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丙辰 ,過偉敏,姜良奎,王艷群
(1.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2.中國南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61;3.湖南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個人、自然和人工環境的和諧”,這是斯丹法諾·馬扎諾成為飛利浦集團的領導人時為其集團制定的目標[1]。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一種最佳狀態。中國鐵道部將中國高速鐵路系統建立的品牌名稱命名為和諧號,也是人文領域中和諧性的一種體現。
在傳統鐵路客車設計過程中,工業設計與工程設計實際是分離的。前者主要基于設計師的創造,后者主要基于相關技術規范,制造工程師主要考慮鐵路國際標準及可行性約束[2]。Wilson等[3]認為高質量的工程技術和運營管理是鐵路高質量的服務,可靠的安全性能和最大化的運量成功的關鍵。但是鐵路客運也是一項社會技術系統,因此它的核心包括人的因素。旅客的心理體驗決定了鐵路客運的運輸質量。
在鐵路客車內裝系統中設施有內部墻板、內部頂板、門窗、座椅、五金件等多種車內設施。我國車輛制造廠的內裝設計部門一般根據內裝設施的位置、材料、功能區分其特性。如何在內裝設計中協調旅客與內裝設施及空間環境的關系是內裝設計的重要內容。
一般將旅客的需求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主要包括安全性等基本服務內容,代表了鐵路旅客運輸服務最基本的核心功能。第二層主要包括方便性、舒適性等擴展內容,影響旅客出行方式選擇和滿意度水平的重要因素[4]。這兩層內容實際上通過協調內裝中的人、設施、環境間的關系來體現。
以和諧性設計理念統籌考慮人、設施、環境為要素的鐵路客車系統,可以更加突出內裝設計的核心,也就是更好的滿足旅客的需求,以確保達到人、機、環境系統總體性能的最優化。
在列車相對狹小的環境中,旅客大部分時間處于靜止狀態,視覺活動是其與環境的主要交互方式,因此視覺認知是旅客的體驗內裝和諧性的主要手段。列車內裝設計的和諧性,主要通過以下3個具體方面來體現:人與產品的和諧性;產品與產品的和諧性;產品與環境的和諧性。
這種和諧性常表現為旅客對內裝設施的直接感知和利用。如由于列車縱向的長度較大,容易帶給旅客空間狹窄的感受,英國Virgin列車的行李架下方通過工藝孔的排列設計(如圖1所示),改變了列車內裝中千篇一律的單調縱深線條,引起了旅客對于列車橫向尺度的視覺注意,用一種流暢的美感打破了車廂內沉悶的氛圍,提高了旅客的心理舒適度,促進了旅客與產品的和諧。

圖1 英國鐵路客車行李架
利用標識快速準確地傳遞信息,使旅客能夠方便有效地使用產品,也是旅客與產品間和諧性的體現。如硬座車座號牌的安裝以車票上的座號為參照基準,旅客就能夠快速捕捉到相關信息;在座號與座位的對應上取窗口與過道為參照物,則更為簡單明了,不易受其他信息影響干擾(如圖2所示)。這樣旅客能夠快速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座位,既節省了體力,也減少過道擁擠。

圖2 鐵路客車座號牌
這兩種情況是都通過設計改善了旅客對產品的感知和使用,促進了旅客與產品間的和諧。
這種和諧性常表現為旅客對各種內裝設施相互間,及組成部件間的和諧性體驗。具體來說就是在列車內裝設計時應將內裝設施的外形、材質、色彩等因素統籌考慮,注意不同內裝設施間關系的協調。
單件產品設施與內裝中其他產品設施的協調包括相互位置、色彩與造型的風格是否協調。拿最簡單的客室茶桌來說,不僅要考慮到它的尺寸、材質、重量、緊固件的選擇,還必須考慮到它的墻內支撐是否與梁柱沖突,車內是否與電加熱器、窗飾框等其他設施沖突,它的色彩及表面處理也要考慮周圍其他設施的效果。
再如單件產品自身各個零件、部件所構成系統的協調,包括形狀、大小及彼此間的連接關系,其中又包含各零件間的造型風格、比例關系以及色彩搭配等。以德國ICE上的一個吧臺為例,該吧臺縱向為直線造型,方便通行,橫向為弧線以增強美觀性和親和力,易于旅客接受(如圖3所示)。
吧臺下部用木紋裝飾貼面板增強吧臺的輕松自然的氛圍;踢腳部分為拉絲不銹鋼板,耐碰撞,易清潔;臺面采用人造石材質,易清潔且紋理豐富,臺面下方和吧帽采用了波紋鋼板和拉絲不銹鋼板。整個設施很好的結合了木紋裝飾貼面板、金屬與人造石的材質特性,形成自然與時尚互補的風格(如圖3所示)。這樣整體造型中的不同元素,及不同材質就能夠協調的組合為一個系統,體現了產品與產品間的和諧。

