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鶴,孫興堂
(鎮江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江蘇 鎮江 212000)
鎮江市山、水、綠地資源豐富,分布錯落有致,居住、商業、工業、教育等用地聚集在山、水、綠地之中,形成了城市的主要框架,大有宜居城市的態勢。鎮江市在認真剖析和總結“山水”城市和“花園”城市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其“山水花園城市”的城市定位[1]。
隨著一系列道路的改造和建設,鎮江的城市框架迅速拉大,這除了為迅速增長的機動車提供了良好的行駛環境外,也改善了非機動車和行人的活動空間。但是,對出行比例最高的慢行交通來說,規劃和建設的重視程度遠不如機動車交通,而且也缺乏系統性。隨著低碳城市、低碳交通等概念的出現,慢行交通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如何將城市空間與城市慢行系統相結合,塑造富有城市人文景觀特色的慢行系統,已經成為鎮江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作為慢行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步行系統,也成為研究的重點。
此外,鎮江市山水花園城市的定位也對步行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步行交通系統規劃作為城市交通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低碳環保、綠色生態的特點,與山水花園城市定位高度契合,因而更具有規劃研究的必要性。
一直以來,步行出行在各種交通出行方式中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出行比例未有過下降趨勢。但是,近幾年來,隨著小汽車保有量的迅猛增長、公交系統改革、公共自行車系統興起,步行系統的受重視程度不斷下降,步行空間被不斷壓縮。步行系統現狀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步行系統整體性、系統性不強
目前,步行系統改造和建設只是局部改造,集中在對某一條商業街或歷史文化街區等區域進行改造,缺乏整體性,缺乏網絡和系統規劃,忽略了步行交通在整個城市交通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規劃、設計、建設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很難保證步行系統的連續性和系統性。
(2)步行空間設計不足
在機動車迅猛發展的今天,城市交通的發展重心由慢行交通向機動車交通傾斜,步行系統路權難以保障。在城市道路改造的過程中,為了拓寬機動車道,而不斷壓縮人行道的寬度,使本來就已近飽和的步行空間,變得更加狹小,大大影響了步行出行的質量和步行者的心情。
(3)步行空間被占用
城市發展中,往往會忽視步行出行人群的利益,機動車、非機動車占用人行道行駛或停車,路邊商業利用步行空間占道經營或擺放物品,使步行通行的有效寬度不足,造成行人擁堵。甚至占用或破壞了無障礙設施,如盲道等,阻礙了殘疾人的正常出行。
鎮江市山水花園城市的步行系統應具備以下特征[2]。
(1)體現生態性
生態環境資源豐富是鎮江市最大的特色。以特有的濱江山林作為城市基底,造就了鎮江市山、水、城、林互為依托的“大江風貌、城市山林”特色。鎮江的生態系統有效地提高了步行系統的景觀性和舒適性。二者的結合將進一步推動步行系統的建設和品質的提升。
(2)關注景觀性
步行系統與城市景觀可以達到一種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作用。步行系統能夠提升城市景觀的網絡化水平,提供近水、親綠、達文化的空間,提供便捷、可達可游的景觀;而山水文化資源的城市景觀則進一步提升了步行交通系統的品質,增強了其吸引力。
(3)注重人性化
步行系統構建,需要考慮宜人的步行尺度,安排合理的休憩空間,減少行人違反交通規則的可能性。通過營造環境優美、尺度宜人、高度人性化的步行環境,提高城市整體魅力。
鎮江市為步行系統規劃提供了豐富的山水資源。金山、北固山、焦山自西向東點綴在長江邊上;古運河自西向東貫穿鎮江中心城,與南北向的團結河垂直相交;南山風景區如明珠般鑲嵌于鎮江中心城的中心;西部長山灌連接馬鞍山至谷陽湖;東部圌山,迎夾江而立;濱河公園呈現“L”型穿過大港城區,風光旖旎。結合城市總體規劃、綠地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等,對中心城內山、水、綠地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了具有鎮江特色的“三區四帶”結構的步行交通系統,如圖1所示。
以往的步行系統主要由城市道路兩側的人行道組成,但這是不完全的。步行系統不僅包含有線網,還應包含空間,僅考慮城市道路兩側的人行道是不能完全覆蓋步行交通系統的,需要根據步行的尺度深入探索[3]。步行出行適宜的尺度一般為500~800m,在該尺度范圍內,依據地區用地主導性質、人流主要活動特征及相關的規劃要求,并結合鎮江的城市特色、發展狀況及景觀資源,將規劃區域劃分為生活單元、活力單元、交通樞紐單元、休閑單元、工業倉儲單元、混合功能單元等6個基本類型,共190個步行單元,具體單元劃分如圖2所示。并根據不同單元的交通特征制定不同的規劃策略和組織要求,如表1所示。

