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昌林
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杯斯曼在其專著《正能量》中,把人體比作一個能量場,通過激發內在潛能,可以使人表現出一個新的自我,從而更加自信、充滿活力。由此可見,正能量是指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對于我們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新聞工作者來說,始終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優良作風,這是實事求是提升新聞宣傳正能量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通過“三貼近”貼出新聞正能量?我通過長期新聞工作實踐深刻體會到:不僅力求距離上貼近,而且要做到感情上貼近、內容上貼近。
一、力求零距離貼近
“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實事求是地總結了新聞工作的基本規律,高度概括了新聞職業精神的核心。
在30多年新聞采編工作中,我力求做到深入實際、貼近群眾、感受生活,并嘗到了甜頭。10年前,鄉鎮企業管理局負責人給我推薦省級優秀農民企業家劉秀田的事跡,其材料介紹,劉秀田建成投產才兩年的磚廠,以優質產品力壓阜新地區老牌磚廠榮獲省級優秀企業稱號。當時,根據提供的有關材料可以寫一篇新聞,可是我沒有立即動筆,先后走訪了10家在當地比較有名的老磚廠,發現家家都存放著大量成品磚。然而,最后到劉秀田磚廠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場面:除了大量待燒的磚胚子卻不見一塊紅色存貨。因為這里的磚質量好,前來買磚的人都直接到窯前排隊裝車。采訪回來后,我寫了一篇通訊《后起之秀》,詳細介紹了以質量取勝的經驗,對當地制磚行業全面提高產品質量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近幾年,按照新聞宣傳“三貼近”的原則,我們在要聞版上開設了“記者走基層”、“進百村、訪農家、聽農事、看變化”、“圖片看變化”等欄目,要求記者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采寫了大量反映農業、農村、農民生活的新聞,刊發了《大田菊花分外香》、《勤勞+科技=致富》、《兒媳帶來了致富經》等百余篇農民讀者叫好的新聞。
二、力求感情上貼近
我認為,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在距離上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而且要切實轉變作風,力求在感情上做到“三貼近”。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阜蒙縣縣委要求報社擴大報紙發行量,由原來發行3000份擴大到2萬份以上。報社按照縣委的要求,從8月中旬開始,編委會班子成員分5個片抓落實:一把手負責西南片、兩位副總編負責東南片和東北片、辦公室主任負責縣城內、我負責西北片。到10月初總結前段發行工作情況時,由我負責的西北區各鄉鎮都已超額完成了征訂計劃任務,可是西南區、東南區、東北區各有一個鄉鎮只完成計劃任務的10%左右。經編委會研究,讓我去攻關。在這次攻關行動中,我主要是采取了感情貼近的辦法,首先走進佛寺鄉,深入各村采訪、交流感情,7天寫了12篇新聞,并超額完成了征訂任務。接著又到東南片、東北片兩個鎮,也以同樣的方法均超額完成了征訂任務。
大量正反兩方面的實踐證明,用身、用心“三貼近”,可以讓我們的工作、特別是采訪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力求內容上貼近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受眾對新聞的欲知要求發生了新的變化,已不再只是要欲知什么,而且更想知道為什么的深層次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新聞工作者與時俱進,力求新聞的深度,從內容上貼近受眾,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新聞的知曉欲。
幾年前,阜新縣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組織10個適合發展地瓜產業的鄉鎮負責人赴河北省盧龍縣考察學習地瓜產、加、銷經驗。縣政府對這次新聞宣傳很重視,讓我隨從采訪。采訪回來后,與電臺、電視臺宣傳什么的新聞不同,我力求內容上的深度,寫了述評通訊《考察盧龍說調整》,從“結構調整勢在必行、結構調整地瓜可行、結構調整科技先行、結構調整人勤才行”四個方面進行了述評。此稿見報后,受到縣政府領導及農村讀者的廣泛認可。
作為一名合格的職業新聞工作者,應該知職、盡職,善于貼近新聞源,尋找受眾喜歡的新聞;善于貼近感情,廣交社會各界的朋友;善于貼近內容,廣泛吸引受眾的眼球。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新聞輿論的導向價值;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新聞宣傳的正能量。
(作者單位:蒙古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