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清,金鐵巖,崔泰花
(延邊大學農學院食品科學系,吉林延吉 133002)
為適應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需要,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廳先后制發了相應的文件,要求普通高校大力推廣雙語教學工作。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實踐性和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如何培養具有良好專業技能和精通外語的國際化人才是評價高等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因此,通過開展雙語教學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1]。
延邊大學是一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綜合性大學,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以漢族和朝鮮族學生居多,學生英語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食品微生物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不僅是生命科學領域前沿學科,也是當今發展迅速,知識更新最快的科學領域之一[2]。在微生物學授課過程中進行英漢雙語教學實踐,不僅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還開辟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途徑,及時跟蹤國際微生物學發展趨勢,擴大學生的專業視野,達到與國際前沿知識接軌的目的。
延邊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從2010年起首次在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中嘗試了雙語教學的實踐,在2013年培養方案中正式列入專業雙語教學課程。該研究根據延邊大學農學院學生自身特點,針對食品微生物學雙語教學實踐和改革研究進行初步探討,為地方民族農科院校食品微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合理發展提出建議。
雙語的比例在雙語教學開展過程中至關重要。根據學校專業學生特點,在最初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方式為:以中文教材為主,外文原版教材為輔,課件雙語比例各半,課堂講授以漢語為主,適當使用英語,考核方式為英文、中文各半,英文可適當注釋。隨著學生逐漸適應雙語教學環境,邊實踐邊調整,逐步提高了課件及課堂講授中英語使用的比例,控制在40~60%的范圍,教學效果得到了穩步提升。
雙語教材的選用是一個難題,要求科學合理地選用先進的中英文教材和參考書[3]:不僅出版年代新、內容恰當、價格適中,還要有特點。盡管國外教材圖文并茂、內容簡明、涉及面廣,適當引進和借鑒國外名牌大學的原版英文教材。雖然是一條捷徑,但實際情況是由于原版教材價格貴,學生負擔較重;學生的英語水平相差比較懸殊,學生單一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著也累;且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指定的食品微生物學課時數無法完成,所以原版教材不適合該校學生實際情況。因此,經研究,選擇了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何國慶等主編的“食品微生物學”作為學生用中文教材,Michael T.Madigan等主編的“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3th”為輔助教材和教師用書,課前將相對重要的部分復印或掃描后發給學生。這些教材取材新穎,注重綜合性,科學性強,難度適中。教學實踐證明,結合使用中英文教材后取得了良好的雙語教學效果。
采用電子課件(ppt文件)授課的方法,此方法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能夠簡略、清楚地表達出授課的主要內容,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課程內容。在制作英文課件時,考慮到學生的英文水平,盡量將大段的英文描述性語句壓縮成反映知識點的短句和簡單句,避免復合句。或用一些易懂的口語,方便學生理解。對于那些難理解的專業術語、句子等內容,在多媒體中,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理解。
微生物種類繁多,它們的形態、結構、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單純用文字敘述的方式進行授課,學生往往很難理解。學校食品微生物學教學團隊經過長期的積累,從英文原版教材、網絡和微生物教學科研實踐中搜集了大量生動圖片、動畫和影像資料,內容涉及微生物各章節。通過多媒體雙語課件制作,將微生物的形態及一些用言語表達的內容通過生動畫面展示出來,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學形式和手段不斷豐富,增加了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良好。
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和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國內外微生物學相關網站的教學資源,如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www.jingpinke.com)、國外的免費科普網站(如著名的www.microbeworld.com、www.cellsalive.com)等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聲像資料。引導學生瀏覽這些網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點擊下載率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了增強,間接地提高了雙語教學效果。
語碼轉換(codetransfer)是指語言使用者在同一輪或連續的話輪中或寫作中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變體。近30多年來,語碼轉換在西方語言學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隨著1968年美國頒布“雙語教育法”,對語碼轉換的研究開始涉足語言課堂。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研究課堂上的語碼轉換對教學的影響[4]。
對于一些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綜合性大學來說,第一外語不是英語的學生較多,學生的英語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從延邊大學的本科生實際出發,實施傳統的雙語教學模式,若學生在課堂上聽不懂,理解不了,不僅對英語學習產生畏懼心理,而且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也大打折扣。因此,在《食品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實施語碼轉換教學方式,探索了符合現今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綜合性大學的較為有效的雙語教學模式。以不影響學科教學進度為前提,每節課通過語碼轉換的方式適時適量地向學生滲透了微生物專業英語語匯、語句、語段,以滲透語匯為主,語碼轉換的內容、方法、規模和形式視學生接受程度、課程進展程度而做出了調整,以提高學生英語語匯量、英語應用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為主要目標。由于受英語水平的限制和首次接觸生疏的微生物專業詞匯,在雙語教學的初始階段,學生的畏難情緒較大。在食品微生物學教學中,采取循序漸進的模式,每節課使學生學會至少3~5個專業詞匯,掌握定義和微生物術語的英語表達方式,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重復,學生在教學中積少成多、耳濡目染,逐漸熟悉食品微生物的學名、專業英語的表達方式。在授課過程中鼓勵學生盡快地、主動地去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課中和課后教師與學生討論有關微生物問題時,也逐漸養成了這種語碼轉換式的討論方式。
在每個章節結束時,給學生總結該章節主要英語詞匯,提供與該章節內容相符合的英文文獻,讓學生課后進行翻譯,在作業完成過程中使學生鞏固所學的微生物詞匯和術語的英文表達方式。這種教學方法對增強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奠定了基礎,最后達到了能夠熟練地閱讀微生物相關英文文獻,從而更好地掌握本專業的最新研究進展,利用和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的目的。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避免了一味盲目地使用多媒體課件,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結合多媒體和傳統板書教學,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掌握好講課的節奏,給學生一定思考和記錄的時間。多媒體雙語課件在微生物學雙語教學實踐中可作良好的教學手段和工具,但教學環節中教師始終確保主導者的地位,現代和傳統教學手段有機配合統一,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以上是近幾年在地方民族農科院校實踐食品微生物學雙語教學的總結和思考。從教學實踐來看,延邊大學食品微生物學雙語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亟待深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由于各高等院校的條件不同,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參差不一,教學效果仍廣受爭議[5]。但現代社會經濟條件下,進行雙語教育的必要性和優勢是顯然的。因此,地方民族農科院校要提高雙語教學效果,達到培養國際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必須根據地區、學校之間的差異和學生特點,全面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經過學生和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實踐,探索出最適合的雙語教學模式。
[1]劉仁榮,劉華,李玉萍,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開展微生物學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輕工教育,2010(1):55-57.
[2]熊亞,李敏杰,龔子端.微生物學雙語教學策略初探[J].學理論,2010(8):179-180.
[3]羅敏華,姚盂暉,文質,等.醫學雙語教學的初探[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2(24):156-157.
[4]劉秋,于基成,李曉梅,等.語碼轉換在微生物學雙語教學中的應用[J].微生物學通報,2008,35(11):1825-1827.
[5]藺豐奇.高校實施雙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復旦教育論壇,2003(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