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代南疆城市規模的變化與制約因素論析

2014-03-20 07:19:12
關鍵詞:新疆發展

(四川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成都 610064)

南疆是新疆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天山之南、昆侖山以北,以塔里木盆地為主,而塔里木盆地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為山麓、戈壁和綠洲,南疆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邊緣。從秦漢到元明,南疆都較北疆經濟發達,城市數量也相對較多。由于清王朝在平定準噶爾叛亂后,實行軍府制管理,重點開發北疆,采取了屯駐大軍、移民屯田等措施,推動了伊犁九城和烏魯木齊等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北疆城市不僅在數量上超過南疆,而且改變了新疆城市的分布格局,形成了以伊犁為中心的北疆城市體系的雛形。清代前中期,南疆主要有八城: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阿克蘇、烏什、庫車、喀納沙爾,而南疆八城在地理上又分為西四城和東四城,這些城市都歷史悠久,不同于北疆新建的伊犁九城和烏魯木齊等城市。晚清以后,隨著新疆建省,區域行政建置進行改革,軍府制下的伯克制和札薩克制被廢除,農奴制逐漸解體,外國資本主義日漸滲入等,推動了南疆城市經濟要素和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南疆城市得到較大發展,新疆城市發展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仍然在北疆,但南疆城市的數量開始超過北疆,并形成了以喀什、和闐為中心的南疆西南地區城市體系的雛形和以阿克蘇為中心的南疆東北部地區城市體系的雛形。民國后,隨著新疆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南疆城市人口和城市空間也都有所擴大和變化,尤其是南疆東北部地區城市的變化較為突出,但與中國東中部沿海沿江及鐵路沿線省區相比,南疆城市的發展變化仍然較為緩慢,南疆城市發展動力嚴重不足,而制約城市發展的因素則是來自多個方面。以上相關問題,此前學術界研究較為薄弱①,本文就此進行初步的探析,以拋磚引玉。

一 南疆西南部地區主要城市人口與空間規模的變化

南疆西南部地區,主要指清代西四城為主的廣大地區,包括今天的喀什地區與和田地區。(按:“和田”在古代稱“于闐”,清初改稱“和闐”,1959年改名“和田”。)此一地區的城市歷史悠久,許多古老民族曾在這里繁衍生息,發展經濟、文化,故其城市為多民族的聚居區。南疆西南地域廣闊,總面積達40余萬平方公里。在清代,這里人口稀少、經濟不發達,城市數量也甚少,除個別城市外,大多數城市的規模都非常小。晚清民國時期,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南疆城市規模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但與北疆地區城市規模的變化相比則顯得落后,與國內東中部地區城市規模相比則十分微弱。

南疆西南部的城市,以喀什噶爾、莎車、和闐為主,巴楚、英吉沙、疏勒、于闐、伽師等城鎮稍具規模,其余城鎮的規模都普遍較小,多為農業城鎮。

喀什噶爾,在清代是新疆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喀什噶爾位于戈壁中的綠洲上,戈壁中綠洲的可耕地數量是以其灌溉能力而定,雖然這塊綠洲的水量不多,可耕面積并不大,但農業卻較為發達,因而人口承載能力相對較大。除了農業較發達以外,喀什噶爾的商業貿易在南疆也最為發達。雖然喀什噶爾綠洲與別的綠洲之間盡是不毛荒原,對外交通極為不便,但其經濟區位卻十分重要,在近代以后是英印和沙俄商品進入南疆的重要口岸。19世紀中葉以后,歐洲各國尤其是俄國十分重視喀什噶爾的商業貿易地位,他們相繼在該城派駐領事,維護各自的政治、經濟利益。盡管他們認為喀什噶爾對歐洲人來說不是一個招人喜歡的地方,且不講其惡劣氣候對他們來說極不適應,尤其是不少歐洲人感覺“一到那里便和整個文明世界隔絕”是一大問題,但他們也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俄國領事尼·維·鮑戈亞夫連斯基對此有明確表述:“喀什噶爾在貿易上有著重要作用。這里已成為我國(俄國)與整個中國、土耳其斯坦之間的主要通商口。我國的商品先運到這里,然后再分別運往邊疆的其它縣城,特別是喀什噶爾以南各地。同時一些地方產品也主要是經過喀什噶爾運往俄國。由于這一原因,喀什噶爾住有相當數量的俄國商人。喀什噶爾還具有某種政治意義,因為在這里可以觀察地方政權和居民與印度的關系;觀察英國人在土耳其斯坦及與其相鄰國家內的活動。自從我們在帕米爾建立了哨卡,喀什噶爾的意義更加增大了。拋開上述貿易上和政治上的意義,喀什噶爾就是個無足輕重的窮鄉僻壤了。”[1]91同光年間的回亂,喀什噶爾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人口大為減少。清政府在平定阿古柏之亂后,喀什噶爾在此后的數十年間相對安定,經濟有所發展,人口也穩定地增長,到20世紀初年其城廂人口達到22487人,在南疆地區僅次于莎車—葉爾羌(城廂人口22550人),與當時新疆城廂人口最多的省會迪化城(城廂人口23097人)也相差無幾[2]。喀什噶爾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會擴大城區面積,其中回城就在原有舊城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拓展,最終把統一新疆后新修的徠寧城納入到城區范圍內,到20世紀初回城城周達到12里7分,不僅遠超南疆其他城市,也超過當時的省會迪化城(城周只有11里5分),城池面積達3.3平方公里[2]。進入民國以后,喀什噶爾仍然保持了在南疆的區域中心地位,其聚集力和輻射力均超過南疆其他城市,城市人口和城區空間規模都有所擴大,并且出現了向城墻外擴展的趨勢。20世紀初期,日本凈土真宗本愿寺僧侶橘瑞超對喀什考察后認為:“喀什是新疆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約6萬。其中回城居民大概有7000戶。”[3]53橘瑞超對喀什人口的估計顯然過高,但喀什噶爾確實是南疆最大的城市。其后,國人吳紹璘對喀什商業的繁榮也有所記載:“城中街衢交互,廛肆糾紛,樓房層列,全疆稀有。郊外綠樹成陰,良田萬頃,行人往來,車龍馬水。”[4]152作為南疆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喀什噶爾的經濟在民國以后逐漸發生早期現代化轉型,開始出現商貿公司、工廠企業、郵政電信局、通商局、銀行等近代企業、通訊和金融機構。由于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喀什噶爾的城市建成區較前有較大擴展,并開始向城墻外發展,如英俄兩國的總領事館、俄清銀行支店、俄國郵政局等都建立在城門外;其城市商業主要集中在北大街、西大街、大寺前、布八柵等街道,“城內街市縱橫,樓房層列,以北大街、西大街、大寺前、布八柵等處商務最盛”[4]152,“城內城外都非常繁華”[3]53。1931年,喀什回城形成了四個主要巴扎區(即商業街區):黃巴扎、帽子巴扎、老北街巴扎、吾斯唐布衣巴扎。1940年代,喀什城市人口增加到5萬人,較清末增加了1倍。民國中后期,喀什的國際貿易有了較大發展,城區內聚居了大批外國人。據統計,1949年,喀什外僑中,“蘇聯有146戶、597人,巴基斯坦20戶、36人,阿富汗4戶、6人,印度10戶、22人”[5]88。

