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福
小學數學的基礎知識都是源自于生活,所以數學教學也應聯系實際,回歸生活本身。小學數學的學習目標是通過學習數學知識能夠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以實際生活為出發點進行教學。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提高數學成績,本文全面地對生活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做詳細的分析研究,從而使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生活化,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一、導入方式生活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是充滿想象力與創造力的一個群體,他們對新鮮的事物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而在小學數學課中,數學的基本知識顯得更抽象,再加上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是十分完善,因此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不是太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為出發點,并要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從而真正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真正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興趣是成功的基石。要讓學生提高數學成績,首先,要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興趣,那就有了學習動機。但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是十分困難的。因此,老師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等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在講課過程中,老師可以多結合生活中的實例。比如:在講到利息這個知識點的時候,老師在上課的開始一定要做精心導入,可以以自己的生活作為導入點:“我現在有5萬塊錢,但是放家里不方便,那該怎么辦呢?”學生都會很積極地回答:“放銀行。”接下來就可以一起探討放在銀行都有什么好處,從而引出利息這個詞語。以實際生活為導入,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在每節課中,良好的導入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并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二、教學語言生活化,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對于社會知識的認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許多學生對于課本上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把一些難以理解的句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
老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并進行總結將其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比如:(1)在講長方體中的相對和相交空間關系的時候,老師若單純說教,估計學生的理解不會十分透徹。如果老師通過實際的親身體驗教學生,那印象應該更深刻。老師可以讓學生舉起自己的雙手,進行簡單比試,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相對。相交的手勢可以讓學生都做一下,讓他們自己體會什么是相對,什么是相交。(2)在講到按比例分配時,可以舉例:陳叔叔和王叔叔,他們倆合資開了一家兒童文具店,經過一年的辛勤經營,除去納稅和給員工發工資等消耗費用外,共獲得純利潤10萬元。現在他們一起商量怎么樣分這些錢,(1)請你們來說一下應該怎么分呢?(如果平均分,會有學生認為不太合理)這種情況下進行補充:陳叔叔投資了5萬元,王叔叔投資了3萬元(逐步引導學生要按比例來進行分配)。(2)這個時候就可以根據投資比例為5:3,所分的錢也應該根據這個比例進行分配。最后,老師應和學生一起總結,在實際生活中許多時候都是需要用到按比例分配這方面的知識。講完便進行練習,學生在講與練的交替過程中,會顯得精神飽滿,不僅能很快掌握知識點,還能正確地應用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解題。老師善于以生活化的語言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增加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激發他們學習和探討的興趣。
三、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教師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將所講述的數學知識融入實際生活中,從而增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使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所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這樣在潛意識里,學生都會覺得學習數學是有用的,從而激勵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每當講完一節課,老師可以布置結合生活實際的作業。比如:在講了三角形的穩定性之后,可以布置觀察的作業: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在講了圓的知識之后,可以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解釋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別的形狀的行不行?為什么?這樣就會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想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總之,數學即生活,只有將數學和生活相結合,將數學知識引到生活中,才能切身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價值,才能夠真真正正理解數學,學生才能夠更熱愛數學。在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生活化”的方法還有很多,這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研究、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