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先 柳俊瑾 趙艷珍
(浙江省浦江縣人民醫院,浙江浦江322200)
高膽紅素血癥是指新生兒時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黏膜、鞏膜黃染的臨床癥狀,是早產兒最常見的疾病,也是影響早產兒生存質量的首位病因。早產兒黃疸癥狀重、持續時間久,且早產兒本身就是黃疸的高危因素,比足月兒更容易發生膽紅素腦病[1]。因此,積極預防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是不容忽視的臨床問題。我院對收治的早產兒實施灌腸、撫觸、腹部按摩和營養支持等綜合護理干預,對高膽紅素血癥的防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2013年9月我院產科出生轉入兒科的早產兒91例,病情相對穩定,除外有重度窒息、重度感染的患兒。其中男52例,女39例,胎齡28~36周,平均胎齡為(31.82± 4.13)周,體重1 360~2 450g,平均(1 892±120)g。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45例,觀察組46例,兩組患兒孕婦年齡、孕周、產程用藥、患兒出生體重、性別等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護理措施 兩組患兒遵醫囑暖箱復溫,抗感染、營養支持、藍光療法、防治低血糖等綜合治療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膽紅素測定,膽紅素測定采用性能良好的JH20-1B經皮膽紅素(TBC)測定儀檢測新生兒黃疸指數,于出生后24h開始測定,兩組均由固定責任護士負責監測患兒前額及胸前數值,取平均值,詳細記錄列表,評估1次/d,綜合評估護理干預效果。觀察組患兒在與對照組相同常規及對癥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以下綜合干預措施:(1)患兒出生后6h內給予溫生理鹽水洗腸。操作方法:將一次性肛管前端用液狀石蠟潤滑,用20ml注射器抽吸39~41℃生理鹽水10~20ml,連接6~8F吸痰管并將生理鹽水充滿,根據早產兒孕周及出生體重將肛管插入直腸4~5cm,慢慢地將生理鹽水注入直腸內,保留5~10min,輕輕轉動肛管,配合腹部按摩,按摩手法為大魚肌、掌心在臍周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環形按摩2~5min,使粘附在腸壁的胎糞黏液從腸管遠端移向近端,在腸道中形成胎糞球,通過按摩刺激腸蠕動,增進胎糞黏液傳輸率,促進排泄。同時來回轉動肛管,刺激肛門括約肌,直至胎便排出,2次/d,連續洗腸5d;(2)撫觸:在暖箱內或輻射保暖床上,保持適宜的房間溫度28~32℃[2],3次/d,在喂奶后1h進行,由經培訓并掌握正確操作方法的護理人員對早產兒進行。撫觸時先洗凈雙手,涂以嬰兒潤膚油,用溫暖的雙手在早產兒安靜時進行,每次15~20min,撫觸同時播放溫馨、輕柔、愉快的音樂,撫觸者心情放松,充滿愛意,注意目光與感情交流,動作要輕柔,力度適宜,頭頸及背部撫觸用指揉法,四肢則用擠捏法,順序依次為頭面部、胸部、腹部、下肢和脊背,以皮膚微紅為宜;(3)早期營養支持喂養:以母乳喂養為主,對能協調地吸吮和吞咽、臨床情況穩定、清醒狀態、已具備可以喂養體征的早產兒,出生后在30min內給予母乳喂養。對于吸吮能力差的早產兒可采用滴管喂養,從2~3滴開始沿患兒口角緩緩滴入,并觀察患兒有無吞咽動作,亦可誘導其吸吮,注意觀察面色、呼吸及有無嘔吐。對于剛出生不能吸吮的早產兒,采用鼻飼,均以母乳為主,量以2ml開始,由少到多,少量多次,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引起嘔吐。喂養過程要密切觀察,喂養后要輕輕拍背使其打嗝,后取右側臥位,抬高頭部,頭偏向一側或采取俯臥位,避免誤吸嘔吐物,造成窒息。
1.2.2 觀察項目 (1)記錄兩組早產兒胎便排盡時間;(2)每天上午9點由責任護士采用性能良好的JH20-1B經皮膽紅素測定儀檢測前額、前胸2個部位的經皮膽紅素值(TBC)進行記錄,并計算兩者的均值作為患兒的TBC[3]。記錄兩組患兒2~15d的TBC值;(3)記錄兩組早產兒黃疸消退時間;(4)記錄兩組早產兒的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
1.2.3 評定標準 依據《實用新生兒學》高膽紅素血癥判定標準,血清膽紅素>256.5μmol/L,TBC>256.5μmol/L則判定為高膽紅素血癥[4]。
表1 兩組患兒黃疸情況及TBC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黃疸情況及TBC比較(s)
組別 例數 胎便排盡時間(h) TBC均值(μmol/L) TBC峰值(μmol/L) 黃疸消退時間(d)觀察組 46 92.86±22.55 120.73±15.73 186.73±43.26 8.28±1.98對照組 45 151.4±51.26 132.87±21.38 205.88±32.66 12.75±2.22 t 3.76 3.209 2.465 10.428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情況例(%)
早產兒肝臟發育不完全,葡萄糖醛酰轉移酶不足,常引起高膽紅素血癥,甚至發生核黃疸,核黃疸又稱膽紅素腦病。由于大腦屏障發育不成熟,極易因高膽紅素血癥使膽紅素大量入腦與神經細胞膜上神經節苷脂、神經鞘磷脂結合,在神經細胞膜聚集沉積,對神經系統的毒害作用尤為明顯,使其遠期智力低下、聽力損害及神經異常,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積極降低早產兒黃疸程度及縮短高膽紅素血癥持續時間,對預防早產兒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尤為重要[5]。灌腸配合腹部按摩,可通過阻斷腸肝循環,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過程中的重吸收,從而縮短早產兒胎便排出及排凈時間,降低其血清膽紅素水平。撫觸能使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加,從而使促胃液素和胰島素分泌增多,增加嬰兒的哺乳量,促進食物消化吸收,促進胎糞排泄。同時,撫觸也可刺激迷走神經緊張性增高,釋放胃泌素、胰島素,增強早產兒的食欲,促進消化吸收功能,加強腸蠕動,減少腹脹,胃食管返流及壞死性小腸炎發生幾率,促進胎糞中膽紅素排出體外,縮短黃疸持續時間[6]。早期成功母乳喂養,不僅能促進早產兒消化道的發育及功能成熟,刺激胃腸激素分泌,盡快達到全腸道營養,還可促進腸道中正常菌群建立,有利于降低間接膽紅素濃度,從而減少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胎便排盡時間、TBC均值、TBC峰值、黃疸消退時間、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輔以灌腸、撫觸、腹部按摩和早期營養支持等綜合護理干預,可明顯降低早產兒出生后的膽紅素水平,有效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
[1] 盧麗純,李龍平,唐翠英.護理干預防治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4):16-17.
[2] 巫向前.兒科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498.
[3] 劉瑀,劉淑華.護理干預在防治早產兒黃疸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7):2178-2179.
[4]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66-269.
[5] 王潔,周海紅,吳珺瑛.預防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實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7(6):53.
[6] 曾蕓莉.新生兒撫觸在早產兒中的運用[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