莎車,是南疆另一個重要城市。莎車城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西緣,地處葉爾羌河畔,它的東沿為沙漠、南緣達“美玉之鄉”于闐、西北經疏勒(今喀什市)通大宛(費爾干納盆地),為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是南疆地區著名的商業城市。它在漢代即為西域都護府所轄諸國之一,明稱葉爾羌,晚清置莎車直隸州。清乾隆年間,新疆收復后,在原來的葉爾羌古城側新筑一城,新城名莎車、俗稱漢城,而原來的舊城仍名葉爾羌、俗稱回城,回城和漢城距離較近,“高踞山崗,規模宏廣”[6]151,“兩城總面積為2.8平方公里”[2]。在其后的發展過程中,兩城的市街相接,組成雙連城。葉爾羌于光緒九年(1883)改名為莎車,為莎車直隸州治所;光緒十年(1884)正式設葉爾羌縣,縣治移至喀格勒克;光緒二十八年(1902),莎車直隸州升格為府,轄蒲犁廳、巴楚州、葉城和皮山兩縣,治所仍設莎車城,政治行政職能進一步加強。莎車城行政地位的提升,推動了人口的聚集和商業的繁榮,而城市人口的聚集和商業的繁榮必然促進城市的發展。到清末,莎車城市人口達22550人,超過喀什城市人口,居南疆首位,在整個新疆省位居第二、僅次于省會迪化府城。20世紀初年,“葉爾羌(莎車城)已作為一個大商業城而聞名,并在喀什噶爾和印度的貿易上起著很大的作用。從印度來的貨物首先在這里集中,同時去印度的載貨商隊也在這里得到所需物品的配備。因此在葉爾羌經常住有很多英國臣民”[1]91。民國時期,莎車為南疆地區人口第一大縣,縣境內大約有28.9萬人。莎車回城規模較大,僅次于喀什噶爾回城;漢城為政府機構所在地,開辟有3個城門,城周有894丈,城市也已經向外擴展,漢城外已經發展出較大的關廂,“東關市街整齊,商廛櫛比,氣象甚雄”[6]151。據1917年謝彬估計,“莎車回城人口稠密,有3300戶,漢城及東關有人口490戶左右”[6]151。然而,到1940年代初,莎車回城空間無大的變化,街市顯得頗為稠密,居民以維族為主,仍然只有3000多戶,與20余年前相比變化不大[7]330;而漢城城市規模雖然比回城小,但卻是區域的政治、經濟中心,新疆其他地區與印度等國的商業貿易也都在漢城市場進行,除了商業貿易較盛外,開始出現了紡織廠、火柴廠等早期現代工廠,居民已增至1000余戶,仍以漢族和外國商人為主[7]321。

和闐,也是南疆的重要城市之一。它位于新疆最南端,南枕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北部深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東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縣相接,西連喀什地區的葉城、麥蓋提、巴楚縣,北與阿克蘇地區的沙雅、阿瓦提縣接壤,南鄰西藏,西南與印度、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的實際控制區毗鄰。和闐歷史悠久,在漢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唐代置毗沙都督府,隸屬安西都護府;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設和闐辦事大臣,轄額里齊、哈喇哈什、玉瓏哈什、齊爾拉、克里雅、塔克等六城,治額里齊(伊里齊);新疆建省后,光緒九年(1883)置和闐直隸州,州治額里齊(伊里齊),隸喀什噶爾道。和闐資源較豐富,“以生產地毯馳名,這種地毯大量運往俄國,作為布哈拉地毯出售。和闐縣很早以來還以開采黃金和漢人很珍視的玉石而享有盛名”[1]91。和闐因為居于南疆重要的交通樞紐,故歷史上城市手工業和商業一直較為發達,是和闐直隸州區域范圍內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清末,隨著和闐行政地位的提升和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有一定增加,達9140人,但與疏附和莎車城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清代和闐也是雙城結構。清之前,和闐筑有一城,但其城沒有修筑城墻。清乾隆年間收復新疆后,清軍在和闐舊城之外新筑一城,新城筑有城墻,其城垣面積有1.27平方公里;隨著商業的發展和人口聚集,和闐城關面積不斷擴大,遠超過城垣內的面積,達16.2平方公里[2]。民國時期,和闐城沿用清代城市格局,也分漢城和回城,漢城內居民大概僅有四五百家,人口約3000余人[7]339。商務集中在前街一段,漢族商人多聚集在漢城,大概有六、七十人,維吾爾族商人和英俄籍商人主要居住在東關和回城一帶,其中有英籍商人400余人、俄籍商人300人左右;回城沒有城墻,以關廂形式存在。

疏勒城,為喀什噶爾的漢城。地處塔里木盆地西緣、喀什噶爾綠洲中部、克孜勒河流域,在喀什噶爾(疏附城)東南。漢代為疏勒國,道光七年(1827)設疏勒直隸州,以喀什噶爾新漢城——恢武城為治所,屬喀什噶爾道,光緒二十八年(1902)升格為疏勒府,1913年撤府改縣,仍屬喀什噶爾道,道廢后改屬喀什行政區、喀什督察專區。民國以后,疏勒城的軍事基地功能弱化,商業功能增強,因而人口有所增加。1940年代初,疏勒城內居民約1萬余人,以維族人為主,也有部分漢族人,商業區在北街、東街及北關一帶,城內漢族商人多為天津商人,維吾爾族商人則多在城外或為流動攤販[7]321。

