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茜茜
摘 ? ?要: “美麗校園”是美麗中國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單位。美麗校園的建設不僅需要物質層面的“硬件”基礎,而且需要文化層面的隱形推動器。而景觀雕塑以其獨特的承載文化的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高校校園。本文以南京大學、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為研究對象,對目前高校內景觀雕塑現狀進行實證調查、描述分析,實現從微觀調查到宏觀分析的突破,以此為校園景觀雕塑建設提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景觀雕塑 ? ?校園文化 ? ?美麗校園
大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和真理的重要源發空間,而且是精神文化的塑形、聚合與傳播的棲息地。因此,大學校園不應僅僅根據知識生產的目標和任務建設,而且要呈現其文化維度和內涵,滿足校園主體對情感、審美、德行等較高層次的需要。隨著現代高校美麗校園建設的不斷發展,承載和烘托校園人文氛圍的校園景觀環境的改造顯得尤為重要。而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活動之一的景觀雕塑藝術,以其獨特的承載科學、技術及文化價值的方式,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傳播、弘揚的適配載體。
一、校園景觀雕塑文化功能的三個維度
1.環境和諧:校園景觀雕塑文化的外在表現力。
物質環境本身的和諧布局。校園的環境美是美麗校園的存在基礎和外在表現形式,直接關系校園外在形象的傳播。在特定的校園環境下,選擇一定材質、尺度、題材的景觀雕塑,不僅可以與整個校園環境融為一體,而且可以“錦上添花”,影響周邊環境,使整個空間更富有變化性與內涵性。
人與校園物質環境的和諧互動。雕塑作為人與物質環境的溝通者,深刻影響著師生的行為方式。師生欣賞雕塑作品的過程,實質上師生在與雕塑作品的“心靈”對話過程中,將自身實際與對雕塑作品的解讀相結合,以至于兩者產生共鳴,從而實現和諧互動。
2.育人以美:校園景觀雕塑文化的主體建構性。
首先景觀雕塑直接發揮的是德育功能。景觀雕塑作為一種隱形精神載體,闡發了“文以載道”的精神。每一座校園雕塑都蘊涵一定的思想追求,學生通過對雕塑作品特殊表達形式的解讀,領悟到其中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特殊信息。而這些信息中往往就包括個人的道德品質、人生追求,以及更深一層次的道德原則規范和道德理想建構。
在大學生的審美教育中,校園雕塑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優秀的校園景觀雕塑,以其靜態、凝固的瞬間把美永恒地鐫刻在人們的心靈上。安放在南京大學內的雕塑巨作《孺子牛》,刻畫了瘦骨嶙峋、忍辱負重的孺子牛形象,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近百年來飽受屈辱的滄桑歷史,更是我國人民不屈不撓民族精神的升華。熊秉明大師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寫實精神融入到雕塑作品中,其中強大的精神力量、豐富的藝術內涵帶給人們的是對文化與審美、藝術與傳統的不斷反思。
3.人文精神的塑造與升華:校園景觀雕塑文化的軟實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和推進,當代高校不應止于對校園硬性實力的投資建設,而更應該注重自身文化軟實力的加強。一座好的大學應該有歷史的傳承與文化的積淀。國防大學建立的包含《精忠報國》、《航天英雄》等17座雕塑在內的“精忠報國”雕塑園,成功地營造了國防大學的軍事文化氛圍,在無形中激發了學子探索真知、保家衛國的真摯情懷。
二、大學景觀雕塑建設現狀調查與分析
為更好地了解現代高校校園內雕塑現狀,筆者對江蘇大學及江蘇科技大學的主校區、南京大學老校區進行了實地調研并從建筑規模、功能形式、空間位置三方面入手,系統總結和分析當代高校雕塑建設現狀及提出相關建設對策,現將調研結果總結如下。
(一)建設規模:數量不足,缺損嚴重。
