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眾心
7月,盛夏。遼寧日報官方微博在新浪網與騰訊網同時上線,10月,在人民網上線。到如今,遼寧日報官方微博在三大網的粉絲已超過百萬。作為遼寧日報官方微博運營團隊中的一員,我心中充滿驕傲。回首這些日子走過的路,有成功、有喜悅、有彷徨、有失落,真是五味雜陳。在遼寧日報官方微博成長的日子里,我也在不斷成長,對微博也逐漸有了一點個人的見解,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分享。
遼寧日報必須開微博
眾所周知,網絡等新媒體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對傳統的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這個毋庸諱言。但同時,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新的機遇,如何將報網融合起來,利用傳統媒體的資源優勢在當下闖出一條新路來,成為不可不認真研究的課題。
微博,正是在報網融合過程中冒出來的新事物。一時間,媒體、個人、企業、事業單位都紛紛推出的自己的微博。新浪發布的其微博用戶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冊用戶數已超過5億。日活躍用戶數達到4620萬,微博用戶數與活躍用戶數保持穩定增長。面對如此大的人群,遼寧日報怎能視而不見,不去努力爭取。
網上的微博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的,但都引來了不少人的關注。從微博上發出的消息被迅速傳播,一些新聞立刻成為網絡熱點,引來眾人圍觀討論。面對如此重要的宣傳陣地,遼寧日報怎能不聞不問,登高一呼發出強音?
現在很多企業和個人在微博上做生意,而且產生了很高的效益。前一段有則新聞報道,說一名大學畢業生在微博上賣土雞蛋,月收入過萬。這僅是一個人利用微博賺的第一桶金。面對如此重要的市場,實力雄厚的遼寧日報怎能輕易放棄,坐失良機。
遼寧日報社領導多方調研,嚴密論證,決定創辦官方微博,指派專人領導,動員了報社內的精兵良將進行運作,終于,在2013年7月11日遼寧日報官方微博正式上線了。
這是時代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也是報社發展的必然。
把握好網絡輿論場的定位
開微博,當然是粉絲越多越好,評論數越多越好,轉發率越高越好,但這都應是建立在一個前提下——遼寧日報是黨報,黨性原則不可缺失,要保證輿論導向正確。為此,報社領導為遼寧日報官方微博定下了幾條規定:
1.大力宣傳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將省里的精神碎片化、普俗化,轉成百姓愿意看、看得懂的語言。如《省委決定在全省開展“機關轉作風、為民四服務”實踐活動》、《沈陽啟動“三深入三提升,做合格人民公仆”實踐活動》以及十二運系列報道等等。
2.監控輿情動向,嚴格遵守宣傳紀律,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大事上不糊涂,小事上注意細節,保證輿論導向正確。如在2013年撫順發生大洪水時,遼寧日報微博進行了及時報道,將災情、救災的情況真實全面地傳遞給民眾,得到了民眾的好評。
3.與粉絲形成良性互動,對于粉絲的提問,及時進行回復,回答要親切理性,不失遼報風范,又不高高在上,回答問題時要秉持遼報立場。據統計,我們對90%以上的粉絲提問進行了回答,對于網友的留言進了認真管理,言語過于激烈的,本著愛護不放縱的原則給予了穩妥的處理。
4.策劃容易引起關注和議論的話題,對近期焦點、熱點話題,及時跟進,轉化成微博語言。我們連續推出了《中國志愿者力量評估》、《說說家鄉哪最美》等等話題,引發了網友的熱討論。
5.原創微博要符合遼寧日報的身份和審美,體現黨報的觀點和立場,不能單純為了提高點擊率而損害公信力;對于那些“三俗”性質的內容堅決摒棄,并加以聲討。有目共睹,在遼寧日報微博上沒有一篇“三俗”性質的文章。
做出有特色的微博
現在各個媒體都在推出自己的微博,人民日報微博辦得很有特色,影響也最大。在新浪微博平臺它的粉絲數為853萬,比排在第二的新周刊粉絲多出160多萬,這絕非偶然,是它的特色使然。
遼寧日報微博要在廣大網友中樹立自己的地位,博得網友的關注,讓他們愿意看、想看,沒有自己的特色根本做不到。那么怎么辦出自己的特色呢,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方便服務讀者。辦微博新聞是我們的主打,新聞是有一定類別的,按地域,有國際新聞、國內新聞、本地新聞等;按性質,有要聞、服務新聞、社會新聞等。而我們辦微博,把新聞類別分得過細不行,分得太粗也不行,并且要是分得與其他媒體一樣又沒了自己的特色,所以我們將新聞分為《遼報獨家》、《遼沈大地》、《特別關注》、《早安遼寧》、《大家晚安》等欄目,將不同性質的新聞按類放入標目,方便讀者很快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閱讀。
吸引引導讀者。現在網絡、報紙、廣播、電視上的新聞浩如煙海,各種新聞充斥其中,我們要發的內容除了還沒見報的,如果要認真找的話,在這些平臺上都找得到。每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10點,我們平均半個小時就要發一條微博,可是沒見報的新聞又有多少呢?所以有時只能發大家都能看到的新聞。這就需要我們要有一點技巧才能吸引讀者。我們在大家都能看到的想看的新聞后面,都要加上微博編輯自己的話,要有評論、有感想。從而用正確的觀點、思路去影響讀者,引導讀者,讓他們在看了有用、有趣、長見識之處,還在更高的層次上有所收獲,讓他們欲罷不能,老是想看我們的微博,讓我們的微博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抓住”粉絲擴大影響
本人是遼寧日報的一名編輯,對于寫新聞、選新聞、編稿件可以說輕車熟路,有一定的水準。剛接觸微博時原以為沒什么問題,只要把選擇報紙新聞的方法、寫新聞的方法運用到微博上便沒有什么問題,可是在實際上卻不是這么回事了。本來是一條好新聞,例如:《養老金改革 事業單位與企業并軌》在網上、報紙上炒得沸沸揚揚,但在微博上卻和其他博文的閱讀率沒什么區別;一條《十二運主火炬16日拆卸》的博文閱讀率卻高得出奇;同是一條《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在華大肆行賄》的博文在新浪微博平臺和騰訊微博平臺的閱讀率又是大相徑庭。這是為什么呢?
在發博過程中,我不斷觀察自己發的和別人發的微博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內容是讀者最愛看的,思考為什么愿意看。如今,我總結出了一點經驗:
1.讀者最愛看的微博有地域性。凡是內容是遼寧省內特別是沈陽市的博文閱讀率都高,這說明我們微博的粉絲群多為遼寧省人、沈陽市人。所以我在這段時間以來發的微博多選用本地新聞。
2.有廣泛的懷舊情結。《魯美搬離三好街 舊址建珠寶中心》與《省氣象局大樓明開拆周邊將封路》等博文的閱讀率是一般的博文十倍。
3.讀者有獵奇的心理。這個不難理解,人總會對新鮮事、有趣的事感興趣,《大連126人捐獻遺體器官》與《男生擺蠟燭表白被潑水》引發了大量粉絲的圍觀。
4.服務性的內容看的人多。一般來說,有關天氣的、封路擴建的、供暖的等等此類博文,看的人雖不是最多,但閱讀率還是高出一般博文。
5.分時間段。據我們的統計,早上7點至9點、中午11點至13點、晚上7點至9點的同類的博文,相較于其他時段,閱讀率要高,這與這些時段人們不是在工作狀態下,心情比較放松,有自己的時間有關。
(作者單位:遼寧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