巴楚,為“巴爾楚克”的簡稱。其城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的南疆交通要道,是阿克蘇與葉爾羌、喀什噶爾之間的重要軍事城鎮和交通樞紐,被稱為喀什噶爾的東大門。乾隆年間收復新疆后,在此設軍臺,稱巴爾楚克臺,歸葉爾羌辦事大臣管轄。道光十二年(1832),筑瑪拉巴什城。光緒初年,劉錦棠率清軍駐扎在巴爾楚克,平定阿古柏之亂。光緒九年(1883),置瑪喇巴什直隸廳,屬喀什噶爾道。光緒二十九年(1903),直隸廳改設為州,稱巴楚州,隸莎車府。巴楚縣城在民國以后人口漸增,1940年代初城內居民達4000-5000人,但城內漢商和回商僅各10余戶,另外也有蘇聯商人來此經商,其城居民以維族為主,城內建有定期開市的巴扎,每逢開市之際,附近各地的農民都聚集于此,極為熱鬧,其商業市況與拜城相仿[7]323。

英吉沙城,位于新疆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緣、昆侖山北麓。清收復新疆后,劃英吉沙為中等城,為南疆西四城之一,初設四品阿奇木伯克署理政事,另設總兵管理邊務,歸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管轄。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廷在英吉沙設領隊大臣,署理邊務兼理民事,受喀什噶爾辦事大臣節制。光緒十年(1884),清廷為籌建新疆省,置英吉沙爾直隸廳,歸喀什噶爾道管轄,其城市規模不大,城周僅3里。乾隆年間,在城市中部筑墻一道,將城市分為南北兩部分,中開柵門以通行,城北部為官署和漢族居民區,城南為維族居住區,商業集中在城南,建有定期集市的大巴扎,集市之期,攤位排列長達2-3里,十分熱鬧[7]326。1913年,英吉沙爾由直隸廳改為縣,屬喀什噶爾道,道廢后改屬喀什噶爾行政區。民國時期,英吉沙爾商業有一定的發展,為縣域的中心市場,大巴扎開市之期,附近各地的農民都紛紛前來趕集,進行農牧產品交易;城市人口也有較大增加,1940年代初城市居民約4000人[7]326。

于闐縣,在新疆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昆侖山北麓,歷史悠久。清乾隆年間統一新疆,于闐為和闐地區所轄六城之一的克里雅。光緒八年(1882),清廷置于闐縣,其縣治初在哈喇哈什城(今“墨玉”),光緒十一年(1885)縣治遷至克里雅。于闐縣城位于克里雅河畔,為雙城結構,由回城和漢城組成,兩城之間無城垣、以水渠為界,漢城設置有縣公署等機構并有一定數量的漢族居民,回城主要為維族居民,經商者甚眾[7]345。于闐縣城在民國時期有較大發展。由于晚清民國以后,南疆地區的農業有一定的發展,對外貿易也有較大發展,位于塔里木盆地交通要道上的于闐縣城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市場,人口也有較大增加。1940年代初,于闐回城有商家1000戶,漢城有商家400余戶,合計1500余戶,人口達7000-8000人;商業集中在回城,蘇聯和英國商人達數百人,經營的商品除本地農牧產品外,還有蘇聯的機械制品,他們分別從本地收購土特產品,然后運輸回到蘇聯或歐洲等地[7]345。

伽師縣城,在民國以后商業和手工業有較大發展,成為阿克蘇與喀什噶爾之間的一個重要商業城市。1940年代初,伽師城內居民達400余戶、2000余人,其中漢族居民約60余戶、回民約20余戶、蘇聯人約2-3戶,其余則為維族人戶;商鋪多在南街及西街,其手工織布業較發達,居民多織造土布,以供鄰縣[7]325。

晚清民國時期,南疆喀什噶爾行政區還增置了澤普縣、麥蓋提縣、蒲犁縣、烏魯克恰提設治局、墨玉縣、洛甫縣等地方行政建置,和闐行政區也增設了皮山縣、墨玉縣、洛浦縣、策勒縣、賽圖拉設治局等地方行政建置,這些行政建置的治所雖然都修建了部分政府機構和公共建筑,但城區規模都不大。據日本東亞同文會發行的《新修支那省別全志·新疆省》記載:在南疆喀什噶爾行政區,澤普于1921年設縣,其縣城是“葉爾羌至葉城沿途的農業都市,戶數約200余戶,人口約1000余人,為附近地區牧產品的集散地”;麥蓋提于1922年設縣,縣城是一個“沒有城墻的農村聚落”;蒲犁于光緒年間置廳,1913年改縣,其城“因位于山中,所以居民稀少”,1940年代初“全縣居民僅1681戶”;烏魯克恰提設治局原為疏附轄地,1930年設治局,“因其位于山區,住民稀少,設治全局僅有戶數344戶,總人口不過1841人,全部為布魯特族人,以游牧為業”[7]331-333。在南疆和闐行政區,皮山于晚清設縣,民國相沿,“是莎車至和闐之間的一個農業都市,沒有城墻,城內外居民不過100余戶,居民主要以維民為主,多從事造紙和織布等,其織布供應南疆各地”;墨玉于1919年設縣,至1940年代初仍只是“莎車、和闐交通線上的一個小市街”,“戶數僅幾百的農業都市,為縣域的農牧產品集散地”;洛浦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縣,民國相沿,到1940年代初只是“一個農業都市,無城墻,居民300余戶,人口1500人左右”;策勒于1919年設縣佐,1930年升格為縣,1940年代初成為和闐、于闐間的一個農業都市,亦可稱為工藝城,“居民約300余戶,大部分為維族人,漢族人不過8戶。附近盛行養蠶,而城區的絲織業較盛,其絲織品以精巧優美而聞名”;賽圖拉設治局于1930年設治局,因其位于昆侖山中,至1940年代仍“人口稀少,約163戶”[7]334-348。

