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
(蘇州學府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9)
鑒寶:挖掘文物在歷史教學中的價值
陳亞
(蘇州學府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9)
中學歷史教學如何構建理想課堂,激發學生興趣,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持久的論題。作者在教學實踐中發掘可利用的文物資源,利用文物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對歷史的熱愛、思考,促進學生歷史能力的提高。
中學歷史 文物教學 價值
近年來,電視熒屏上有一類節目成為收視熱點,就是各類鑒寶節目。這一方面反映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注重對財富的累積,另一方面體現了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泱泱中華,是一個文物薈萃之地,留存在地上和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豐富多彩,不可勝數。這種現象的出現,給歷史教學以極大的啟發,歷史文物所蘊藏的巨大吸引力使其在歷史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文物概念應當包括歷史實物、遺址和遺跡三種。相對于文字記載的歷史事件,文物只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單位,如果在教學中隨意堆砌或使用不當,則非但不能有助于教學活動,而且會分散學生注意力,混淆歷史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文物,必須遵循典型性原則。
在授課時刻穿插一兩件典型的文物,必然會取得畫龍點睛的效果。學生“有熱情,能更多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情感,但學習行為的持久性和學習內容的系統性也常因興趣的減弱或消失而受到影響”①。教師如果只是抽象地講解,則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

秦兵馬俑

漢馬踏匈奴
比如講述秦漢兩代的軍事史。秦朝軍事最值得講解的是統一六國,而秦兵馬俑完全按照寫實的風格塑成和擺放,真實再現了強大的秦軍。因此講授秦朝軍事時,可以配以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內兵馬俑的實物照片或者影音資料介紹。漢代也有兵馬俑,但漢代的兵馬俑已經完全由寫實風格變為寫意,大小外形陣勢都遠遠不及秦代,因此漢代兵馬俑并非講授漢朝軍事的典型文物,它不能完全展示漢朝兵之強馬之壯。在漢朝歷史上,與北方少數民族匈奴的戰爭是漢代軍事史中最值得稱道的,在講授新課的時候我們可以配上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漢馬踏匈奴”的石雕圖片,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那段歷史。
選擇了典型文物,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關鍵是一個“活”字。常規教學中文物只是單純作為文字的佐證,可是實際上我們能把它變成敘述的由頭和中心。首先是實物,其次才是思考、結論。
比如文物可以彌補文字記載之不足。原始社會的歷史為例,當時沒有文字,要想弄清這段歷史,主要靠的是考古材料。在講到在原始社會的石器,可以從太湖三山島上出土的石器談起。上課時學生會表現得非常驚喜:原來蘇州的歷史這么久遠。5000年的歷史距離感一下子就消失了。

太湖三山島出土文物
再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個成功例子。軍機處是清代核心的中央政務機構,更是皇帝專制集權極度膨脹的體現。以往單單依照書本內容,從其功能和職責上說明其與皇帝的關系并得出專制皇權的結論,講解相當費勁,學生也沒有興趣。筆者一次去故宮,將乾清門西墻下低矮簡陋的軍機處實景拍攝下來,上課時,很多學生都覺得一品大員在這樣的小地方辦公真難想象。筆者繼續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里的好處是非常靠近皇帝的住所。清代專制皇權極度膨脹的概念就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了立體鮮活的印象。
文物教學資料非常豐富,網上下載、博物館參觀、遺址調查都是重要來源。教學中展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圖片,影音,實際觀,等等。筆者這里的展現不僅指教學中的展現,更深層的是展現文物的歷史背景,展現文物的美,從而感受歷史的美。文物不僅是教學的輔助資料,更是歷史的回聲,這才是文物在中學教學中最寶貴的價值。
中學教師可以帶著學生領略其中的藝術美,因為這是文物教學的美學功能的首要體現。人面魚身網紋盆的神秘之美、秦兵馬俑的雄渾之美、宋代汝窯白瓷的甜謐之美、清代木雕的繁復之美、圓明園遺址的凄涼之美都能夠感染學生,加深學生對某一特定歷史時代特征及中國悠久古老文化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師要揭示文物藝術美背后的社會美,這也是歷史美學教育的核心與主體。歷史上蘇州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傳統文化發達、園林風景秀美的城市,被譽為“人間天堂”,有非常豐富的文物資源可以發掘利用。
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社會美首先應當是勞動之美。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各國存世和傳世的文物無一不是本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蘇州園林甲于天下。今之所存多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使源遠流長的如滄浪亭、環秀山莊等,亦經明清兩代增修,余若拙政園、留園、藝圃、怡園、西園等,均為明清名園、國家瑰寶。
其次,社會美還是思想之美。人類社會是紛繁復雜的,但每一個時代都有閃光的思想存在。蘇州文化發達,自宋代以來前后曾出進士二千四百人、狀元三十六人。明代繪畫有吳門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眾多杰出的人士的思想結晶感染著學生。
最后,社會美是人格之美。人是社會的主體,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也是文物教學所要展現的重大方面。例如蘇州歷史名人范成大(1126—1193),不畏強暴,敢與金主力爭國權,終于不辱使命,全節而歸,受到當時南宋朝野的稱頌。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筑“石湖草堂”。本校所在地就在石湖畔,可以進行實地的遺址考察。
當然,文物教學中教師還必須注意幾個細節:
第一,文物在教學中的基本價值就在于歷史原始性。因此教師在選擇文物后一定要對其名稱、地域、時代、特點有明確認識。學術上尚存在爭議的文物實體最好不用。第二,注意運用鄉土文物資源。鄉土文物資源獲取方便,學生熟悉,效果很好。蘇州作為歷史名城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蘇州留下了大量歷史遺跡和遺存,在歷史教學中,如果時常能帶學生實地體驗,則將有更大的收獲,給教學添彩。第三,文物教學需要互動性。要發動學生一起挖掘教學中的文物資源。鼓勵學生將旅游、參觀等過程中接觸和拍攝到的不同時期、不同國度的文物在相對應的課時中和大家分享。這一點非常重要,它可以逐步培養孩子透過文物看歷史的思維方法和自主學習、自我感悟的能力,是中學歷史教學的終極目標。“人與人的差別,主要在于人與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組合”②,教學中要立足于基礎知識,寓教于物。通過課堂互動地展示文物,講解文物。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激發學生張開思維的翅膀,進行聯想,得到啟迪和精神的愉悅。
總之,“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生長”③,中學歷史課堂中文物教學的運用,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④,使他們在欣賞和體會中潛移默化地感受歷史,提高自身素質。
注釋:
①陳立春.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激發與維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1:13.
②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12.
③杜威,著.趙祥麟,王承緒,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131.
④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P2.
[1]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杜威,著.趙祥麟,王承緒,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3]李吉林,著.李吉林文集(卷1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5]趙亞夫,著.歷史課程的有效教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第1版.
[6]張大均,著.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