圖3 德國鐵路ICE列車吧臺
這種和諧性常表現為內裝設施對環境氛圍的塑造。塑造和諧的環境氛圍也是提高旅客評價的一種有效手段。中國的書法藝術與京劇、武術、針灸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四大國粹。中國書法起源于象形文字,不但具有造型美,而且具有意境美和音樂美,既可日常應用,還可供人欣賞,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文化。與中國文化頗有淵源的日本保持和繼承著書法傳統,日本新干線列車用富有藝術效果的書法裝飾車內兩端休息區(如圖4所示),這樣通過內裝設計為旅客塑造了一個有著和諧氛圍的人文環境,改善旅客的心理體驗。

圖4 日本新干線高速列車休息區
列車內部空間有限,如何利用旅客的心理認知規律,提高旅行舒適度是內裝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
Casamitjana[5]展開動物園的空間設計時提出,動物間識別并采取反應的距離一般被稱為逃離距離,如果籠子的尺寸比逃離距離的小,動物將并且最終生病或者死亡。Evans[6]通過旅客高峰期的139個案例研究,發現在列車旅行過程中,當人們不得不與其他旅客靠近時,會引起心理上的不適感。Evans[7]進一步提出平面布置和家具的位置,以及其他物理設施也能改變個體的實際擁擠感的體驗。
心理學家薩姆 Sommer 認為每個人的周圍都存在著一個既不可見又不可分的空間范圍,對這一范圍的侵犯與干擾將會引起人的焦慮與不安。鐵路客車上的每一個座椅或每一個鋪位當暫時屬于旅客個體使用時,旅客在心理上即將其視為自己的個人領域。目前普通硬臥車中由于每位旅客都有自己的獨立鋪位,個人空間增大,相對于硬座列車減少了旅客相互間的身體接觸,所以個人空間感稍好。但是由于鋪與走廊相連,走廊行人對躺在鋪位上面旅客一覽無余,旅客仍能感受到環境的壓力。針對這種情況,25T硬臥車在鋪位與走廊間增設間壁,并取消房間門,變為介于軟臥全封閉與硬座全敞開之間的半包形式,成一個半封閉空間(如圖5所示)。這樣在列車有限的空間內部,利用空間的分隔,增大了旅客個人心理距離,減少了個人空間感受到侵擾的感覺,并增強旅客心理安全感[8]。此外,在硬臥每鋪前加隔簾,也能形成個人空間以減少尷尬[9]。

圖5 國產半包硬臥走廊
心理距離實際是人們對于自身與環境關系的一種心理感受,在物理距離一定的情況下,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環境氛圍,個體特點等。像在精彩的球賽舉行時,球場的看臺上人山人海,然而人們卻歡聲雷動,并沒有擁擠不堪之感,這是因為受到環境氛圍的影響。若在其他公共建筑中,這樣的密度是令人難以忍受的。性別也會對個人的心理距離感產生影響。陳未等[10]人的研究表明,女性旅客由于擔心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更容易產生焦慮與恐懼心態,在車廂內對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和敏感性大于男性旅客。
人們處于一個陌生環境時容易緊張不安,常常對周圍存有戒備心理。特別是2001年美國“911事件”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加劇人們的這種心理。歐洲鐵路廠商在“911事件”之后,都把行李架設計成透明或鏤空的形式,以便旅客能夠方便地看見行李架上是否有可疑物品,從而緩解旅客內心的不安。因此筆者在納米比亞動車組行李架的隔板設計中,采取玻璃材質表面噴砂的方法,增強了產品的美觀性和通透性,使旅客容易看清周圍的情況,減輕旅客內心中與環境間的隔閡感,縮短心理距離,提高了旅客心理上的安全感(如圖6所示)。

圖6 納米比亞動車組行李架
心理學家德克·瓊治(Derk de Jonge)提出了頗具特色的邊界效應理論。如在外部空間中的活動人群,往往并不是均勻分散在廣場之中,而總是喜歡停留在樹林、柱子、旗桿、墻壁、門廊乃至建筑小品等可憑靠物的周圍。環境心理學認為這類憑靠物具有對人的吸引半徑。人的某些行為如等候、休息就發生在這一半徑之內。顧客在餐廳中的就座方式也有類似情況。在餐廳剛開始營業時,首批顧客往往傾向于占據視野良好、較少受到人流干擾而有所依靠的周邊座位。
列車中增加隔斷的使用,能符合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擴大擁擠的公共場所中令人舒適的空間。這種隔斷不一定為全封閉式,只要旅客間的空間被物體分隔,即可起到效果。因此隔斷在設計上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和材質。普通餐車定員較少,比較適于采用這種方法(如圖7所示)。各國餐車設計中常通過加裝隔斷減少旅客相互間直接視覺接觸或身體接觸,以此營造個人空間感,削弱旅客內心緊張的感覺。