綜上所述,南疆西南部地區的城市在近代的發展有如下三個特點:第一,中心城市喀什噶爾、莎車、和闐等城市在晚清以后都有一定的發展,功能也較前有所變化,但是這種發展變化相對較緩;第二,城市數量在晚清民國時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這些新增加的縣級城市一般都在地理位置偏僻、人口稀少、經濟極不發達的地區,作為縣域中心的這些城鎮,缺乏強勁的城市聚集力和輻射力,對人口的吸納能力十分有限,它們在20世紀上半葉都處于人口甚少、功能極不完善的狀態,甚至還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第三,民國時期南疆各地縣級行政治所的建置,對于城市和區域的發展仍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原來在民國時期一點都不起眼的城區聚落經過20世紀下半期數十年的發展、到20世紀末都成為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中心城市作用,因此對民國時期這些縣域城市的建置和起步要給予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二 南疆東北部地區主要城市人口與空間規模的變化

南疆東北部地區主要是指清代南疆東四城(阿克蘇、烏什、庫車、喀納沙爾) 及附近各城鎮所在地區,即今阿克蘇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清代,該地區的城市數量較少,規模也較小。今天南疆東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庫爾勒市在清中期還未出現,直到清末才初具雛形,到民國時期始有一定的發展,但規模并不大。清代前中期的東四城只有阿克蘇在晚清民國時期有較快的發展,而喀喇沙爾、庫車、烏什都發展相對緩慢。

阿克蘇城,是晚清以后南疆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居東四城之首。阿克蘇城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部,地處新疆北部到喀什的南北交通要道上,阿克蘇河干流從城區南部流過。其在漢代為姑墨國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著名商埠。明朝時期,維吾爾人在此地建立葉爾羌汗國。清乾隆年間,清軍平定準噶爾叛亂,將原來的溫宿地名定為阿克蘇,并筑城為阿克蘇辦事大臣治所。光緒八年(1882),置阿克蘇分巡兵備道和溫宿直隸州,均以此城為治所。光緒十年(1884),在老城附近筑新城,亦稱漢城,舊城則稱為回城(后為民國時期溫宿縣城),阿克蘇道署和溫宿直隸州署則移駐阿克蘇新城。光緒二十八年(1902),升溫宿直隸州為府,以阿克蘇為治所;同年置溫宿縣,隸溫宿府,以阿克蘇舊城為治所。1913年,廢溫宿府改置阿克蘇縣,屬阿克蘇道。阿克蘇老城建于乾隆年間,城垣周長140丈,辟有東、西、南三門,道光年間重建;新城為光緒年間所建,城垣周長999丈,辟有東、西、南、北四門,距城墻根約100步筑有環城土墻,其外掘有濠溝。阿克蘇不僅是南疆東北部地區的政治中心,也是阿克蘇河流域的重要商業城市,商人云集。老城的居民以維族為主,也有漢人,晚清以后始有沙俄—蘇聯人來此居住經商。民國時期,商業店鋪主要集中在南關、北關一帶,漢族商號有40余戶,維族商號有100余戶,另有蘇聯商人所開商店[7]305-306。阿克蘇新城內以漢族商人為多,北關則以維族商人為多,是阿克蘇河流域農牧產品的集散市場,本地所產大米、小麥、雜糧及畜產品多在阿克蘇新城市場交易。民國年間,蘇聯的經濟勢力延伸至南疆,阿克蘇為其重要的踞點。1940年代初,阿克蘇新城有40余家蘇聯商號,這些商號主要收購南疆東北部地區的土特產品,然后轉運回國,并運來蘇聯的機器制品進行銷售。阿克蘇也是南疆重要的手工業中心,晚清民國時期其城區的手工業較盛,尤其是玉器加工業和馬鞍行業較發達,其產品為阿克蘇名特產品,聞名遐邇。由于阿克蘇城市的政治和經濟功能不斷強化,城市人口規模也不斷擴大,至1940年代初城市居民達4000余戶、2萬余人,為南疆東北部地區城市規模之最[7]301-302。

烏什城,在清代為南疆東四城之一,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天山南麓托什干河上游地帶、阿克蘇之西。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廷設烏什辦事大臣;光緒九年(1883),設烏什直隸廳,隸阿克蘇道。1913年,改直隸廳為縣,為阿克蘇道所轄,廢道后改歸阿克蘇行政區管轄。烏什城建于小石山上,城垣周長2.6里(回語“烏什”即“烏赤”,蓋山石突出之謂,因城居山上而得名)。除衙署、兵營外,城內居民較少,多從阿克蘇、喀什噶爾、和闐等地移民而來。民國以后,因對外交通極為不便,其行政地位有所下降,故而發展極為緩慢[7]306-307。

庫車城,在清代為南疆東四城之一,位于阿克蘇東部、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定名庫車,設庫車辦事大臣。光緒十年(1884),設庫車直隸撫民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庫車直隸州,歸屬阿克蘇道,轄沙雅縣。1913年撤州改縣,仍隸阿克蘇道,后隸阿克蘇行政區。庫車為雙城結構,分別為回城和漢城,回城與漢城東、南兩面相連接,城周4.6里,東、南、北三面為圓形,各開一城門,西面為方形,無城門。城內外居民約千余戶,人口約5000多人。庫車是從迪化、哈密等地至南疆喀什噶爾的交通樞紐,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商業要埠和軍事重鎮,因而清代民國時期亦為塔里木盆地北邊的商業城市,縣內農牧業產品甚豐,剩余者多運至縣城市場出售,蘇聯商人收購部分產品轉運回國,1940年代初居留在此的蘇聯商人約有數十余戶,當地盛產銅、鐵礦,銅、鐵加工業也較興旺,所制各種銅、鐵器種類甚多,尤其庫車刀馳名省內外[7]313。

