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群
摘 ? ?要: 近年來,圖畫書閱讀已經越來越為大家所熟悉和喜愛。隨著教學方式與內容的多元取向,以及國內外繪本質量的快速提高,圖畫書大量進入幼兒園教育現場,幼兒動手制作圖畫書活動在幼兒園廣泛開展。幼兒教師組織幼兒自制圖畫書,以此作為培養孩子創造性思維和語言的一種途徑,促進幼兒思維和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幼兒自制圖畫書,少不了幼兒教師的點撥與指導,如何運用仿編和創編的手法,用講述和畫圖結合的方式創編圖畫書等,都要求幼兒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圖畫書制作能力,才能有效指導幼兒自制圖畫書。因此,學會圖畫書創編是幼兒教師應該掌握的一項專業技能,幼師學生應該具備一定的圖畫書創編能力,幼兒師范學校的幼兒文學教學必須重視學生圖畫故事創編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幼師學生 ? ?圖畫書創編 ? ?問題 ? ?對策
一、現狀
《幼兒圖畫故事》一章學習結束,布置學生獨自制作一本圖畫書,要求自己創編腳本故事。批閱學生的創編作業,我欣喜亦難過。欣喜的是,學生又是繪畫、著色,又是設計封面、裝訂等;難過的是,學生的作品大多是仿編,而仿編中又未能掌握圖畫故事的特殊性,即學生的圖畫書創編可以說是失敗了。下面是學生作業中普遍存在的幾大問題:
1.連環畫式的“圖畫書”。因為作業要求創編圖畫書,學生沒有照搬已出版的圖畫書。因前一章幼兒童話學習中學生閱讀了許多童話故事,于是,學生就對原童話故事進行了腳本故事改編,《烏鴉喝水》、《龜兔賽跑》、《小蝌蚪找媽媽》等故事出現在學生的作業本上。因這些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學生不需擔心閱讀者看不明白故事。但學生創編的此類圖畫書是對原故事的文字縮減或配圖,甚至美其名曰自己創編的是無文圖畫書,沒有一個文字。畫面上雖然有烏鴉、龜兔、蝌蚪與青蛙等,但從畫面上筆者無法讀到“烏鴉口渴了、兔子驕傲了、小蝌蚪想媽媽”等內容。學生創作的這一類圖畫書就如小人書或連環畫,表面上雖然以圖畫為主,其實還是以文字為主(文字在閱讀者心中),因為那一幅幅圖畫沒有語言敘述的功能,也就無法承擔敘事抒情、表情達意的任務。即便全是插圖,也不能叫做“圖畫書”。當然,由于學生的繪畫水平有限,他們創編的作品比不上市場上印刷出版的小人書或連環畫。
2.故事書式的“圖畫書”。圖畫書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或全部用圖畫表現故事內容。圖畫故事中的圖畫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能向讀者傳達很多信息。幼兒閱讀圖畫就能通過這種特殊的繪畫語言,大致把握故事情節,了解人物言行。優秀的圖畫書大多文圖互為補充,共同詮釋圖畫故事。對于這種藝術形式,需要有高超的畫面語言傳達技巧,才能讓幼兒在翻閱中理解故事內容。可學生創編的圖畫書,因為繪圖技巧一般,也就無法細膩地按自己的構思把腳本文字內容徹底轉化為圖畫表達。于是,因為擔心閱讀者不理解自己創編的圖畫故事,學生只能把故事內容用大量文字寫在圖畫上。這樣的圖畫書只能稱作“帶插圖的故事書”,其圖畫只是使故事主人公形象直觀的輔助手段。筆者批閱學生的作業只需看畫面上的文字就能了解故事內容。這樣的圖畫書以文字為主,文圖分離,圖畫就是插圖,只不過每一頁都有插圖而已;學生制作圖畫書時,只是單純地把文字和圖畫配在一起,把圖畫去掉絲毫不影響故事內容的表達。
3.記敘文式的“圖畫書”。新西蘭圖書館員多羅西·懷特說:“圖畫書是孩子們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見到的書,是人在漫長讀書生涯中讀到的書中最最重要的書。一個孩子從圖畫書中體會到多少快樂,將決定他一生是否喜歡讀書。”因此,以幼兒為主要讀者的圖畫書,它的內容選材必須貼近孩子生活、充滿童趣,給幼兒帶來快樂。而在圖畫書創編作業中,有一類圖畫書完全是學生自己的獨創。但這一類圖畫書的腳本文字就如小學生記敘文,只是敘述了事情發生的經過,缺少有趣生動的情節,沒有懸念、曲折,更不用說獨特精妙的藝術構思。如以“小白兔的房子倒了”為故事起點,學生按照童話故事常采用的“三段式”敘述方式安排故事結構,基本能按照要求采用單純明快的敘事方式,但最終創編完成的腳本故事只具備幼兒童話故事的基本特點。即雖以烏龜、大象、蜘蛛等為童話形象,融入了幻想,讓小烏龜它們幫小白兔蓋好了房子,但未能從幼兒特殊的心理、情感和思維出發進行藝術幻想。因此,學生獨創的記敘文式“圖畫書”可以算做圖畫書,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圖畫書。
