程虹
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宏觀質量研究》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全國干部教育培訓師資庫專家、全國企業首席質量官任職培訓師資庫專家,2009~2010年度全國質量工作先進個人標兵,“2012質量之光”年度質量人物,“2013質量之光”年度質量人物,首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獲得者。

李克強總理在9月15日召開的首屆中國質量(北京)大會上提出要“實現宏觀經濟整體和微觀產品服務質量的雙提高”。這一觀點與判斷,將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整體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產生重要指導意義。結合相關研究,可對“雙提高”做以下解讀。
“雙提高”的提出具有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武漢大學質量院長期以來一直以來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政策、理論與實證分析,發表了系列學術論文與政策咨詢報告。政策研究表明,我國之所以長期重視經濟增長質量,但卻一直未能有效地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長質量,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主要通過宏觀調控政策來達到經濟總量增長、結構優化與社會福利改善等經濟增長質量的目標,宏觀經濟增長質量與微觀的產品質量之間相脫節,經濟增長質量的目標與手段相混淆。研究同時表明,德國和瑞士等經濟增長質量較高的國家,正是因為其有著享譽全球的德國制造、瑞士制造的品牌支撐,建立了堅實的微觀產品質量基礎,才能在全球經濟波動以及勞動力、資源等要素不足的情形下,仍然能保持經濟穩定可持續的增長,實現較高的投入產出效率和社會福利水平。因而,李克強總理“雙提高”的判斷,是在充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基礎之上作出的。
“雙提高”的實質是將微觀產品服務質量作為宏觀經濟增長質量的核心動力。我國經濟進入到一個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在新常態下我國不可能再依靠大規模投資和高資源消耗來獲得快速增長,需要有新的增長動力。“雙提高”的兩者之間并不是并列關系,而是目標與動力的關系,在傳統的動力如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衰減的情形下,經濟增長必須以提高質量為目標,經濟增長的動力需要更多地依靠微觀產品質量的創新。武漢大學質量院的研究表明,微觀的產品服務質量不僅能夠不斷地創造需求拉動GDP總量的持續增長,也能夠使得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從而改善經濟的投資消費結構,同時還能夠提高單位資源投入的產出價值進而提升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率,改善社會的收入分配狀況進而提高社會的總體福利水平,最終實現更高的宏觀經濟增長質量。在我國進入到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必須將發展的動力轉移到微觀的產品服務質量上來。
改革是實現“雙提高”目標的根本路徑。我國宏觀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微觀產品服務質量不高,而限制微觀產品服務質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就在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對產品進入市場前的質量審批行為不利于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地位的確立,使得企業沒有進行質量創新的充分激勵。需要通過改革破除阻礙質量發展的各種制度安排,進行質量治理的制度創新。減少對于企業的事前審批,重點加強事后監管,通過企業的充分競爭來實現全社會更高的產品服務質量;加快質量技術機構的市場化進程,將政府所屬的質量服務機構盡快轉企改制,使其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面向企業提供有效的質量技術服務,提高質量信息的有效性;建立起由政府標準與團體標準共同構成的標準體系。政府除了在安全、環保等公共領域制定標準外,其他標準由企業和社會主體來制定并自愿實施,以充分發揮標準在質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引進由社會第三方組織實施的商品比較實驗制度,鼓勵社會主體競爭性地提供各類商品質量信息,發揮消費者對于企業質量的監督作用。通過質量改革激發企業的質量創新活力,建立起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堅實的微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