校園雕塑的總體數量不多。校園內大多呈現綠化面積較大但雕塑數量較少的現狀。其中,江蘇大學在三所高校中占地面積最大,然而雕塑數量僅為南京大學的五分之一。
校園雕塑后期資金投入不足。三所高校內雕塑大多為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建設完成,在近幾年投入建設的雕塑僅占整體數量中的極小部分。一些較早建設的雕塑在落成之后,幾乎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同時,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其中一部分出現了嚴重的老化、殘損。
(二)功能形式:形式單一,特色性缺乏。
從功能上,三所高校都沒有能夠基本涵蓋五種類別。類型中多以紀念性雕塑和主題性雕塑為主。其中,南京大學內雕塑的類型主要為人物紀念性雕塑,包括鑒真大師等歷史名人及李四光等校園“先驅”的雕像;江蘇科技大學內則以主題性雕塑為主。同時,標志性雕塑及功能性雕塑較匱乏,即缺乏一些與學校特色、地域特色等相結合的雕塑選題,導致高校內雕塑形式雷同、缺乏特色的局面。
從形式上看,三所高校在整體上表現出形式較單一的特征。在雕刻手法上,高校內雕塑多采用雕刻的傳統手法,其中以應用極為廣泛的圓雕為主。采用了花崗巖、漢白玉等傳統材質,因此顏色多為灰黑、銀白色;在藝術手法上,具象手法、抽象手法為雕塑設計兩大藝術表現手法。具象手法是以紀念人物、事件為主的具體、寫實的表現形式,抽象手法則是以某種文化內涵、精神為依托的寫意形式。三所高校呈現出具象性雕塑過多、抽象性雕塑不足的整體格局;在組合方式上,高校內雕塑的類型大多為單體雕塑的形式,組雕、群雕極少出現。僅有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周邊有以群雕形式出現的人物雕塑群及一組小型組雕。
(三)空間位置:分布集中,區域標志不明顯。
雕塑的布局較為集中和隨機。大多數雕塑沒有關注到與校園功能片區的契合。三所學校內的雕塑大多集中于教學區內,少部分建于綠化景觀區內,學生住宿區中幾乎沒有。同時,雕塑的擺放位置較隨機。
院系級雕塑較多,校級雕塑位居其次,組群級雕塑幾乎沒有。這樣偏重于個體的建設思路,不利于有著相似學科方面的院系進行跨學科發展和交流。
(四)建設對策。
(1)妥善解決雕塑建設的資金問題。除了校方的直接投資外,學校還應積極籌措資金,倡導社會各界校友、企業人士給校內建筑進行認捐。同時,加強雕塑的修繕及建設規劃。校方應做好老化雕塑的修繕工作,積極加大校園內雕塑建設規模并予以合理規劃。
(2)校園內任何一座雕塑的建起都不應只是為了美化環境及單純的欣賞,更多的是讓一座座鮮活的雕塑與學生在精神層面上互動。因此,在選擇雕塑內容時應注意以下兩個原則。
①文化創新性原則。抓住“文化”這一關鍵詞,擴大校園雕塑的選題范圍,增設標志性的特色雕塑作品。這就要求不僅注重考慮雕塑與學校文化或學科特色相結合,而且從地域特色文化中汲取營養,以當地優秀歷史作為設計母題。
②設計多樣化原則。設計者在校園雕塑的材質及顏色上應大膽嘗試,突破原來校園內雕塑整體過于沉悶、暗淡的格調。增加組雕、群雕的形式,打破雕塑單一的格局,凸出其在校園內的整體效應。
(3)立足于宏觀的視角,增設組群級雕塑,優化校園雕塑的等級結構。鼓勵具有相似學科方向的相鄰院系進行合作投資,擴大組群級雕塑的規模,促進學科間的交叉滲透。關注雕塑與周邊環境的契合,即根據校園功能片區的分類選擇適宜的題材。
三、結語
美麗校園作為美麗中國的一大切入口,同時也是其內涵的完美詮釋。美麗校園的構建需要回答兩個根本性的問題:建設什么樣的學校及培育什么樣的人,無論是回答這兩者中的哪一個,都離不開文化這一重要元素,只有文化才能體現一所高校的真正價值與內涵,才是一所高校教育發展的原動力。因此,我們在高校景觀雕塑建設上,應該凸出其“文化味”,緊緊圍繞文化這一主題,全方位、多層次地打造屬于學校和城市的文化品牌,從而實現校園環境美、師生心靈美,以及文化精神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參考文獻:
[1]邵玲莉.論校園雕塑的審美教育功能.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VOL8(2).
[2]劉文忠,劉黎明.校園雕塑的功能與價值初探.大眾文藝,2009:109-110.
[3]章勇.芻議高校校園雕塑的形態語意設計.大眾傳媒,2009:107-108.
[4]孫靜,謝泉,吳曉.基于文化環境建構的校園雕塑建設研究[C].規劃師,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