4.仿經典式的“圖畫書”。布置作業時,筆者允許學生仿編經典,但不能照抄經典。于是,學生大膽進行經典仿編。國際圖畫書大師安東尼·布朗的《我爸爸》、《我媽媽》都是經典繪本,學生在作業中就仿編了《我爸爸》。安東尼·布朗的《我爸爸》共二十一頁,從不同方面告訴讀者,在作者心中,我爸爸很棒。而一學生的《我爸爸》共十一頁,其中一頁,“我爸爸什么都不怕”。原著中是一個跨頁,“我爸爸什么都不怕,連壞蛋大野狼都不怕”,爸爸叉著腰,手指向大野狼,大野狼正灰溜溜地往外走。原著中的爸爸臉是笑呵呵的,而學生的作品中爸爸是惡狠狠的,沒有了大野狼,更沒有躲在門外樹背后的小紅帽和三只小豬。“我爸爸什么都不怕”是表現“我”爸爸如此強大、無所畏懼。為什么作者要用大野狼來表現呢?而且躲在樹后的小紅帽和三只小豬畫得是那么小,大野狼畫得卻是那么大,為什么要如此對比呢?因為它們都是孩子們熟悉的動物,因為小紅帽和三只小豬最害怕大野狼。更深層的原因是能打敗大野狼的爸爸可以提供孩子安全的保障,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原著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描繪一位既強壯又溫柔的爸爸,這位讓孩子崇拜的爸爸不僅樣樣事情都在行,給孩子十足的安全感,還溫暖得像太陽一樣。安東尼·布朗在圖畫中運用了許多太陽圖樣呼應爸爸陽光般的特質,不論是墻上、門上、襪子和紐扣上的圖畫,盤子里的荷包蛋,或爸爸頭上不時出現的“光環”都有著同樣作用。而學生創作的仿經典式的“圖畫書”,刪除了自認為不重要的頁面,丟失了畫面上的許多有趣細節,創編了一本縮減版的經典圖畫書。沒有了作者刻意構思的畫面細節,沒有了兩兩相對的頁面,沒有了爸爸性格中剛強與柔軟、聰明與笨拙——種種相對的特質,這樣一部《我爸爸》怎能打動你我呢?
二、對策
雖然學生的作業完成得不理想,未能如筆者所愿創編出滿意的圖畫書,但在對問題的分析與思考中,筆者找到了幾點教學對策。
1.合作創編。優秀的圖畫書既有文圖是同一作者完成的作品,又有文圖分別是兩人完成的作品。而學生創編的作業也存在類似情況。一個班級總有繪畫技能比較優秀的學生,也有腳本故事編寫得相對來說還可以的學生。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完成作業,就會出現文圖分離、連環畫式的或故事書式的“圖畫書”。那為什么他們之間不能互相合作呢?而且同學間彼此熟悉了解,還可以隨時交流讓對方明白自己的創作意圖,這樣兩人取長補短,不斷修改、完善,合作創編的圖畫書質量不就高了嗎?再有,有的學生繪畫技能可能遜色,但如果他有好的創意,可以與剪貼合作。因此,這也是一種合作方式。
2.仿編經典。因為是學生,在學習中仿編經典是一條很好的學習捷徑。它能讓學生在仿編經典中找到入門的創作方法。雖然學生創編了仿經典式圖畫書:《我爸爸》、《我媽媽》,但在仿編經典圖畫書時,也有學生認真琢磨,自己創編了《我奶奶》、《我姐姐》等圖畫書,學生此類仿編雖有不足,但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筆者發現創編者非常喜歡他的奶奶、爺爺或姐姐等親人,所以才會把他們寫進自己的作品。因為喜歡,所以愛。因為愛,所以熟悉。在學生創作前,筆者先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我爸爸》等經典,讀出作者創作的意圖,領會作者創作的精妙構思,發現經典的有趣等。在學生創作中,引導學生說出奶奶的特別之處、可愛之處或偉大之處等,然后讓學生回憶其中細節,這樣學生創編的這一類圖畫書就值得一讀了。
3.反復修改。創編圖畫書就如寫文章一樣需要不斷修改、完善,而且費時費力。從創編腳本文字開始到最后圖畫書完成,學生面臨兩次創作。因此,在學生完成腳本文字后,教師應該先收繳批閱,批閱時最好面批,并從圖畫書對文字的特殊要求指出其存在的不足,這樣學生就能有針對性地修改。然后教師再批閱并就個別詞句進行適當完善。腳本文字通常是繪畫的依據,這時學生再著手繪畫就不會出現文字方面的問題了。圖畫質量是幼兒圖畫書是否完美的關鍵。筆者不是畫家,無法在美術方面指導學生修改,但從文學角度可以指導學生,即圖畫的繪制應適合幼兒的理解水平和情趣。因此,在學生繪畫時,筆者要求學生初稿完成后先上交,筆者以初讀者身份閱讀初稿,評閱標準就是就畫面上讀出的信息與學生交流,并根據他們的構思想法適時提出本人的看法。然后,學生再修改,教師再批閱,最后學生著色完善。反復修改是學生創編成功的保障。當然,學生創編的圖畫書是無法與經典圖畫書相媲美的。但學生在合作中感受創作的快樂,在盡心盡力的制作中感受圖畫書的魅力,這創作就是成功。我們的學生將來就有可能成為優秀的圖畫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