圖1 鎮江“三區四帶”生態空間布局圖

圖2 步行單元劃分示意圖

表1 不同步行單元的交通特征和策略要求[4]

表1 (續)
本次規劃依托鎮江市特色生態空間規劃,在現有步行系統的基礎上增加了休閑綠道研究,來滿足居民休閑、觀景、健身等需求。在“三區四帶”山水資源分布的基礎上,將特色步行廊道規劃落實到位。共規劃了城市綠化步行通廊、城市濱水步行廊道、城市環山步行通廊、城市風貌步行帶4類休閑綠道,如圖3所示[5]。

圖3 步行道路網示意圖
在對步行系統進行系統性規劃的基礎上,細化、深化步行系統設計,重點問題,重點解決,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為了解決目前鎮江市步行空間設計不足的問題,更好地指導基于鎮江山水的休閑綠道建設,綜合考慮各等級道路對人行道的交通需求、服務水平和通行能力的要求,規劃確定了不同等級道路上人行道的路權定位及寬度要求(如表2所示[6])。

表2 步行交通橫斷面的寬度范圍
(2)加強后期管理,避免機動車、非機動車占道行駛和停泊壓縮人行道寬度;沿街商鋪規范化經營,防止其對步行空間的干擾;完善交通標志標線及設施,保障步行出行的便捷性;同時考慮座椅、電話亭、綠化小品、其他配套設施等的人性化設計[7],減少行人違反交通規則的可能性,提高步行系統的品質、舒適感和安全性。
(3)良好的步行空間不僅要求步行道的寬度滿足行人通行需求,同時還要體現其所在城市的城市特色。本次規劃要求道路綠地率一般不小于20%~30%,休閑游覽性道路、濱河路及有美化要求的道路可相應提高綠化比例至40%以上。其中,生活性主、次干路的景觀應能反映街道特色和商業文化氛圍,景觀設施宜多樣化,尺度應以行人視覺感受為主;支路景觀設施小品宜生活化,綠化配置宜生動活潑,以自然種植方式為主;濱水道路應以親水性和休閑服務為主,保護河岸原始的景觀,生活空間之間宜布置綠地;風景區道路景觀設計應以保護天然植被、借景為主;步行街應以合適的尺度設置各種景觀要素,以休閑、舒適為主,綠化配置應多樣化。
步行作為最頻繁也最普通的交通方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步行系統分為2個部分,通勤性步行系統和休閑性步行系統。本文基于鎮江市山水花園城市僅對休閑性的步行系統進行了規劃,使其更好地詮釋了山水花園城市“綠色”、“低碳”、“可持續”、“以人為本”的城市內涵。未來還需結合城市道路網絡對通勤性的步行系統進行細化、深化,使整個步行系統更能符合城市交通發展方向,適應城市居民出行需求,提升步行系統品質,從而對城市交通體系和城市規劃布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1] 孫思英.山水花園城市的理念和定位[N].學習時報,2012-01-02(8) .
[2] 周衛玲,沈丹,梅娟,等.與城市開放空間耦合的慢行系統規劃——以青龍湖示范區為例[C]//2012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亞太區會議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下冊).上海:上海市風景園林學會,2012:689-690.
[3] 余煒,錢科烽,高獎,等.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統規劃與設計指引[J].城市交通,2009,7(2):44-56.
[4] 江蘇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江蘇省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規劃導則[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5] 鎮江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鎮江市慢行交通系統研究[R].鎮江:鎮江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2.
[6] 鎮江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鎮江市慢行交通系統規劃[R].鎮江:鎮江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3.
[7] 黃娟,陸建.城市步行交通系統規劃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07,22(2):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