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定
(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21)
道路網作為城市綜合交通體系的載體,其規劃直接影響城市整體交通的運行效率,是綜合交通規劃的核心內容之一。而對于旅游城市而言,路網規劃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城市旅游產業的品質和特色。如何讓路網更好地為城市旅游服務,是路網規劃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對于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這樣的新型濱海旅游城市,路網規劃更要突出其自身特色,注重綠色交通發展理念,充分體現路網跟城市布局及旅游的結合,打造個性鮮明而又綠色環保的路網體系。
國際性濱海旅游城市應具備以下七個基本特征:
(1)處于熱帶或亞熱帶,擁有優質的海岸線;
(2)以旅游業為經濟主導性產業;
(3)游客眾多,國際旅客比重高;
(4)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
(5)旅游服務設施完善;
(6)旅游服務質量一流;
(7)具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包括語言環境、本地居民的接納態度、優越的出入境條件等[1]。
根據《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總體規劃》,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的規劃定位為“國家旅游文化先行區:承擔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先行先試任務、以旅游文化產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創新型國際濱海新城”;特色定位為“東方濱海水城:以水城為主要特征,集活力時尚、文化藝術、綠色低碳為一體的多元化新城”。從以上定位來看,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符合國際性濱海旅游城市的要求。
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位于海南省陵水縣東南部,毗鄰三亞,東面與南面皆臨海,西面與新村鎮相鄰,北接三才鎮、椰林鎮和陵水縣城。路網規劃必須注重層次化,即縱向構建與外圍高速公路和高鐵的聯系通道,橫向則依次構建對外及內部的交通走廊,形成從內到外輻射延伸的路網主骨架,營造出由內陸腹地到城市功能區、再到濱海旅游帶的逐步漸變的空間氛圍,從而建立層次化的交通組織模式。
結合交通需求情況,對城市內部道路寬度進行適當控制。除主要交通走廊外,其余干路以雙向四車道為主,同時可設置大量的二車道支路或獨立步行街區,并注重保障綠化和慢行空間。這種較窄的街道布置避免了寬馬路在空間尺度上給人的壓抑感和冷漠感,同時過街方便,尤其適合兩側的休閑、購物、游憩等活動,使得旅游活動氛圍在城市中可以沿著舒適宜人的街道向全城蔓延,很好地契合了旅游城市的功能定位[1]。
路網布局中適當控制普通機動車的可達性范圍,對外交通通道采取限制進出口容量的設計;區內建立有限覆蓋的機動車道路網絡,集中布設機動車停車場,同時保障緊急疏散、應急通道、特殊服務的高覆蓋性;干路承擔普通機動車的對外聯系和片區間的聯系功能,在重要的門戶性干路中應突出景觀特色;支路依托干路并與干路相交,主要應注重其集散和出入作用,強調微循環的功能,保障特殊服務車輛的進出[2]。
道路橫斷面應結合道路等級、紅線寬度、兩側用地性質、自然地形等各方面的因素靈活設置,應注重綠化率指標,重點強化中央分隔帶、側分帶以及路側綠化帶的設計,體現綠色交通理念,突出濱海旅游區的景觀特色[2]。
中心城區采用較高的路網密度和較小的地塊尺度,這種模式有利于組織交通微循環,緩解干路壓力,也適宜商業的沿街布置;同時,這種高密度小地塊的模式也提供了更長的沿街界面,更多的慢行空間,更好的地塊可達性,以及更為舒適的空間體驗。
城市支路網規劃應注重微循環,適當控制車輛行駛的速度,確保社區人員安全,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增加非機動車出行者的安全感,減少交通管理所需的人力、物力,同時增強街道的歸屬感,增加各種交通方式的可達性,減少穿越社區的過境交通量[3]。
規劃區由六個功能片區組成,每個片區都有自己的發展定位與特色,也就會呈現出不同的交通特征。因此,路網規劃要突出各個片區的特色和差異。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的功能結構規劃圖見圖1。

圖1 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功能結構規劃圖
將規劃區的道路分為景觀大道、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個等級,具體道路分級體系見表1。其中,根據本次濱海旅游區的特點將曲港河景觀廊道、度假城市景觀大道和文黎景觀大道三條主干道單獨分級為景觀大道,承擔規劃區的景觀門戶功能[4],同時實現規劃區與外部路網銜接,承擔對外交通。

