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摘 要】現在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提倡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中學新課程改革越來越深入,但現階段學校對學生的檢驗仍然是通過應試方法。學生承受著學業和升學的壓力,作為在教學前線的歷史老師,就應該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學習變得主動,分清教與學的關系,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適時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課堂教學;主動權;教與學;學習主體;有效學習
在現代教育的發展中,有效教學是發展的主流方向,有效教學指的是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能在教學時間內得到很好的發展。教師的教學質量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教學工作效率的唯一標準。如何在課堂上應用有效教學,下面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展開討論。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1.把課本的研讀權還給學生
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能否得到發揮,將直接決定課堂教學的有效成敗。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基本學習方法是什么?我認為應該是研讀課本。以往的課堂教學大多都是教師的研讀取代學生的研讀,這是“教師多教,學生少學”主要表現之一。必須把課本的研讀權還給學生,變教師講讀為引導學生研讀為主,具體的做法根據教材內容而定。例如,在學習《對外開放》時,教師明確告訴學生本節課要研讀的內容和要達到的教學目標:①知道我國對內改革是從什么地方開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式是什么?②能說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什么,并能復述國有企業改革三個方面的內容。③能熟記5個經濟特區的名稱和地理位置。④能復述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讓學生帶著問題研讀課本,避免在研讀過程中沒有方向,沒有重點,使學生研讀課本的學習具有實效性。
2.把自主學習的時間權還給學生
學生怎樣才能多學?我認為初中歷史課聽講固然重要,但在教師指導下的“自學”更為重要。“自學”在以往卻被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占得過多,必須把自主學習的時間權還給學生。教師應該肩負起組織和監督的責任,隨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點撥和指導。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抓住問題的關鍵點,把問題引向深入。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有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和虎門銷煙,鴉片戰爭會爆發嗎?”我首先肯定這位學生的大膽質疑,進而引導學生從當時英國經濟發展水平,中國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層層分析,包括英國資產階級對外侵略擴張的需要,地大物博而愚昧落后的清王朝奉行閉關鎖國政策,經濟、科技落后于世界等多方面因素去考慮。學生發現,鴉片戰爭原來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從而認識到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引導,真正落實在自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有效教學中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教師所講的課要能夠吸引學生。初中歷史課怎樣才能吸引學生呢?
1.歷史教師語言和教態的親和力
親和力的教學語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教態則是一種形體語言,教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次動作、一個表情,都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情感的體現,教師通過充滿張力的形體語言,使學生的身心得以自由舒展,潛能得以發揮,個性得以張揚。教師以親和力的教學語言和教態,能夠激活學生的經驗,引領、幫助和啟發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2.有意義的問題要以“有意義”的方式提出
對一個有意思而比較抽象的問題,初中學生的思考往往比較被動,沒有什么興趣可言。而問題的提出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直接關系到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所以歷史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但要考慮問什么,還要考慮怎么問。如:
師:你能用文物圖上的信息,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會飼養豬和水稻嗎?(被動證明,沒意思)
師:請大家推測一下,為什么河姆渡原始居民會在陶器上畫豬和水稻?(猜猜看,思維靈活,有意思)
通過對比,采用不同的問法,會產生不同的應答效果。
3.巧妙設置教學懸念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始于驚訝和疑惑。”所以懸念和疑問往往是學生探究問題的出發點。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平時也要用心搜集能誘發懸念的教學材料,還要認真研究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從而在教學中巧妙制造教學懸念。如學習《陳勝吳廣誅暴秦》時創設教學懸念:在秦國的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奇怪現象,鞋子無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現象呢?通過創設這樣的教學懸念,會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問題的答案。
三、有效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與途徑
1.教學目標明確化
教學目標是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對教學過程具有指導和定向作用,并對教學評價提供標準和依據。有效教學要求教師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并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學目標明確化,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內容的期待和達成學習目標的欲望,又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結果進行有效評價,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及時的反思和糾正。筆者在講授《中法戰爭》時,引用一張漫畫圖片,圖片中寫道:中國不敗而敗; 法國不勝而勝。看到學生疑惑、驚訝、不解的表情時,因勢利導,引導、啟發學生思考、解惑,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終使學生真正理解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2.知識呈現情境化
歷史知識具有過去性,大多數距離現在時間遙遠,學生是無法直接感知的。有效教學要求歷史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身臨其境,激起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把握教學環節,借助多媒體手段,創造出濃厚的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3.多媒體工具使用恰當化
歷史教學面對的難題之一,是學習材料單調枯燥。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現代教育教學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通過多媒體工具,展示豐富的課程資源,可讓學生隨機進入歷史情境中,親眼目睹當時歷史場景,動態展示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用圖片拓展歷史人物的事跡,使人物更加鮮活,將數字材料轉換成圖形,使學生有興趣觀看。因此,正確使用多媒體工具,特別是現代化電教媒體,可以變枯燥乏味的歷史說教為生動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少、慢、差、費”的低效教學為“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學。
四、練習設置梯度化
實施有效教學,要重視學生個體差異。教師在制定具體針對性的訓練時,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各類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編制三類訓練題:
導學訓練題,就是將學習目標具體化,情境化。在學生研讀材料中,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去預設問題,讓學生根據導學思考題有目的地自學,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能力訓練題,每個知識學完后,要配以適量的題目進行訓練,題目應少而精,突出重難點、易混點、易錯點和易漏點,要有利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細心審題的習慣。
能力提高題,是針對學習程度好的學生而設計的,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該部分訓練題對一般學生可以不做要求。
切實做到有效教學,就要求教師把課本的研讀權和自主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把自己的親和力表現出來,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有選擇地設置教學懸念,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合理運用多媒體知識情景化,課后習題要注意有梯度,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建龍.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新一代,2011(4)
[2]付秀娜.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M].山東師范大學,2010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