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忠新/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
羊重要疫病流行態勢分析及應對策略
逯忠新/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

我國是養羊大國,羊飼養量和羊產品產量逐年增加,據《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底羊存欄量為2.85億只,其中山羊1.41億只,綿羊1.44億只;羊肉產量401萬噸;羊毛44.4萬噸,羊絨1.8萬噸。養羊業已成為我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國養羊水平與澳洲、歐洲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除了養殖模式還比較落后以外,羊病的發生和流行是制約我國養羊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羊病種類多,危害大,但流行病學家底不清。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有關資料報道,羊的主要疫病有54種(病毒病11種、病毒病18種、寄生蟲病19種,其它微生物疾病6種)。其中在我國已發現49種,另外5種尚不明確。羊病長期以來未受到重視,科研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導致用于羊病防控的技術嚴重缺乏或水平滯后。除了少數重大傳染病如口蹄疫、布氏桿菌病等有一定技術手段和流行病學監測計劃以外,其余多數羊病流行病學概況不是十分清楚,羊病防控形勢不容樂觀。
2.目前危害嚴重的傳染病造成重大損失。口蹄疫、小反芻獸疫、藍舌病等屬于羊的重大傳染病,O型、A型和Asial型口蹄疫雖在我國流行,但由于政府重視,防治技術較為完善,羊的典型發病疫情并不多。小反芻獸疫是2007年由境外傳入我國西藏的一種新病,2013~2014年全國大范圍流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藍舌病毒型復雜,目前在我國的流行與分布情況尚不清楚。
羊支原體肺炎、羊痘、羊口瘡、羊布氏桿菌病、梭菌病、羊鏈球菌病等老病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升高,且均可引起羊只不同程度的死亡,造成的損失增大,危害加重。
3.人畜共患病時有發生,威脅農牧民身體健康。在我國已發現的49種羊病中,有10余種人畜共患病,對公共衛生安全和廣大農牧民及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形成嚴重威脅。主要有布氏桿菌病、結核病、炭疽、羊衣原體病、包蟲病、弓形蟲病、血吸蟲病等。尤其在牧區發生較為嚴重,對農牧民的身體健康形成了嚴重影響。
4.寄生蟲病發生普遍,防治手段單一,難以根除。羊的寄生蟲在我國十分普遍,其中危害較為嚴重的寄生蟲病有吸蟲病、疥螨、焦蟲病、腸道寄生蟲病、絳蟲、螨蟲、肺線蟲等。據調查,南方高溫高濕地區和北方自然草場放牧地區羊寄生蟲的感染率可達100%。
防治寄生蟲病主要采用體外藥浴消毒盒體內口服驅蟲,雖有一定效果,但難以根除,長期下去還可能產生抗藥性,使疾病控制復雜化。但目前我國有關寄生蟲病疫苗的研究較為滯后,目前還沒有可以廣泛使用的寄生蟲疫苗。
(一)羊支原體性肺炎(羊傳染性胸膜肺炎)
羊支原體肺炎是由多種支原體引起綿羊和山羊的一種高度接觸性的傳染病。和該病在臨床上以高熱、咳嗽、肺臟及胸膜發生漿液性纖維性炎癥為特征,死亡率較高。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養羊國家或地區都有報道。我國最早見與1922年新疆伊犁地區,迄今在我國二十余省區都有不同程度流行。飼養密集的規模化羊場和經過長途運輸的羊只發病率很高,尤其是當羊群調運或受到較大的應激后易暴發該病,死亡嚴重;康復的羊群因肺部受到嚴重危害生長速度緩慢,料肉比明顯升高,嚴重危害了規模化養羊業的發展。
