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波
(南京工程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7)
“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正能量傳遞的特性與對策
黃曉波
(南京工程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7)
隨著全球進入“微時代”,微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深刻,在高校傳播正能量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本文通過對部分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得出數據,提出“微時代”高校傳遞正能量的必要性,界定正能量的概念及內涵,對“微時代”正能量傳遞的特性進行闡述,對如何利用微媒體傳遞正能量提出應對策略。
微時代 高校正能量傳遞 特性 對策
2009年自新浪推出“新浪微博”之日至今,新浪微博用戶已達3億,騰訊微博用戶量也突破1.5億,全民已悄然進入“微時代”。根據2014年CNNIC發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顯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從網民職業看,大學生占30%。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與探索精神被稱為“新新人類”的大學生這個群體,對網絡情有獨鐘。他們現在人手一部甚至多部智能手機,微信、微薄、微電影等已經充斥他們的生活,成為他們生活的必需品,微媒體正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微時代”正在向他們展現出五彩繽紛的、絢爛的虛擬世界,同時,打開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場”的大門。怎樣利用“微時代”傳播的特點,在校園中凝聚、傳遞正能量,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思考。
何為“正能量”?正能量本是物理學名詞,科學的解釋是:以真空能量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質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質為負。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特曼在他的專著《正能量》一書中將人比作一個能量場,通過開發潛能,可以使人表現出一個新的自我。在此書中,“正能量是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和幸福的動力和感情”[2]。延伸定義就是:積極的能量;正義的、公正的、公平的能量。當下,中國人對“正能量”有自己的詮釋,即所有積極向上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充滿希望的、給人力量的人和事都稱為正能量。
我們在南京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對大一、大二的100學生名進行了“微時代下正能量對大學生影響力”的抽樣問卷調查,被調查者中男生42.%,女生58%,大一、大二學生比重分別為36%和64%,根據數據統計66%的學生對“正能量”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我們分別設計了4個題目供學生選擇,結果如下圖:
1.您對微時代下“正能量”傳播行動所持有的態度是:

2.您認為當下網絡各大微博、博客、新聞中紛紛宣傳正能量是一種怎樣的行為?

3.基于微時代下,在生活上,“正能量”的傳播是否對您的生活具有一定的作用?

4.在微時代下,您個人比較偏向于通過以下哪些途徑了解正能量?(多選)

