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網絡語言是網絡發展所帶來的附帶品?!熬W語”是互聯網的產物。在網絡日益普及的虛擬空間里,人們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也應與現實生活中的表達習慣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創造出令人感到新奇也令人憤怒和不懂的“網語”。人們在這個虛擬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規范的詞語之外,還創造了許多只有經常上網的人才能理解的詞語,像“7758”表示“親親我吧”,“886”表示“再見”。我們不難看出,網絡語言有創造性、形象性、方便性、娛樂性、主觀性和不規范性等特點。
再看民生新聞。顧名思義,民生新聞來自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它所報道的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它時時透露著人文關懷。自然,民生新聞的語言就要具有簡潔明了、適合流傳的特點。為了便于廣大觀眾充分理解報道內容,民生新聞語言的運用基本是在嚴格遵守漢語言使用規范上的基礎上,通過運用比喻、借代、擬人、夸張、對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來突出它的創造性、形象性和娛樂性,與此同時,又不失客觀性。
相比較而言,網絡語言與民生新聞語言同樣具有創造性、形象性和娛樂性等特點,它們最顯著的區別在于,網絡語言側重主觀性,而民生新聞語言側重客觀性;網絡語言不規范,隨意造詞,使用錯字,而民生新聞語言則是在規范使用漢字的基礎上表現得靈活多變。因而筆者認為,網絡語言應用于民生新聞存在明顯的缺陷和弊端。
首先,在民生新聞中使用網絡語言會造成觀眾對語言文字的誤讀、誤解和誤用。眾所周知,使用網絡語言的多半是年輕人,他們使用“神馬(什么)”、“青蛙(長得丑的男人)”、“恐龍(長得丑的女人)”、“有木有(有沒有)”等新奇特的詞匯來表達調侃之意,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在里面。但這些詞語的意義,都并非是我們通俗理解上的意義,如果把這些詞用于電視語言,無疑會給觀眾帶來理解上的偏差,特別是對于小觀眾和老年觀眾以及外籍人士來說。初學語言的人正是應該打好基礎的時候,尚且走不穩就接觸到這些新奇特的字詞,將來如何跑得遠、跑得快呢?而對于老年觀眾來說,則會覺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其次,在民生新聞中使用網絡語言會削弱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對位,影響觀眾對新聞的理解?,F代社會學認為,語言是人類歷史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用來代替其他事物和思想的東西,是人類進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工具。聲音、語言、文字、圖畫、手勢、姿態、表情、眼神、顏色等等都是語言,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特定的信息交流方式,都是在大浪淘沙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保留下來的。如果突然把這些語言換成網絡語言又經不起推敲,那么,對于不熟悉網絡的中年以上的人來說,在接受上就會產生一定的距離和隔闔。
再次,在民生新聞中使用網絡語言會降低宣傳效果。語言學的研究表明,文字語言的抽象性和有限性,無法窮盡現實生活中的所有含義。美國一科學家經過觀察和實驗發現,一個人在一生中可能會做出幾億次各不相同的動作,但是人們卻無法創造出幾億個語言詞組來表示這些動作。所以語言符號對于越是抽象的信息,表現力越強,而對于越是具體的信息,描繪和反映起來越是困難。電視是聲畫結合的藝術,聲畫完美結合才能給觀眾提供完整的信息,如果用大多數觀眾都不懂的網絡語言來與畫面結合,勢必造成觀眾理解上的困難,進而降低宣傳效果。
在關注網絡語言應用于民生新聞的不妥之處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網絡語言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向傳統語言文化發起挑戰。規避不是明智之舉,正視它才能找到合理使用它的有效途徑。著名語言學家高名凱先生曾說,“無疑地,在新的社會環境下,新的事物的產生或作為社會現象之一的人的思維活動所形成的概念的產生要求作為交際工具、思維工具的語言有所改變,有所發展?!睙o疑,網絡語言作為一種不可回避的社會現象、語言現象,它已經從網絡的虛擬世界逐漸擴散到現實生活中。作為傳媒人,為了增加新聞的娛樂性、貼近性,在民生新聞中使用網絡語言也未嘗不可,它可以出現在人物對話中(因為有些網絡語言已經在民間口頭流傳),但筆者認為應該摒棄那些粗俗化、新奇化、怪異化和數字化的字詞等語言現象,至少在新聞標題中應該杜絕網絡語言。因為語言文字是一種社會性極強的社會現象,一種不規范現象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而是整個社會,整個時代。因而作為宣傳媒介的電視在使用網絡語言時應該慎之又慎。正視它,我們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而運用它,我們應該在時間中淘金。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