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云 易順芝 王靖燕
(湖南省兒童醫(yī)院新生兒外科,湖南長沙410007)
輻射臺在新生兒外科病房是一種常用的醫(yī)療設備,它不僅具有保暖升溫的功效,而且方便護理人員對患兒病情的觀察與護理。輻射臺的溫度設置有手控和膚溫兩種調節(jié)模式,傳統(tǒng)的膚溫模式即將膚溫傳感器探頭放置于患兒的劍突皮膚處。2013年3~6月我科將輻射臺的膚溫傳感器探頭改良為床溫探頭,即將膚溫傳感器探頭懸掛于輻射臺加熱管下方20~25cm處(簡稱改良式輻射臺),患兒體溫正常,無不良反應,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患兒,年齡為出生1~72d,體重2.45~4.6kg,男32例,女18例。其中肛門閉鎖13例,食道閉鎖7例。先天性膈疝5例,膽道閉鎖6例,腸閉鎖8例,肛周膿腫4例,巨結腸10例,先天性幽門肥厚性狹窄7例。入院后遵醫(yī)囑將患兒置于輻射臺(上海四菱FXQ4A和寧波戴維YP-1090)上,隨機將患兒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兒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我科為無陪護新生兒外科病房,中央空調保持室溫24~26℃,濕度55%~65%,空氣消毒每日3次,每次1h,實驗組將輻射臺的膚溫傳感器探頭改良為床溫探頭,即將膚溫傳感器探頭懸掛于輻射臺加熱管下方20~25cm處(簡稱改良式輻射臺),根據患兒體重、日齡不同,設置床溫在28~32℃,保證患兒體溫在正常范圍,四肢溫暖即可,4h測體溫1次。輻射臺勿置于正對著門窗的位置,中央用柔軟浴巾鋪好的鳥巢,患兒著單衣或裸露置于鳥巢中。裸露者,將保鮮膜從與患兒身體垂直方向的輻射臺一側擋板覆蓋至另一側,保鮮膜兩端直接粘于輻射臺的兩邊擋板上,整個輻射臺僅露出患兒頭部,保鮮膜每天更換1次,若有破損及污染,則及時更換。對照組按傳統(tǒng)方法將膚溫傳感器探頭粘貼至患兒劍突皮膚處,設置膚溫在(36.5± 0.5)℃。
1.2.2 測溫方法 體溫測定用倍爾康非接觸式電子體溫計(廣州金鑫寶),測試部位是患兒前額正中眉心上方處,局部不能有頭發(fā)遮蓋,儀器探頭與前額皮膚距離為3~5cm。
1.2.3 評價方法 觀察患兒置輻射臺期間體溫的變化、院感發(fā)生率、輻射臺傳感器報警次數、膚溫傳感器有無破損。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0.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兩組患兒的體溫情況及院感發(fā)生率比較

表2 兩組輻射臺傳感器報警次數及膚溫傳感器破損比較 (次)
3.1 新生兒體溫調節(jié)中樞功能發(fā)育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表皮角化層差,易散熱,寒冷時無寒戰(zhàn)反應而靠棕色脂肪化學產熱,若環(huán)境溫度低時,散熱增加,如不及時保溫,易發(fā)生低體溫、低氧血癥、低血糖和代謝性酸中毒或寒冷損傷[1]。輻射臺采用防爆型石英紅外輻射管作輻射熱源,升溫快,傳熱恒定,在其周圍覆蓋保鮮膜后,能有效維持患兒體溫的穩(wěn)定。雖然病室溫度及濕度較為恒定,但因輻射臺無濕化裝置,對流蒸發(fā)使患兒不顯性失水增多,應注意液體量的補給[2]。
3.2 患兒裸露或穿單衣置于輻射臺,便于護士觀察患兒面色、呼吸、膚色變化及有無三凹征、腹脹等異常情況,有利于對患兒進行護理。聞及心電監(jiān)護報警,能迅速判斷是否因電極脫落還是病情變化所致;并能及時發(fā)現管道是否脫落及有無扭曲受壓等現象。
3.3 改良式輻射臺能有效避免操作過多、粘貼在患兒皮膚上的膚溫傳感器脫落、輻射臺加熱所致患兒燙傷,同時可減少膚溫傳感器報警次數、膚溫傳感器探頭電線曲折損壞及輻射臺控制失靈等的發(fā)生。
[1] 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07.
[2] 李小艷,周月娥,楊喜紅.新生兒肺炎患兒應用輻射臺的效果分析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0):1904-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