表1 道路功能分級體系
構建“三橫三縱”的對外銜接道路。
三橫:結合東環高鐵黎安站、環島高速公路等對外交通設施,規劃曲港河景觀廊道、度假城市景觀大道、文黎景觀大道三條連接線,承擔規劃區與高鐵、高速公路的快速聯系。
三縱:通過G223(同時承擔過境交通功能)縱一路向北聯系陵水縣城和三才鎮、向南聯系新村鎮和清水灣等地,另外熱帶海灘片區還可以通過東高路聯系陵水縣城。
構建“四橫四縱”主干道路網格局,構成規劃區內部骨干路網,銜接六大片區,形成規劃區內主要交通干道。
四橫:曲港河景觀廊道、度假城市景觀大道、活力山城干道及文黎景觀大道。
四縱:縱一路、縱二路、縱三路及東高路-海洋大道-水城大道。
路網布局規劃圖如圖2所示。

圖2 路網布局規劃圖
根據各個片區的發展定位和用地性質,分別規劃體現各個片區特色和差異的路網,滿足不同的交通需求。
3.4.1 度假城市片區
度假城市片區規劃為綜合城市規劃,是整個規劃區的主要綜合服務及生活組團,為當地居民及游客提供完善的居住、休閑、商業、文化、產業及生活配套設施,交通出行表現為綜合城市交通的特征。
度假城市片區路網采用方格網形式,采用密度較大、間距較小的路網格局,主干道之間間距約1 000m,次干路間距約500m,支路間距約120~160m。路網功能注重通達性,通過發達的支路系統延伸至各個地塊,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并且形成良好的微循環,也為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統提供走廊,同時能高效利用該片區的建設用地。道路在滿足各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應盡量采用緊湊型的道路橫斷面形式。3.4.2 活力山城片區
活力山城片區作為大型主題公園集聚群,其交通出行主要表現為旅游集散型交通。
路網要求具有較強的集散功能和通達性。按照主題公園布局結構,規劃“兩橫四縱”共六條主干道作為出入主題公園的主要道路,使得主題公園旅游客流能夠快速到達和離開,并且與其他片區能夠聯系暢通。主題公園內部道路則根據主題公園的相關設計具體布置。
3.4.3 藝術復合水城片區
藝術復合水城片區規劃為商業中心,公共休閑中心,是規劃區的核心,也是一個交通樞紐。交通出行表現為快慢分離,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占主導地位。
藝術復合水城片區東西兩面臨海,地理位置處于規劃區的中心,路網要求對外聯系通暢,通過性交通和對外交通與內部慢行交通分離。黎安港臨水片區以慢行交通為主導,內部道路注重舒適宜人。
3.4.4 熱帶海灘片區
熱帶海灘片區以高端購物、娛樂和海灘度假為主,并且包括黎安風情小鎮。交通出行表現為居住區和商業區的綜合特征。
熱帶海灘東面臨海,路網采取由外至內層層遞減的格局,對外交通由最外側的東高路承擔,縱向內部交通利用臨港路-黎安路組織。黎安小鎮內部路網應注重通達性。
3.4.5 白鷺島片區
白鷺島片區作為高端度假區,處于規劃區的盡端,交通出行表現為休閑度假特征。
根據白鷺島片區的定位和自然特征,必須保證其私密性,不宜布設過多道路進入該區域。因此,沿山麓規劃一條橫向道路貫穿其中,對兩側的交通進行集散,并滿足片區內部的交通需求。內部道路則根據地形規劃低密度支路網絡,承擔休閑和游覽的功能。
3.4.6 景觀廊道片區
景觀廊道片區是規劃區的重要入口區域,以生態景觀與特色康體娛樂相結合的特色功能為主。交通出行表現為快速通過性和休閑特征。
沿片區外圍規劃兩條對外景觀大道,承擔度假城市片區、藝術復合水城片區等片區的對外通過性交通,同時結合自然景觀打造門戶大道。內部通過若干次干道和支路與主干道連通,供出入性交通使用。
通過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路網布局的研究,在充分分析城市布局、區位特點、自然地形、交通條件等方面因素的基礎上,規劃出了外部銜接順暢、內部片區間聯系便利、各片區特色各異的路網格局,充分體現了綠色交通理念,并且突出了“海、山、城、旅”的地區特色。希望本文提出的方案和設想能為同類型的路網規劃提供借鑒和參考。
[1] 杜恒,馬俊來,戴繼鋒,等.國際濱海旅游城市交通系統特色與啟示[C]//中國大城市交通規劃研討會論文集.蘇州: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0:281-291.
[2] 殷廣濤,黎晴.綠色交通系統規劃實踐——以中新天津生態城為例[J].城市交通,2009,7(4):59-65.
[3] 周江評.微循環理論與支路交通[J].城市交通,2010(3):41-49.
[4] 王定敏,周勇.論旅游區城市道路景觀設計[J].公路交通技術,2007(6):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