1.病原。病原為支原體,國際上已報道5種,我國目前已知有3種,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大菌落型、山羊支原體山羊亞種、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山羊支原體山羊肺炎亞種、綿羊肺炎支原體,其中,由山羊支原體山羊肺炎亞種引起的疾病又稱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是OIE法定報告傳染病之一。
2.流行病學。在自然條件下,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和山羊支原體山羊肺炎亞種感染山羊,3歲以下的山羊最為易感。綿羊肺炎支原體可感染山羊和綿羊。
病羊是主要的傳染源,其病肺組織和胸腔滲出液中含有大量病原體,主要經呼吸道分泌物排菌。耐過病羊肺組織內的病原體在相當時期內具有活力,也有散播病原的危險性。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接觸傳染性很強,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染。陰雨連綿,寒冷潮濕,羊群密集、擁擠等因素,有利于傳染的發生。多發生于圈養舍或長途運輸后應激,主要見于冬季和旱季枯草季節,營養不良可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發病后死亡率較高。新疫區的暴發,幾乎都是由于引進或遷入病羊或帶菌羊而引起。發病后,在一群羊中傳播迅速,20 d左右可波及全群。
3.臨床癥狀。臨床科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潛伏期長者3~4周,短者6~10 d。
最急性:體溫升高達41℃~42℃,極度委頓,食欲廢絕,呼吸急促、咳嗽,鐵銹色漿性鼻液;經1~2 d后病羊臥地不起,呼吸極度困難并伴有全身顫抖,最后衰弱、窒息死亡。病程一般不超過4~5 d,個別病羊僅12~24 h。
急性:體溫升高,食欲減退,咳嗽并伴有漿液性鼻漏。幾天后轉為痙攣性干咳,病羊表現痛苦狀,鼻腔分泌物轉為鐵銹色的膿性粘液,按壓胸壁表現敏感、疼痛。
4.防制。堅持“自繁自養”原則,加強檢疫工作,防止引入或遷入病羊和帶菌者。對新引進羊只一定要做到隔離觀察一個月,確認健康,方可混入大群。
加強飼養管理,定期進行羊舍內外消毒。發病羊群應進行封鎖及時對全群進行逐頭檢查,對病羊、可疑羊和假定健康羊分群隔離。
藥物治療:泰樂菌素:成年羊1次10 ml,肌肉注射,替米考星:10 mg/kg體重,皮下注射。氟苯尼考:成年羊1次10 ml,肌肉注射,泰樂菌素與本藥聯用,效果更佳,恩諾沙星:10~12 mg/kg體重,混于日糧飼喂。支原凈(泰妙菌素):預防可連續服用50 ppm,治療則100 ppm服用7~10 d。
對被污染的羊舍、場地、飼管用具和病羊的尸體、糞便等應進行徹底消毒或無害化處理。
做好疫苗預防接種,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組織滅活疫苗,可預防Mmc感染,成年羊5 ml,6個月以下羔羊3 ml,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期12個月。綿羊肺炎支原體滅活疫苗,可用于由綿M.ovi引起的山羊、綿羊的支原體肺炎。成年羊3 ml,6個月以下羔羊2 ml,皮下注射,免疫期18個月。山羊支原體肺炎滅活疫苗(MoGH3-3株+M87-1株),可同時預防Mnc和M.ovi感染,每只山羊皮下注射3 ml,免疫期10個月以上(2013年該疫苗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國內目前還沒有預防Mccp感染的疫苗產品,蘭州獸醫研究所的山羊傳染性胸膜炎滅活疫苗,正在申報新獸藥注冊證書。