焉耆縣城,又稱喀納沙爾城,為南疆東四城之一,位于天山中段南麓焉耆盆地腹心地帶、博斯騰湖西北,其地理位置重要,正當南北疆交通要道。清乾隆年間,在此設喀納沙爾辦事大臣,并實行“屯兵戍邊”和“移民實邊”方略,招募陜甘回民。道光年間,因部分屯田兵丁撤回內地,遂招西寧、臨夏、固原、平涼回民及眷屬近百戶屯田經貿,后有退伍兵丁留下務農、放牧、經商、營工,世代相傳繁衍,漸成土著,稱口外人。新疆建省后,喀喇沙爾設直隸廳,治喀納沙爾城。光緒二十四年(1899),升喀喇沙爾直隸廳為焉耆府,仍治喀納沙爾。1913年廢府改設縣,初歸阿克蘇道,后設焉耆道,轄焉耆、且末、輪臺等縣。焉耆縣城,乾隆年間所建,為喀納沙爾辦事大臣治所,城周僅1.5里,設有4門。至民國時期,年久失修,城墻多有倒塌,西門也已封閉。南關一帶有大小商戶30余家,以漢族商人居多,多來自京津地區。其城規模不大,街道格局簡單,城區北部為十字街形成的“田”字形道路網,城區南部則為雙口并列的路網。北面為前街,前街略顯繁華,縣公署、電報郵政局等均在此街,占地面積較大,而城內其他街道則甚為冷落,居民較少,蘇聯所創辦的新蘇貿易公司分公司在城西南角[7]285。

阿瓦提縣城,位于新疆中西部、阿克蘇西南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緣,天山南麓。清前中期屬阿克蘇辦事大臣管轄,光緒九年(1883)阿瓦提屬阿克蘇道管轄,1913年屬阿克蘇縣,1922年設阿瓦提縣佐,1930年置阿瓦提縣,屬阿克蘇道,后相繼屬阿克蘇行政區行政長公署、阿克蘇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阿瓦提雖然設縣,置有縣公署等機構,但由于其地多沙漠,居民甚小,因而其縣城為無城郭的聚落,在民國年間一直都很小,基礎設施十分落后[7]305-309。

柯坪縣城,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柯爾塔格山南麓。清前中期屬溫宿,光緒二十八年(1902)建為分防縣丞,隸溫宿府。1915年設縣佐,為阿克蘇縣柯坪分縣。1930年建柯坪縣,屬阿克蘇道。柯坪縣資源貧乏,尤其缺水,耕地不多,居民稀少。其城規模不大,商業和手工業也極為落后,一般日用品需要到阿克蘇購買,在時人看來不過是一個沒有城郭的村落而已[7]309。

拜城,位于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的山間狹長帶狀盆地、渭干河上游流域,處在迪化至疏附的要路上,是龜茲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漢代為城郭國家,都城宏偉,城垣三重,漢王朝在此設西域都護府。清代前中期歸阿克蘇辦事大臣管轄。乾隆二十五年(1760),設“巴依”和“賽里木”兩城;光緒八年(1882),兩地合建拜城縣,隸屬溫宿直隸州;光緒二十八年(1902),隸溫宿府,后歸阿克蘇行政區管轄。其城無城垣,但規模較大,有居民1000余戶、5000余人,以維吾爾族人為主,另有數量不等的漢、回、柯爾克孜族人。縣公署由清真寺改建而成,在縣公署大街建有“巴扎”(市場),定期開市。縣城周圍地勢平坦,水利較豐,特產甚多,尤以盛產銅、鐵礦而著名,多運至縣城市場交易以及加工,故商業稍具活力[7]310。

沙雅縣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渭干河綠洲平原的南端,北靠天山、南擁大漠。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沙雅爾回莊,隸庫車辦事大臣,光緒后隸庫車直隸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設沙雅縣,隸庫車直隸州,屬阿克蘇道,道廢后屬阿克蘇行政區。清末雖然設縣,并置縣署等機構,但由于其地僅有農業,交通不便,商業不盛,因而縣城規模甚小,僅100余戶、數百人,其中漢族人30余戶,漢回人20余戶,其余則為維族人[7]315。

托克蘇縣,漢代屬龜茲,清乾隆以后屬庫車辦事大臣管轄。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屬庫車直隸撫民廳,1922年從庫車縣析出十二莊新設托克蘇縣佐,1930年升格為縣,建縣衙于托克蘇巴扎清廉街,1941年更名為新和縣。設縣置后,其城有較大發展[7]316。

輪臺縣城,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為絲綢之路北道要沖。漢代系西域36城國之一。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置輪臺縣,隸焉耆府。1913年焉耆府降為縣,輪臺縣隸屬阿克蘇道。1920年設焉耆道,輪臺縣改隸焉耆道,廢道后改屬焉耆行政區。輪臺是一個人口稀少的農業縣,其城規模不大,雖筑有城墻拱衛,但居民較少,商業也不興盛。1930年代開始修筑庫爾勒至輪臺、輪臺至庫車的公路,交通條件有所改善,這對其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7]289。

尉犁,又名“羅布淖爾”,因“羅布泊”而得名。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東北緣,為漢代西域尉犁國所在地。光緒二十四年(1898),設新平縣,然未筑城垣。1914年因與云南新平縣同名而改名尉犁縣,先后隸焉耆道、焉耆行政區、焉耆專區。縣治初設于哈喇滾,后遷茂林園,1914年遷至現址尉犁鎮,新城規模甚小,僅有居民100余戶、約500余人,其商業不發達,但為本地的農牧產品集散市場[7]293。

婼羌縣,位于塔里木盆地東部,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為漢代西域樓蘭國故地。地處南疆連接甘肅、青海、西藏的要地,對外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同治年間發生阿古柏之亂,大批南疆的維吾爾族人避難于此,清政府遂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設卡克里克縣丞以分管此地,歸新平縣轄。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升婼羌縣,屬焉耆府,1913年改屬阿克蘇道,1920年再改歸焉耆道轄。婼羌地廣人稀,全縣不足4000人,每百平方里不到1人,因而設縣后,雖置有縣公署等機構,但城鎮經濟極不發達,缺乏內聚力,城區人口較少,僅有少許民戶,城區附近多個農牧聚居點也不時開市,進行物資交易[7]294。

且末縣城,位于塔里木盆地東南緣,阿爾金山北麓,地處婼羌和于闐之間。漢唐時期皆為城鎮,后化作荒地。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時,此地稱“卡墻”,為于闐轄地,后增設稽查所,1914年增且末縣,隸阿克蘇道。全縣人口稀少,僅6000余人,每百平方里不足1人;縣城在車爾成河北岸,無城墻等防御設施,修建有縣公署等建筑,居民極少,無集中的市場,居民在門前用土造臺,陳列日用雜貨,人口以維族為主、漢人極少,附近的維族居民點主要從事畜牧業[7]296。

