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基礎課,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目的,為學生認識世界、豐富情感、激發想象提供支持。語文不僅具有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更是提高學生觀察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的基礎。如此重要的基礎課,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有的學校開設兩年,有的學校開設一年,有學校干脆就不開設。為什么會形成如此局面呢?一方面中職學校生源基礎差,學生普遍厭學。另一方面教學模式呆板陳舊,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中職學校生源基礎差,這一不爭的事實,目前無法根本改變,因此,必須落實新的教育理念,遵守新的原則和教育模式,實施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才能提高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效益,才能真正提高中職學校學生的語文素質,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提供幫助。
怎樣才能提高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效益呢?是我們許多語文教師都在認真探索的問題,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對提高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效益有所幫助。
一、落實新的教育理念是提高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基礎
我們都知道,干任何事情,都起始于我們自己的理念,理念就決定了我們怎樣去做事。中國溫州人號稱中國最富有的人群,最喜歡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寧愿睡地板,也要做老板”。“寧愿做生意一個月只賺1000元,不愿打工一月賺3000元”。正是這樣的理念使得溫州人與眾不同,通過打拼成為中國最富有的人群。
現在新的教育理念很多,筆者認為以下教學理念值得我們思考:1.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于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于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2.教師最大的享受、最大的樂趣就在于覺得自己是學生所需要的,是學生所感到親切的,是能夠給學生帶來歡樂的。3.人無全才,人人有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4.創造性是對常規性的突破,教師的教學也應當不斷突破舊的教學范式,不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教師都應該擁有選擇、探索和創新的權利。不要讓教師對教學的獨特理解和獨特追求成為規范化的犧牲品。我們語文教師有了新的教育理念,就會去尋找、去探索,就能找到新的教學模式。
二、遵守新的教學原則是提高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力量之源
俗話說:“小事講風格,大事講原則”,可見提高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效益不能沒有原則。那么,應遵循哪些原則呢?
1.導向性原則。著力培養具有良好品格、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較強的適應社會能力的人;樹立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的發展觀,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觀。
2.自主性原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最終都是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研究,主動領會的結果,教師只是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和主持人。
3.適應性原則。語文教學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對教學成效的評價不可能涵蓋眾多復雜的教學行為,因此語文教學效益評價標準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4.可行性原則。語文教學效果的評價要符合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同時還應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有更多的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變化。
原則是從自然界和人類歷史中抽象出來的,它決定著我們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有了新的原則,才能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從而找到新方法,所以,遵守新的教學原則是提高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力量之源。
三、采取新的教育模式是提高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效益的必由之路
中職學校屬于職業教育,其根本任務是針對社會的各個崗位,培養具有直接就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由于普通高中的擴大招生,使得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厭學、逃學現象非常突出。究其根源,是由于厭倦了以課堂、書本為主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和以背誦、記憶為主的陳舊的學習方式。如何面對這些矛盾和挑戰,已成為中職學校生存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改革教育方法成為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三階段、八步驟”課堂教學模式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益應當使用的有效方法,經過我校教學實踐證明確實可行。三個階段:“自主學習——展示反饋——當堂訓練”。八個教學環節:創設教學情景、出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自學、學生自主學習、檢測自學效果、教師點撥精講、課堂鞏固練習、教師小結提升。在使用“三階段、八步驟”課堂教學模式時,要認真把握以下幾個基本要求,落實“三主”: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倡導“三自”: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交流;鼓勵“三動”:動腦、動手、動口;實現“三會”:會學、會想、會用;做到“三講”: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的知識,講知識缺陷和易混問題;“三不講”:學生不預習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學生沒講之前不講;“三布置”:布置發展性作業,布置發現規律和方法的作業,布置開拓思維的作業;“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復性作業,不布置懲罰性作業,不布置繁難偏舊的作業;“三個起來”: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三個收獲”:收獲學習,收獲自信,收獲快樂。“三階段、八步驟”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確實使學生收獲了很多,上課教師付出了很多,在心理上希望得到學校領導的關注和支持。
四、把學生組織起來親身參加學習實踐,提高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效益的歸宿。
學生有無學習興趣,有無強烈的求知欲,語文老師要想方設法把這種興趣挖掘出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邊摸索,一邊積累經驗,通過上網查資料,撰寫教案,編寫教材,與學生總結教學心得,與同事切磋教學方法等,形成“做中學”的狀態,像參加作文競賽、征文比賽,成立學生記者團,協助老師定期出版校報等。還可以建立文學社,通過以下方式方法開展活動:1.協助編輯出版校報,文學社設立了校報編輯部,協助校報的編輯和出版工作。在校報中開設固定的欄目,便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寫作和投稿。主要的固定欄目有:“我的關注”“無悔青春”“生活筆記”“校園隨筆”“應用文選”等,開設這些欄目,目的在于讓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關心自己的成長,展示自我,發展個性。同時,還根據學生關心和寫作的熱點問題,及時調整欄目或增設新欄目,以反映學生的心聲。2.組織社員開展文學采風活動,文學社不定期組織社員開展文學采風活動,讓社員深入社區、鄉村、廠礦企業,了解社會,關注民生,體驗生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自己身邊的事進行調查和研究,為寫作積累素材。3.利用學校廣播室不定時播出在期刊發表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文學社社員的優秀習作,同時積極向報刊雜志社推薦社員優秀稿件,進一步提高學生創作的熱情,為學生展示文學作品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平臺。4.開展多形式的文學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學校經常性地開展以文學社為中心的演講會、朗誦會、征文活動等,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既發展了學生的文學特長,又充實了學生的校園生活。
通過落實新的教育理念,遵守新的原則和教育模式,實施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才能提高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效益,才能真正提高中職學校學生的語文素質。才能提高學生的從業能力、創業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項工作需要語文教師付出很多心血才能完成,它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職業理想、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熱愛職業教育事業,熱愛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吳志宏.多元智能:理論、方法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謝衛民.中職教學的合理建構[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4.
[3]黃孟強.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R].山西省運城市康杰中學,2006,11.
[4]我是一片云.中等職業學校第二課堂的開發研究[EB/OL].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f34c20100fidi.html),2009.11.08
(宋生賢 廣西河池市技工學校 547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