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芳 盧艷飛 黃海英 覃艷
(廣西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廣西南寧530022)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一組進展性的臨床危重綜合征,是由于冠狀動脈內不穩定性粥樣斑塊破裂導致血栓形成,從而導致冠狀動脈急性或亞急性堵塞所引起的嚴重心肌缺血,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穩定型心絞痛(UA),是冠心病的危重形式,其病情變化快、預后兇險、病死率高[1]。能否在最短時間內重建患者相關血管的血液循環,是有效治療的關鍵[2]。目前,國際上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最佳方法是抗凝抗血小板治療聯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緊急介入治療的應用挽救了大量ACS患者生命,但在ACS患者中,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由于種種原因延誤了緊急介入治療的最佳時間,增加了急性冠脈綜合征中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近年來,我院急診科聯合心血管內科、導管室、心電圖室、檢驗科等科室,并將急診急救護理路徑應用到此類患者搶救護理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為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急診科救治,符合ACS診斷標準,需進行緊急介入治療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無嚴重并發癥(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將2010年1月~2011年12月應用急救護理路徑搶救護理的5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65例,女性32例;年齡65~73歲。將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未應用急診急救護理路徑的47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發病時間、病情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根據醫囑,按急診急救常規護理進行急診搶救護理工作。
1.2.2 觀察組 從進入急診科到導管室,按ACS急診急救護理路徑進行護理。
1.2.2.1 成立急診急救護理路徑小組 急診急救護理路徑由急診急救護理路徑小組成員制訂。小組成員由急診科主任、護士長、心內科主任及護士長、急診專科護士及其他相關科室人員組成。急診急救護理路徑小組成員在借鑒國內外臨床急救護理路徑的基礎上,結合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制訂急性冠脈綜合征緊急介入治療患者急診急救護理路徑并組織實施。
1.2.2.2 實施內容 科室護士排班采取6人一組,按組長負責制排班模式,保證每個時段均有3~6名護士在崗,保證急診急救護理路徑的有效實施(表1)。

表1 急性冠脈綜合征緊急介入治療急診急救護理路徑
1.3 觀察指標 在急診科的滯留時間、就診至首次球囊擴張時間(Door-to-Ballon)、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患者或家屬及接診醫護人員滿意度。
1.4 滿意度評價標準 患者出院前向患者或家屬發放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內容包括患者或家屬及接診醫護人員對急診醫護人員滿意度、急診救治時間滿意度。調查表有滿意、較滿意及不滿意三項選擇。本研究共發放調查表97份,回收97份,回收率100%。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2.1 兩組患者在急診科的滯留時間、就診至首次球囊擴張時間(Door-to-Ballon)、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四項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或家屬及接診醫護人員滿意度(表3)

表3 兩組患者或家屬及接診醫護人員滿意度比較 例(%)
3.1 急診急救路徑與ACS臨床護理路徑(CNP)是20世紀80年代末由美國開發的護理標準工具[3],是一種較為先進的護理工作管理模式,是為具有特定診斷和治療(手術)的患者群體制訂的一種清晰、明確的常規護理模式,是一種具有時間性和順序性的一項整體服務計劃。目前,臨床路徑在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擇期手術前后等,在緊急介入治療方面涉及尚淺,尚未形成術前院內急救護理標準化、具體化的程序,導致在緊急介入治療過程中常出現許多人為的時間延誤[4]。本研究主要針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緊急介入治療的患者,建立一種程序化、規范化的急診急救護理路徑,確保綠色通道的暢通無阻,使搶救、檢查及術前準備的時間減少到最少,從而縮短在急診科的滯留時間、就診至首次球囊擴張時間(Door-to-Ballon)、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所有患者就診至首次球囊擴張時間(Door-to-Ballon)均<90min,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協會(ACC/AHA)指南推薦的就診至首次球囊擴張時間(Door-to-Ballon)應≤90min[5]。
3.2 急診急救護理路徑與急診PCI對于ACS患者的治療,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盡快的血運重建極為重要[6]。近年來,在ACS的治療中,對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爭取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進行有效的PCI治療是有益的,已得到各種實驗結果的證實[7]。據報道,在癥狀出現不到1h內接受治療的患者6周死亡率為3.2%,在癥狀出現4h內接受治療的患者6周死亡率為6.2%[8]。因此,早期、及時、正確、有效地救治及護理是提高搶救成功率,改善病人生存質量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急診急救護理路徑,對ACS患者實施救治,有效減少了患者在急診科的滯留時間、就診至首次球囊擴張時間(Door-to-Ballon),符合對ACS患者應盡早實施PCI治療的觀點[6-8]。
3.3 急診急救護理路徑可提高患者或家屬及接收科室滿意度 急診急救護理路徑的實施,全程強調的是時間、安全、醫患共同參與配合。患者一到急診科就有至少3名以上醫務人員對其進行救治,急診護士嚴格按急救路徑實施護理,保證了急救措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進行,縮短了患者在急診科的滯留時間,為急診PCI提供了有力保證,提高了患者或家屬及接診醫護人員滿意度。
綜上所述,應用急診急救護理路徑,對ACS患者實施搶救護理,縮短了患者在急診科滯留時間、就診至首次球囊擴張時間(Door-to-Ballon)及住院時間,為進一步治療爭取時間,挽救了患者生命,提高了患者或家屬及接收科室滿意度。本研究只對進入急診科的患者實施急診急救,我們只觀察到急診急救護理路徑應用到院內搶救的效果,未對應用到院前搶救進行觀察,如何將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護理路徑更緊密銜接,尚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入探討。
[1] 林曙光.當代心臟病學新進展[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640.
[2] O’Connor RE,Brady W,Brooks SC,et al.Part 10:acute coronary syndromes:2010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Suppl 3):S787-817.
[3] 李蔓玲.急性中毒救治中應用臨床急救護理路徑的探討[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9):943.
[4] 趙汝君.護理臨床路徑在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0,16(17):371-372.
[5] Miedema MD,Newell MC,Duval S,et al.Causes of delay and associated mortality in patients transferred with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11,124(15):1636-1644.
[6] 王羽,羅采東,吳艾,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診PCI的初步總結[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3,12(3):240.
[7] 鄒曉宇.急診PCI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130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7):1341.
[8] 陳健.美國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急救護理與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9,20(9):4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