庫爾勒,位于新疆腹心地帶、塔里木盆地東北邊緣、北倚天山支脈庫魯克山和霍拉山、南臨塔克拉瑪干沙漠。古代為西域渠犁國屬地,清以后為焉耆轄地,是南疆通迪化的交通要地。1917年設庫爾勒縣佐,轄于焉耆道。1930年改為設治局,屬焉耆行政區。1939年升格為縣,屬焉耆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庫爾勒在20世紀初僅是一個人口規模不大的聚落,先后修有漢城和回城,孔雀河在兩城之間穿流而過。漢城位于孔雀河北岸,城周僅1里,主要駐扎軍隊;回城在河南岸,則以民居為主,城周長約4里,城內居民300余戶、1500余人,其中漢族居民僅10余戶、甘肅回民130余戶,行政機構和郵政局等都在回城,隔河相望的兩城之間架有木橋。隨著行政建置的不斷變遷,經濟有所發展和人口逐漸增加。新中國建立后,它成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進而發展成為僅次于烏魯木齊的新疆第二大城市,遠超南疆東北部地區的另一個中心城市阿克蘇,而另一個區域中心城市焉耆則因行政區劃的調整,行政級別不斷下降,因此發展趨慢,遠遠落后于庫爾勒。

綜上所述,因晚清民國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南疆東北部地區的城市在近代的發展有如下特點:清中期在行政地位上平級的東四城,僅有阿克蘇一城保留了二級行政地位,其余三城的行政地位都相繼下降,其發展速度和城市規模均不及阿克蘇;與此同時,一批縣級城鎮相繼興起,這些城鎮發展雖然較緩,卻為20世紀后期南疆東北部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庫爾勒經過晚清民國時期的發展、到20世紀下半葉已成為南疆規模最大的城市。

三 制約和影響南疆城市發展的因素

20世紀上半葉,南疆城市獲得了一定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城市規模,包括人口規模和城區規模都有一定的擴大,城市功能有所強化,城市經濟有所發展;二是城市數量較清代中前期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參見表1)。

表1.1940年代初南疆各主要城市人口分層統計表

資料來源:支那省別全志刊行委員會編纂《新修支那省別全志·新疆省》,東亞同文會1944年發行,第210-348頁。

從表1可知,南疆大城市喀什噶爾僅有5萬人,不及內地的一個普通城市,與同是開埠通商的沿海沿江城市相比則相差更遠。此外,南疆城市人口在2-3萬人之間的有2個,在1-2萬人之間的也只有2個,在0.4-0.9萬人之間的有6個,在0.2-0.4萬人之間的有5個,在0.1-0.2萬人之間的有5個,在0.1萬人以下有4個,由此可見南疆大多數城市的人口規模僅數千人。導致南疆城市發展遲緩、城市規模較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自然環境因素對南疆城市發展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對城市的興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自然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間,由地球表層中無機和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征并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不同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對人類的生存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世界上有很多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因而在這些地區也就不可能出現城市;而一些地區的環境較差,人類生存困難,這些地區也不可能出現城市。南疆自然地理環境十分特殊,位于天山和昆侖山之間,包括塔里木盆地和吐魯番盆地,而廣闊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戈壁占了南疆大部分地區,在塔里木盆地周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綠洲,而這些綠洲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類生存和城市發展的載體。南疆城市的分布與綠洲的分布具有一致性,綠洲的大小和水資源的多少都直接影響到城市的大小和規模,特別是在生產力落后、人類改造自然能力十分有限的農牧時代,這種影響就更為明顯。南疆地區雖然占地面積很大,但是可以有效利用的綠洲面積卻較小,加上影響該地區的自然災害種類比較多,如洪水、地震、干旱、風沙、寒潮、冰雹等,特別是干旱、大風、沙塵暴的發生比較頻繁,加上該地區雖然水資源比較豐富但分布很不均勻,而且沙漠、山地占有很大比重,綠洲城市的生態功能較脆弱,承載能力較為有限,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城市的發展。

水、植被等環境資源是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城市興起與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民國時期,南疆地區水利設施雖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不足以改變該地區水資源緊張的問題;而且,城鄉居民飲水主要從河、湖、灌溉渠、澇壩直接采集使用,水質差,含氟量高,含碘量低,居民患氟斑牙病、大脖子病率高,嚴重影響了居民的身體健康。20世紀上半葉,不少游牧民和農業居民一樣,開始向定居生活轉變。隨著城市居民數量的增多,區域生活生產資料缺乏的問題越加明顯。城市周邊大量的胡楊樹等植物被砍伐,用來做柴火或建房的材料。由于荒漠植被減少,生物種類和水資源也隨之減少,城市周邊自然環境惡化,影響城市規模的擴大,從而形成環境與城市發展的惡性循環,這對城市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制約作用。

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生存環境的惡劣,新疆的人口數量長期較少,晚清時期新疆全省的人口僅200余萬,到民國后期全省人口也僅400余萬,不少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僅1-2人。人口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也是城市發展的基本動力,因而人口數量甚少是新疆城市發展的又一重要制約因素。

(二)經濟因素對南疆城市發展的影響

20世紀上半葉,南疆東北部地區處于軍閥統治之下,長期的戰亂和天災等給生活在這里的各族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這一時期沙俄-蘇聯對南疆的滲入方式有所改變,由單一的商品輸出轉向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掠奪同時進行,致使區域內商業貿易長期被外國資本所壟斷。從晚清開始,南疆的經濟遭到沙俄和英國的侵略,帝國主義通過不平等條約,掠奪原材料,并大量輸出包括鴉片在內的各種商品,投資建廠和培植買辦人等,對城市、農村的經濟影響非常大。19世紀末期,帝國主義勢力在南疆享有通商貿易的自由及領事裁判等權利,沙俄和英國的經濟掠奪,給南疆東北部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導致該地區的商品經濟畸形發展,成為國外壟斷資本的附庸。同時,由于開通商埠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進入,國外商品和南疆地區的貨物得以交換,在某種程度上使得一些城市工商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尤其是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新疆地方政府采取親蘇政策而得到了蘇聯的支援,社會經濟和工業生產水平得到一定提升,阿克蘇等南疆東南城市成為了區域性的商業城市,帶動了周邊村鎮的發展。

