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也在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之中試圖解決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教”的問題,因此各種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課堂也變得熱鬧起來。但“繁榮”與“熱鬧”的背后卻忽視了語文教學內容本身,即語文教學應該“教什么”的問題。散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但目前的散文教學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究其根源在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缺乏合理的選擇與確定,筆者將通過兩個“注重”和四個“關注”進一步尋找散文教學內容選擇與確定的方法。
一、散文教學中的兩個“注重”
(一)注重散文文本自身的特點
散文是除詩歌、小說、戲劇之外的一種比較散漫、自由的文體,是作者真實感情的自然流淌,和其它文體相比,散文的情感表達方式靈活而富有變化,它重在抒發作者獨特的內心感受,傳達作者真實的個性與情感,不論是敘事、寫景、抒情還是哲理散文,其實質都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情誼和志向。作為讀者,我們品讀散文的關鍵在于體會作者的獨特感悟及情感的微妙變化。所以,對散文文本的解讀必須和作者本人聯系起來,通過作品感受作家,通過作家來鑒賞作品,如果忽視文本背后的相關內容,必然會影響到讀者對文本的獨特理解。王榮生教授曾說對文本的解讀可以從體式入手,把分析視角逐層“下移”,從散文到某種類型的散文再到某個作家的某種類型的散文,在逐步下移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文本中最值得教的地方,找到文本解讀的關鍵點,這樣解讀散文文本,才能品讀出作者獨特的個性與情感。比如在解讀朱自清的《綠》這篇文章時,通過采用“下移”的方法分析,可得這是朱自清的一篇游記散文,同時也是一篇充滿詩意的美文,在此基礎上來選擇教學內容時就不可忽視對文本語言的品味,可以從修辭的角度、對比的運用、想象與聯想、人稱的變化、動作的描寫等多角度進行賞析。
(二)注重對散文語言的品讀與體悟
王榮生教授說:“為了使散文的情感更能打動讀者,作家一般要采用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對偶、通感、夸張、借代等等,來增強散文語體的形象性與生動性……散文的教學內容,重點在于語言的品味與感悟過程。”[1]這是由散文的語體特征決定的,從文本的語言入手,引導學生品味個性化的語言應是散文教學內容的重點之一。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寫作和國文教學中都提到要“不放松文字”,在他的《<文心>序》中講到“只注重思想而忽視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里;中學生讀書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將書里的話用他們自己原有的語匯等重新記下來,一定是相去很遠的變形。”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放松了文字,不但不能豐富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以學生原有的語匯來理解文本的主旨,也只是浮光掠影,因此散文教學必須對學生進行“咬文嚼字”的訓練,能夠沉入詞語中,在“漢語中出生入死”。
比如《綠》這篇散文,作者最著意和用力的地方就一個字——綠,因此必須重點分析和“綠”相關的詞句,如“油油的綠意”“閃閃的綠色”“醉人的綠”“滿是奇異的綠”“女兒綠”,這些詞語都是全文的關鍵詞,需要仔細琢磨。比如,聲調的選擇,“油(頓)、油(拖長,揚)的綠(頓)意(頓)”“閃(頓)、閃(拖長,揚)的綠(頓)色(頓)”。又比如詞語的搭配,用“醉人、奇異”和“綠”相連,引起我們的疑問與好奇,值得仔細推敲。
二、散文教學中的四個“關注”
(一)關注學情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為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技能、技巧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對散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可以因文而異、因生而異,但無論教學內容如何精彩它都不能違背學生自身的學情,因為教學的對象不是教材本身而是一個個獨具個性、活生生的學生,太容易、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內容不需要教,太難、教了學生也難以理解的內容不能教,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之前必須了解學生興趣、疑點和難點,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既要看文本能夠提供哪些教學內容,又要看學生能夠接受哪些內容,以此為依據來確定散文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發現預設目標過高或過低,應依據現實學情及時調整,要把“學情”作為散文教學內容確定的前提。