(二)羊痘(綿羊、山羊痘)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感染山羊和綿羊而引起的一種熱性、急性、接觸性傳染病,患畜以發熱、全身性起痘為典型特征。OIE將該病列為法定報告動物傳染病,我國也將其列為Ⅰ類動物疫病。FAO將其列為因病致貧的前十位動物疫病之一。
1.流行病學。羊痘病毒可以感染各種年齡、性別、品種的羊,但羔羊、泌乳羊及老年羊更易感且癥狀嚴重。山羊痘病毒也能引起野兔和馴鹿發病。另外,印度、瑞典和中國都有人類感染羊痘的報道,但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羊痘可從動物傳染人。
羊痘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也可經損傷的皮膚、黏膜侵入機體,經常是由于感染動物與易感動物直接的、親密的接觸后發生,試驗證明通過昆蟲的叮咬可機械傳播山羊痘。另外,通過皮內、靜脈以及皮下接種,可以引起易感動物的感染。
2.臨床癥狀。潛伏期一般為6~8 d,長的達16 d;體溫驟升至41~42℃。典型的臨床癥狀為皮膚黏膜出現痘診。病羊全身均可能發生痘診,特別是在口唇、尾根、乳房等少毛或無毛的部位最易發現。痘診開始為紅斑,1~2 d后形成突出于皮膚表面的痘診,隨后逐漸擴大變成灰白色或淡紅色的半球狀的隆起結節,質地較硬。痘診有兩種變化,一種逐漸變為水泡,如無繼發感染,則結痂脫落。如有繼發感染,則形成膿瘡。另一種直接結痂脫落,留下星狀疤痕。
3.防制。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以預防為主,對癥治療為輔,特別應注意控制繼發感染。(1)飼養管理:羊圈內要經常清掃,定期消毒,通過良好,陽光充足,經常保持干燥和飲食充分。(2)檢疫:新引入的羊隔離21 d,經觀察和檢疫后證明完全健康的方可與原有的羊群混養,不從疫區購羊。(3)預防接種:山羊痘雞胚化弱毒疫苗用于預防山羊痘和免疫期可持續1年。
(三)羊傳染性膿皰(羊口瘡)
羊傳染性膿皰,是由傳染性膿皰病毒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一種急性接觸傳染性、嗜上皮性的人畜共患病。以羔羊、幼齡羊發病最多。其特征為口、唇、舌鼻、乳房等處的皮膚和黏膜形成丘疹、水皰、膿皰、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為特征。本病又稱傳染性膿皰性皮炎、口瘡、傳染性膿皰性皮炎、口潰瘍、痂皮口、傳染性膿皰口炎、傳染性唇皮炎。
2.流行病學。羊口瘡病毒可以感染各種年齡、性別、品種的羊,但3~6個月齡的羔羊更易感且癥狀嚴重。人、駱駝、貓和海豹也可感染。病毒隨病羊口涎及脫落的痂皮排出,通過直接與間接接觸傳染。被病毒污染的飼槽、飼料、飲水、護理用具、墊草和牧場(廄舍)都能引起間接傳染。圈舍潮濕和擁擠,飼喂帶芒刺或尖硬的飼草,均可促使本病的發生。
3.防制。(1)預防:本病主要通過受傷的皮膚和黏膜傳染,因此,要保護皮膚和黏膜不使其受損,盡量喂些柔軟飼草,少喂干硬飼草,并跳出其中的芒刺。給羊加喂適量食鹽,以減少羊啃土啃墻,保護皮膚黏膜。不要從疫區引進羊及產品,對引進的羊只隔離觀察半月以上,確認無病后再混群飼養。在本病流行地區,用羊口瘡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接種時每頭份疫苗加生理鹽水充分搖均,每只羊在口腔黏膜內注射0.2 ml,免疫期1年以上。
(2)治療:首先隔離病羊,對圈舍、運動場進行消毒。將病羊口唇部的痂垢削除干凈后,用淡鹽水或0.1%高錳酸鉀充分清洗創面,然后涂上混有病毒靈和VB2的紅霉素軟膏或碘甘油,每日2次。
藥物治療:用病毒靈0.1 g/ kg,青霉素鉀或鈉鹽4~5 mg/kg每日一次,連用3日,間隔2~3日進行第二療程。對于不能吮乳的病羔,應加強護理,進行人工哺乳。
(本文根據會議錄音及資料整理,未經專家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