南疆工業發展滯后,嚴重制約了城市的發展。晚清民國前期,南疆地區的工業發展一直處于極低的水平,除了少數幾座紡織工場外,基本沒有現代工業。直到盛世才執政新疆時期,南疆的近代工業才有所發展,在兩期三年計劃期間先后修建了喀什電燈廠、喀什印刷廠、喀什制油廠、和闐造紙廠、喀什面粉廠。但是,這些規模不大的工業企業,對于地域廣闊的南疆地區社會經濟來說,影響甚微。由于缺乏制造業和加工業,南疆地區民眾所需一切工業品都要從俄國—蘇聯進口,而出產的大量農產品和土特產品也需要向外出口以交換所需要的工業品,這就推動了南疆地區喀什、莎車等中心城市商業貿易的繁榮,特別是城鄉市場網絡體系形成后,中心城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周邊城鎮商業的發展。但是,商業的繁榮并不能掩蓋城市的貧窮和落后,商業貿易對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相對有限。由于南疆城市缺乏現代工業支撐,無法吸引大規模農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因而造成南疆城市規模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由于缺乏現代工業的支撐,南疆城市的經濟規模也十分有限,無法為城市發展提供穩定的財政來源,極大地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城市政府在財力困乏的條件下,很難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必要的建設。正如俄國尼·維·鮑戈亞夫連斯基所說:“拋開上述貿易上和政治上的意義,喀什噶爾就是個無足輕重的窮鄉僻壤了。”[1]91

從總體上看,20世紀上半葉,南疆東南部地區的城市經濟與東疆、天山北路以及伊犁地區相比,其發展明顯遲滯,缺乏現代工業支撐、城市對區域的聚集力和輻射力相對薄弱等,都是制約南疆東南部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交通運輸落后對南疆城市發展的影響

南疆地區面積廣闊,城市分散在大大小小的綠洲之上,城市之間相距較遠,且被沙漠阻隔,因此交通在城市間的經濟聯系和人員往來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紀上半葉,新疆地區社會經濟和生產技術都較落后,技術和資金的缺乏限制了包括南疆地區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交通的發展。

民國時期,南疆的現代交通較清代的驛路交通有一定的發展,但相比內地和鄰國蘇聯等則較為滯后。楊增新執政時期,興修了一條從庫車到和闐的公路,但是公路建設標準較低,僅能通行駱駝或騾車。金樹仁主政時期,南疆的交通建設基本停滯。盛世才執政時期,修筑了從迪化到和闐的公路,南疆地區與國外的公路交通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當時的道路質量較差,現代運輸工具少,因而所起的作用仍然有限。而且,新疆的新式交通運輸對蘇聯有較大依賴性。隨著新疆與蘇聯關系的惡化,新疆舊有的蘇聯進口車輛,因零配件、油料來源斷絕,能夠行駛的車輛越來越少,運輸能力隨之越來越小。由于交通發展滯后,南疆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與外部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中,商品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較高,運輸效率低下。由于南疆與北疆重要城市迪化、伊犁及與蘇聯、印度重要城市的空間距離都非常遙遠,道路崎嶇難行,貨物運輸除部分路段可用汽車等現代運輸工具外,大部分時候都以駱駝或馬匹等畜力為主,因而運輸貨物的數量非常有限,運輸成本較高,商品從國外和內地運到南疆后價格遠遠高于北疆地區同類商品;而南疆地區的農牧產品要出口到國外或運輸到內地,也因運輸成本甚高,收購價格被中外商人壓得極低,嚴重影響了南疆農牧業的發展和居民的收入。

民國時期,新疆與內地之間的道路建設、交通運輸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由于多種原因,發展速度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影響道路建設的原因,除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財力等外,政治斗爭也是因素之一。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治理新疆時期,為阻止中央勢力進入新疆,他們控制了新疆通往內地道路的建設,新疆就只修了一條質量較差的公路通往內地;但為了發展與蘇聯和英、印的貿易,則投入了較大的財力物力來建設對外道路,如相繼建有迪塔、迪伊、迪喀公路,與中亞、印度相連。除了道路建設較落后外,運輸力量薄弱也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新疆雖然開始發展汽車運輸,但數量甚少,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大量的貨物運輸還是得依靠畜力。據有關資料記載:“在民國三十年以前,全疆通常行駛車輛已達二百輛以上之數,自三十二年以后,基本來源斷絕,補充困難,舊有車輛,大半壽命終了,運輸能力逐漸減弱,迄止現在,運轉車輛,僅有五十輛之數。”[8]5815另外,新疆公路因養路費緊張而基本不能及時修補維護,因而到1940年代后期公路破損非常嚴重。

道路建設滯后,汽車數量減少,運輸能力減弱,極大地制約了南疆貨物的流通,不利于城市工商業的發展。

(四)社會動亂與政局變化對南疆城市發展的影響

社會環境的安定是區域城市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20世紀上半葉,南疆的社會環境并不安定,相繼爆發了多起大規模的暴亂、起義以及多種勢力的斗爭,嚴重影響了社會環境的穩定,使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受到極大破壞,影響了城市發展的進程。

1912年1月7日,伊犁起義爆發,隨后起義軍與清軍在精河、烏蘇等地進行激戰;1916-1919年,俄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族前后數萬難民逃入阿克蘇、喀什、伊犁、塔城等地,給新疆帶來極大的社會震蕩,此后新疆長期處于戰爭與各種政治勢力對峙的局面;1931-1934年,新疆發生大規模的戰亂,人口大幅度減少,經濟遭受了全面的破壞與停滯;1944年,新疆“三區革命”爆發,南疆雖然沒有直接處于戰火交鋒之下,但也受到社會動亂的影響,無論是官辦還是民營的工商企業都遭受到沉重打擊,有的停產減產,有的“業務全部損失告罄”,許多工廠業主背井離鄉②,對內對外的商業貿易也因之大減,對城市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