(二)關注意旨
“散文是抒發個人情思的文類,是作者抒發自己對事物看法、態度、情感的文類。散文中會寫到一些事實,即人、事、物、景,但寫事實不是目的,通過它們表達出作者的態度、看法、情感,才是寫作的意旨所在。”[2]因此,散文閱讀與散文教學應關注人、事、物、景背后作者對它們的態度、看法、情感等,要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要和作者的心靈相互碰撞,觸摸作者的心靈和情思,體會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也就是深入領會作者創作的“意旨”所在。由此可見,“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不是把重點放在散文所描寫的對象上,而是放在通過對對象的描述,作者所抒發的情感上,通過作者的語言體察描寫對象內在的傾訴、折射的理性、作者的情思、人格的魅力。”[3]把“意旨”,也就是作者的情感、態度、觀點等作為確定散文教學內容的內核,同時也要處理好文本事實與情感之間的關系。例如:《綠》一文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能只停留在對梅雨潭“綠”的美麗描寫上,必須關注美麗背后作者對梅雨潭的喜愛之情,對大自然、對生活及生命的熱愛之情,但也不能只關注情感,也要學習文本中多角度細致描繪景物的方法。
(三)關注個性
在傳統的散文教學中,教師過多的關注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創作規律,而忽視了對文本的個性化追求,對所教的每一篇散文都把重點放在“神”上面,所謂的“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中,不管學生有怎樣不同的見解,教師都會把學生引入到自己所預設的主旨當中來。方智范先生曾說:“任何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歸納,都是以犧牲文章豐富的思想內涵為代價的。”在以“讀者為中心”的文本解讀理念引領下,對同一作品的解讀,不同時代的讀者與同一時期的不同讀者都會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讀者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篇文本的理解也會大不相同。我們之所以要學習一篇篇的文章,正是因為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獨到之處和獨特價值,因此散文教學不能“千篇一律”,只顧遵循所謂的“規律”,而不考慮文本特有的個性,將一篇散文教成一類散文甚至將所有的散文都教成一類散文,必須處理好文類共性與文本個性之間的關系。
(四)關注內外
“文本的‘內是指作者呈現給讀者的客觀存在的文本,以及這種文本的‘思想和藝術;文本的‘外是指離開這個客觀存在的文本向前追溯(如作者的寫作動機和寫作背景等)與向后遷移(對作者思緒所作的引申延展等)”[4]要對文本進行深入的解讀,需要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寫作目的及當時自己的生活經歷。比如,要深入解讀《綠》這篇散文,我們需要知道“朱自清曾把他的散文分成兩類。一類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如《背影》和《給亡婦》;另一類卻是廢了力氣磨成的,是一個有意的嘗試,如《春》和《綠》。”[5]因此,面對這樣一篇費了力氣琢磨而成的、具備古典美的作品,在教學過程中必然不可忽視對文本語言美的品味。但在散文教學過程中要分析主次,文本的“外”在理解文本過程中只起到輔助性作用,散文教學必須“讓文本自己說話”。比如《綠》的解讀,作者已經是第二次到梅雨潭了,為什么還“驚詫”于梅雨潭的綠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文本中找到作者到梅雨潭的時間——秋季,并且是個陰天,一般情況下到了秋季植物的葉子可能大都已經發黃,失去了初春的嫩綠、盛夏的翠綠,但梅雨潭卻有著“醉人的”、“奇異的”、“碧玉般”的“女兒綠”,作者在“自古逢秋悲寂寥”的這樣一個季節,似乎又發現了春天的生機勃勃,所以作者才會“驚詫”,也才會在下文把梅雨潭的“綠”描繪得如此生動形象。
散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必須注重散文文本自身的特點及散文語言的品讀和體悟,關注學情、作者的創作意旨、文本的獨特性及讀者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通過對作者獨具質感的、精致語言的分析,深刻體悟作者獨特的情感及文本意蘊。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4]李沖鋒.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與重構[J].中學語文,2013,(1):18.
[3]范維勝.摒棄初中散文教學的“去散文化”課堂[J].教學月刊,2013,(5):49.
[5]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M].福建:海峽出版發行集團,2012:206.
(關方方 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04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