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元
〔關鍵詞〕 理科教學;語言表達能
力;重要性;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3—0063—01
一、 認清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語言表達是教育教學中師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具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人終生受用的重要本領。不論學生將來從事什么樣的工作,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都會讓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新課改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在理科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搭建各種平臺,通過各種感官直接的感知,如聽、看、觸、摸、嘗、聞等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創造各種實踐的機會。
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1. 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回答問題,摒除學生的自卑心理。很多理科題目晦澀難懂,很多學生不是很明白,怕同學取笑,所以就不經常主動參與課堂交流。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積極鼓勵他們大膽說話,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讓他們充分認識互相交流的重要性。同時,對說錯或意思表達不完整的學生,比如對于化學元素、化學公式等說不出來的學生,教師要有耐心,課后可以主動找他們談話,了解其中原因,使他們認識到學貴有疑的道理,強化其競爭意識。
2.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某一化學原理或者物理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別人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啟示和提高,以吸收他人的經驗和拓展自己的思路,達到發問的預期目的。
3.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在課堂上可用溫和的語氣、和藹的態度、期待的目光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努力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比如化學老師可以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化學實驗、物理老師組織學生進行物理實驗等課堂活動,想方設法把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并將自己的實驗發現與成果通過語言表達的方式與全班的同學分享等。
4.注意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循循善誘,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教師在訓練學生的課堂語言表達能力時,應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在遇到難度較大的數學類問題時,教師可以分幾個層次由淺入深的發問。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就慢慢高漲了。
5.教師要做好示范,特別是要在語言的規范性上做出表率。比如,教師引導學生將一句話說完整、將一個公式說完整時,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要做好這樣的榜樣,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引導。
三、引導學生做好課后工作,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為提高表達能力打好基礎
1.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課前預習可以“生疑”,“帶疑”聽課可“感疑”,通過老師的點撥、講解以及與老師的表達交流而“悟疑”、“解疑”,從而提高課堂聽課效果。只有預習才會對知識的表述具有準確性。
2.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演算、驗算習慣。學習理科離不開運算,因時間有限,運算量大,老師常會把題目的推算留給學生,這就要求學生多動腦,勤動手。運算的正確與否,細心還是粗心,直接關系到與老師交流的質量。
3.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數理化都是邏輯性強、思維嚴謹的學科,而訓練并規范解題習慣是提高用文字、符號和圖形三種數學語言表達的有效途徑,而理科語言又是發展思維能力的基礎。因此學生要逐步夯實基礎,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進一步為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打好基礎。
4.引導學生養成解題后反思的習慣。解完題之后,學生要養成回顧問題的習慣:解題過程中是如何分析聯想探索出解題途徑的?使問題獲得解決的關鍵是什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這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學生通過解題后的回顧與反思,有利于發現解題的關鍵所在,可以從中提煉出思想和方法,系統自己的思維,也為下一步的表達奠定基礎。
5.引導學生養成勤學善思的習慣。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遵循認識規律,善于開動腦筋,積極主動發現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注重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善于從多側面、多方位思考問題,挖掘問題的實質,勇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積極與老師同學交流,從而表達出自己的思想。
6.引導學生養成歸納總結的習慣。每學完一節一章后,按知識的邏輯關系進行歸納總結,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專題化。這樣,語言的表達也會清晰化、系統化,從而提高語言的概括能力。
(白銀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Y〔2012〕G201)
編輯:陳富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