圖7 ICE餐車隔斷
空間分隔是實現個人空間保護的一種有效方式,在列車內裝中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①用實體界面分隔空間的絕對分隔,具有良好的私密性,但流動性差,如包間的分隔。②以局部界面分隔空間的局部分隔,其限定度的強弱因界面的大小、形態不同而異,如硬臥半包。③以模糊的界面分隔空間的象征性分隔,其側重心理效應,流動性強,如餐車的隔斷。合理利用這幾種分隔形式能夠達到有效實現個人空間的保護,增強人們的心理舒適度。
人們的感覺器官會產生通感,如對于不同色彩的光線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如看到暗淡的藍光造成月夜氣氛,人們會有寒冷的感覺;相反,看到濃烈的紅光表現喜慶,人們就會感到熱和暖。旅客在陌生環境容易產生精神上的焦慮,中央臺曾報道某年春運期間,一位女性乘客身上帶有大量現金,由于緊張,壓力過大導致精神失常。最基本的光照調節是為了滿足照度需求,而在列車內裝設計中燈飾帶一般就是以更加柔和的面積光源或二次光源的形式出現(如圖8所示)。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旅客對于環境的陌生感,提高心理上的安全感,有效地協調旅客與環境間的關系。

圖8 ICE列車燈飾帶
木質材料通常給人親切、溫暖的感受,在各種環境中都深受用戶喜愛。建筑大師賴特認為木材是最有人性味的材料,人們都愿意靠近它。作為一種極富自然感覺的材料,在密閉的列車環境設計中,它能夠很好的緩解旅客煩躁的心理。
在內裝設計中也常常用仿木紋的裝飾貼面板來達到這種效果。熱固性樹脂浸澤紙高壓裝飾層積板簡稱裝飾貼面板,是一種在鐵路客車內裝中應用廣泛的表面裝飾材料,因其耐磨、耐煙燙、耐污染等性能良好,表面色彩、紋理效果豐富多樣,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在客車內裝設計得到大量運用。因此,在鐵路客車內裝設計中利用仿木紋的裝飾貼面板來提高旅客對于環境的親切感是一種有效方法(如圖9所示)。

圖9 ICE列車小走廊間壁
協調用戶、產品、環境三者間的關系是列車內裝設計的重要內容,基于用戶心理的內裝設計方法是提高旅客舒適度一種有效手段。它主要包括3個方面:調節改善旅客心理距離,可以改善旅客的擁擠感,減少個人空間受到侵擾的感受;重視邊界效應,可以利用隔斷滿足旅客的憑靠需求,減少旅客的直接接觸,增強個人空間感;利用通感效應,可以通過色彩、光線等因素的調節塑造柔和舒適的環境氛圍。
基于用戶心理的內裝設計方法重視用戶對環境認知特點,在實際空間范圍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改變設施的布置、調節光線色彩提高內裝設施的可用性、改善環境氛圍,注重人、產品、環境三者關系的協調才能為旅客構建一個和諧的環境系統,從而更好地滿足旅客的需求。
[1]飛利浦設計集團著.飛利浦設計實踐[M].申華平譯.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2: 10.
[2]Lanzotti A, Di G G.Virtual concepts and experiments to improve quality of train interior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Interactiv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2009, 2(3): 65-79.
[3]Wilson J R, Farrington D T, Cox G, Bye R.The railway as a socio-technical system: human factors at the heart of successful rail engineering [J].Journal of Rail and Rapid Transit, 2007, (4): 101-115.
[4]張 琦, 楊 浩.基于模糊因素的鐵路旅客滿意度的綜合評價[J].鐵道學報, 2006, 28(1): 22-25.
[5]Casamitjana J.Enclosure size in captive wild animals:a comparison between UK zoological collections and the wild Retrieved.2006.http://www.captiveanimals.org/2005/zoos/enclosure
[6]Evans G W, Wener R E.Crowding and personal space invasion on the train: please don’t make me sit in the middle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7,27 (1): 90-94.
[7]Evans G W.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health.Handbook of health psychology [M].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1: 365-385.
[8]張丙辰, 王艷群.鐵路客車內裝設計的人性化研究[J].工程圖學學報, 2009, 30(3): 161-167.
[9]支錦亦, 徐伯初.談人性化的鐵路客車內環境的營造[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8(1):27-30.
[10]陳 未, 廉 國, 李春凱, 黃 玉, 姜 銘, 鄧德軍, 朱延偉, 田 強, 白景平, 婁曉勇, 郝桂菊.列車旅客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4, 20(2): 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