(五)民族、宗教因素對南疆城市發展的影響

南疆作為多民族聚居地,一般城市內有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并存。20世紀上半葉,南疆居民主要由維吾爾、漢、回、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構成,其中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只有少數居民信仰佛教或基督教、天主教等。民族和宗教的多元化對南疆城市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積極的、正能量的影響,多民族和多元宗教在城市的聚集,對城市的建筑、空間布局和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使這些城市富有個性和特色,促進了南疆城市的發展。如喀什回城就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城市,城市建筑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很大,長期以來都是南疆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喀什的各個發展階段,各民族特別是維吾爾族對城市經濟、文化建設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民族、宗教在某些時候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成為阻礙南疆城市發展的因素。20世紀初,中亞興起的“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開始滲入南疆地區,1915年,極端民族主義分子以南疆主要城市為中心,先后在阿圖什、喀什噶爾、莎車、和闐等地開辦學校,大肆宣揚“兩泛”思想,后來雖然被新疆當局及時制止,但 “兩泛”思想在南疆地區仍得到一些贊同者和支持者的傳播,并在20世紀20-30年代演化為一種極端的宗教觀和民族觀,將中央政府和新疆地方政府視為殖民統治者,鼓吹民族獨立,要求建立伊斯蘭王國,妄圖將新疆分裂出祖國的懷抱,這構成了新疆民族分裂主義思想的源頭。20世紀30年代,南疆各地爆發反對金樹仁統治的起事和暴亂,“兩泛”思想分裂組織利用各地起事、暴亂,趁機篡奪起事、暴亂領導權,并將起事、暴亂引導向分裂,于1933年11月在喀什回城建立了“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勢力范圍包括莎車、和闐和英吉沙,并引發了大量的沖突,部分南疆城市遭到了損毀,如商業繁榮的莎車集市遭到極大破壞,商業貿易陷入蕭條。雖然“東突”政權成立不到三個月即告垮臺,但是作為新疆近代史上第一個分裂政權所產生的示范作用和所宣揚的“兩泛”思想,對南疆城市的發展起了較大的負面作用。“東突”崩潰后,極端分子四處逃逸,但幽靈不散,煽動民族仇恨和民族戰爭,破壞民族關系,為了達到分裂的目的,他們制造了各種恐怖事件,這不僅嚴重危害南疆各族民眾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的社會秩序,而且還嚴重阻礙了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經濟的進步。這表明,民族關系和睦與民族團結對于南疆城市發展十分重要,而如何處理好南疆地區民族關系、維護好民族團結是我們今天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注釋:

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術界對清代民國時期新疆城市研究較為重視,主要論著有:付娟《重建與轉型:1884—1911年新疆城市發展芻議》(《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1期),何一民《新疆城市百年巨變:數量與規模》和《新疆城市百年巨變:結構與功能》(《民族學刊》2014年第1、2期)及《20世紀西部中等城市與區域研究》(巴蜀出版社2004年版),郭雪飛《“大一統”視角下的清代新疆城市發展研究》(《新疆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年1期),黃達遠《“西力”與“東力”的交織與競爭:新疆城市早期現代化的曲折展開》(《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3年1期)和《烏魯木齊城市社會空間演化及其當代啟示》(《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及《 清代新疆政區變革與城市發展》(《西域研究》2009年第3期),彭修建《清代伊犁九城的布局與戰略作用研究》(《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2期),王龍濤《清代北疆地區城鎮市場(1759-1911)》(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黃達遠《清代中期新疆北部城市崛起的動力機制探析》(《西域研究》2006年第2期)和《隔離下的融合——清代新疆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1759-1911)》(四川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及《晚清新疆城鎮近代化初探》(《西域研究》2005年第3期),闞耀平《近代新疆城鎮形態與布局模式》(《干旱區地理》2001年第4期)和《歷史時期新疆北部城鎮的形成與發展》(《人文地理》2001年第4期)及《清代天山北路人口遷移與區域開發研究》(復旦大學2003年博士論文),朱永杰、韓光輝《清代新疆“滿城”時空結構研究》(《滿族研究》2010年第3期),魏曉金《清代烏魯木齊城市興起與演變研究》(新疆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吳軼群 《試論清代伊犁城市體系之產生》(《新疆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3期)和《清代新疆邊境地區城市對比研究》(復旦大學2007年博士論文),盛嵐《民國時期新疆城鎮發展研究》(新疆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彭融《20世紀新疆中等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四川大學2003年碩士論文),何凡能、葛全勝、鄭景云《中國清代城鎮用地面積估算及其比較》(《地理學報》2002年第6期),張建軍《論清代新疆城市的占地規模》(《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2期)等,但迄今為止,較少有研究者對清代民國時期南疆城市展開系統的研究。

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建1-1-198卷。

參考文獻:

[1]〔俄〕尼·維·鮑戈亞夫連斯基.長城外的中國西部地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張建軍.論清代新疆城市的占地規模[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3).

[3]〔日〕橘瑞超.橘瑞超西行記[M].柳洪亮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4]吳紹璘.新疆概觀[M].仁聲印書局,1933.

[5]李宏,姜宗禹.喀什地區志:上[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6]謝彬.新疆游記[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7]支那省別全志刊行委員會.新修支那省別全志·新疆省[M].東京:東亞同文會,1944.

[8]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第十冊[M].臺北:蘭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

猜你喜歡
新疆發展
走進新疆
國畫家(2022年2期)2022-04-13 09:07:46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在新疆(四首)
四川文學(2021年4期)2021-07-22 07:11:54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新疆多怪
絲綢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攜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國發展不平衡
中國火炬(2010年8期)2010-07-25 11:34:30
新疆對外開放山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九色国产porny|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无码 在线 在线|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亚洲精品片911| 国内a级毛片| 色综合激情网| 亚洲性网站| 五月婷婷伊人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91福利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天天操天天噜|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亚洲免费三区|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国产视频欧美|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第四页|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丁香婷婷久久|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高清视频一区|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亚洲成在线观看|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91高清视频|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熟女日韩精品2区| 91精选国产大片| 国产91高跟丝袜| 中文纯内无码H|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国产成人91精品|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9人体免费视频|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成人国产免费|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99re经典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欧美天天干| 99资源在线| 日韩毛片免费| 亚洲综合第一区|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