從以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微媒體傳播正能量持肯定態度,對自身參與微媒體傳播正能量持積極態度,微媒體傳播正能量在高校中有廣泛基礎。因此,微媒體在學生中傳遞正能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全民參與媒體的微時代,由于成本低廉,參與傳播門檻的降低,讓人們觀點表達的欲望達到極致,上億人參與其中樂此不疲,這樣一個虛擬的龐大的輿論場成為正負能量較量博弈的戰場,正負能量在微媒介的傳播中迅速融合、凝聚,能夠瞬間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占領輿論制高點。通過真實的數據統計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傳播迅速的信息,在微博、微信平臺上可以輕松獲取數千萬乃至上億萬的閱讀量。這么大的信息覆蓋面,正負能量無論誰占上風,都能將對方瞬間淹沒。由于媒介信息本身零審核、無屏障、碎片化等特征,大學生很容易在網上接觸到過多的社會陰暗面及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當前大學生群體中發生的一些校園暴力等負面問題,或多或少都是受網絡影響所致。一個學校如果正能量占上風,則可以在校園中形成免疫氣場,使學生在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上保持健康,并且能夠變得積極向上、自信、樂觀、豁達。正能量的傳遞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和諧校園、幸福校園的建設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有深刻影響,反之,將增加校園中的不安定因素,對學校和社會都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面對微時代復雜的輿情,高校應該調整思路,對學生開展正面的宣傳和輿論引導,及時發現學生思想和行為上的問題,“防微杜漸”將問題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微時代”是以微媒介為主的傳播。微傳媒的“微”是其最主要特征,微傳播是由無數個微小力量進行的微小信息的傳播。其傳播效果的決定性因素不是傳播媒介,而在于所傳播的信息是否具有新聞價值,能否引發社會大眾的共鳴。信息新聞價值越大,傳播范圍越廣深度越深。微傳播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沖擊了原有社會輿論格局,雖然個體力量很渺小,聲音很微弱,但成千上萬的聲音匯聚在一起能夠“積微成著”形成巨大的集聚效應,可以左右社會輿論的走向,甚至能影響主流媒體的發聲。利用微傳播手段可以傳遞正能量,為高校精神文明的建設提供更好的服務?!拔r代”下正能量的傳播有以下特性。
(一)微傳播的信息短小精悍。在“微時代”,媒體的表現因人們消費媒體的需要不斷改變,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需要在最短時間獲取最多信息。而微媒體最顯著的特點就體現在“微”體上,對于接收的信息受眾來說,傳統傳播過程的理解和接受習慣變得支離破碎,所獲信息文本零散信息要素不完整、信息來源多元、觀察視角分散,而這也恰恰迎合了信息碎片化的時代特征。簡單明了的微傳播方便讀取和觀看,吸引受眾興趣,尤其能吸引青年人的關注,使他們能在最短時間之內獲取有關正能量的有效信息,從而達到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理想結果。
(二)微傳播速度迅速。微傳播在無數人指尖滑動中架起了縱橫交錯的信息高速公路,能夠讓用戶快捷地獲知天下事,并快速地做出反應,人們借助于“微工具”可以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隨時隨地地編發或接受信息,其信息發布速度超過傳統紙媒及網絡媒體。這也大大加快了正能量宣傳信息的發布和傳播速度。
(三)微傳播的交互性強。在“微時代”,表達因傳播門檻的降低而越發便利,“關注”與被關注的需要同時得到滿足,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關系是互動的,接受者不僅是一個信息資源的消費者,而且可以成為一個信息的生產者,二者在網絡上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原本在時空上和自己沒有交集的人和事被微傳媒“拉近”,從而走到一起,當相同認知、見解的用戶彼此吸引時,就會聚在一起,發表各自看法。因此,當含有積極向上的宣傳信息上傳之后,可以大大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
(四)微傳播的開放度高。傳統媒體交流局限于點對點,而微媒體平臺的交流是點對面的,微博、微信都設有轉發功能,信息的傳播隨著轉發的次數增加會引起連鎖反應,信息量會呈幾何式增長,這種裂變式的傳播使人們從微媒體上獲取了驚人的信息量??梢匀〉帽葌鹘y媒體更大的社會效應,影響力較大的自媒體發送或者轉發一次有價值的正面信息,即可讓信息覆蓋面呈爆發式增長,不同觀點的人都能很快參與進來。因此,開放度高大大增強了正能量宣傳的力度。
傳媒大師麥克盧漢說:“媒介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重要標志,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都宣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保?]信息技術把我們帶入了微傳播、微交往、信息微循環時代,人們發現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高校的文化生態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微時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學生的輿論引導,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方式,匯聚“微能量”,傳播“正能量”,“要大力激發社會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講話精神,唱響網上的主旋律。
(一)提高“微素養”,融入微時代。高校傳遞正能量首先要提高每位大學生個體的媒介素養,可以開設一些選修課,舉辦專題講座,利用學校的宣傳平臺,指導學生正確利用大眾媒介的傳播資源。當代大學生是伴隨互聯網技術一同成長的一代,他們接觸網絡早,上網時間長,對網絡媒介的認知強于他們的前輩。“微時代”的傳播媒介是把雙刃劍,由于便捷的交互方式,海量信息資源,促進了思想的交流,同時多元的意識流對主流思想和道德產生沖擊,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功能被弱化,而在校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認知水平和社會閱歷相對較弱,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可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透過現象看本質,甄別不利的方面,對不良信息產生思想上的自動屏蔽,還能充分利用微傳媒的優勢和優點,掌握媒介傳播的特點與技巧,傳播正能量。
(二)搭建“微平臺”,提供“微”服務。微時代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方法與時俱進,以人為本。搭建高?!拔㈤T戶”平臺是微時代高校傳遞正能量的基礎。“微門戶”主要是指微博、微信、QQ群、論壇等一些當下運用廣泛的主流傳播工具,是一種全新的工作載體和傳播平臺。一方面,學校需要在如何服務好學生上做好文章,要建立學校和各個職能部門及二級學院的官方微博,要以滿足學生的信息需求和服務需求為己任,以學生的滿意度為評價標準,使微服務逐漸實現更新的及時化、內容的多元化和形式的規范化。如果高校各部門的官方微博向學生傳達的信息內容都是“急學生所急,想學生所想”,讓學生感到溫暖,那么暖暖的愛意會使學生避免染上社會上的暴戾之氣,整個校園的氛圍就會充滿和諧,也就具備了傳遞正能量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建立年級、班級以及學生組織和學生群體之間的微博、微信(朋友圈)、論壇等,鼓勵學生班級、學生社團構建文明守法、自由開放、傳遞正能量的交流平臺,對某個社會現象或某種不良行為,同齡人之間的充分交流和思辮,可以讓他們理清思路,分清善、惡、美、丑,達到弘揚正氣的效果。
(三)構建“微渠道”,暢通“微”互動?;邮俏髅阶钪匾奶卣?,這種溝通更便捷,在與學生充分溝通、引導輿論傳播正能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微傳播具有其他傳播媒體不能比擬的更親切、更靈活、更隨和、更個性化和更人性化的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特點。在微時代背景下,每一個個體都是平等的,高校要改變傳統的權威者和主導者的角色,熟練運用微傳播媒介,主動加學生為好友,平等地和學生進行互動,進入他們的朋友圈,師生之間建立信任,積極參與他們在網上組織的各項愛心活動,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將社會上的熱點新聞、感人故事等和學生共同分享、坦誠交流。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價值認同,在細致入微中達到傳播正能量的效果。
(四)突出“微特性”,彰顯“微”魅力。形式多樣化、內容個性化是微傳媒的魅力所在。微時代傳播媒介形式多樣,傳播載體遍及大街小巷,觸角伸向社會每個角落。一句話、一篇微小說、一張照片、一段視頻皆能傳遞正能量。高校應該針對年輕人喜歡快樂輕松、娛樂休閑的特點,在傳遞正能量時所用的各種文案、播放的視頻、選擇的小故事,等等,都必須能吸引學生,讓他們愛聽愛看,對學生具有感染力,產生共鳴,真正對學生起到激勵和鼓舞作用。要引領“話題”,占領主陣地,高校要讓一些知名專家、杰出校友開設微博,同時在學生中培養“意見領袖”要充分發揮微時代“意見領袖”的作用,“意見領袖”是微時代領導力和感召力所在,要將他們打造成為傳遞正能量的一面旗幟。
總之,高校要發揮教育功能的長處,讓正能量在高校中傳遞成為每個人個人思想上的共識,行動上的共向。
[1]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baike. baidu.com/view/38177.htm.
[2]理查德·斯曼.正能量[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8.
[3]孫林雪,蔡培.“微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精細化路徑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3).
課題項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學院基金項目“幸福校園構建進程中學風、教風與作風的協同”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KJZXWH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