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華
(大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歷程及啟示
朱瑞華
(大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歷史大體可分為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局部執政和新中國建立后全國范圍執政這樣兩個大的時期,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各自的執政實踐和理論思考。在對黨執政的歷史軌跡進行考察的同時,從四個方面揭示了在歷史的回顧中我們所得到的啟迪。
中國共產黨;執政;探索
執政是世界性的課題和難題,也是中國共產黨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的戰略重點。回顧中國共產黨從局部執政到全國執政的艱辛歷程,可以說是波瀾壯闊,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經歷了一個復雜的實踐過程和曲折的認識過程。我們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遭受挫折的教訓。這些經驗教訓對于新時期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于中國革命的特殊性,中國共產黨不是奪得全國政權后,才開始執政探索的,而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有了局部執政的嘗試。因此,從執政的角度進行總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大體可分為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局部執政和新中國建立后全國范圍執政這樣兩個大的時期。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局部執政
中國共產黨的局部執政是從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始的。這一階段,我們黨的局部執政雖然是在舊政權的包圍、打壓和剿殺下,處于非法的地位,但無論是在執政實踐,還是在執政理論方面都有重大成果。
從實踐方面來看,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創建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在大江南北的偏僻鄉村發展起來。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告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并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國家性質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是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抗日戰爭開始后,中國共產黨采取多種有力政策措施,加強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政體上,實行直接民主選舉的參議會制度;在政府組成上,采取“三三制”建政原則。以后,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人民把政權建設推進到了人民民主政權的新階段,開始嘗試人民代表會議制度。特別是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以及華北人民政府委員會的誕生〔1〕。
從理論方面來看,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很多對以后產生重要影響的思想和觀點。如高度重視黨的思想建設。毛澤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2〕。在組織建設方面,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論。早在1945年黨的七大就把“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組織、全黨服從中央”寫進黨章。1948年,毛澤東為中央起草了《關于健全黨委制的決定》,指出“一切重要的問題,均須交委員會討論,由到會委員充分發表意見,做出明確規定,然后分別執行”〔3〕。在制度建設方面,1949年6月,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系統闡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明確了中國政治的發展方向和政治制度選擇,這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和人民代表大會。在作風建設方面,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提醒全黨要防止因勝利而驕傲、以功臣自居、停頓起來不求進步、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等情緒的滋長,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并告誡全黨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這一切為黨在全國范圍內執政,為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在思想上、組織上做了重要準備。
(二)新中國建立后的全面執政
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執政地位基本確立,黨從一個領導革命的黨轉變為掌握政權和領導建設的執政黨。至今,我們黨在全國執政已達60多年,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執政黨時期。60多年的執政歷史,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可分為兩個階段。
1.建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
新中國建立初期,黨的執政探索取得了巨大成績,一是領導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二是領導在全國范圍初步實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三是領導創立了單一主權制國家結構原則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四是領導建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下轄政務院的兩級政府的國家行政管理體制;五是指導和明確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些探索和創造,初步確立了新中國的政治結構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格局〔4〕。但1957年開始反右斗爭后,黨的執政方式逐步進入誤區。1958年“大躍進”運動中,開始是過多地盲目地下放管理權,后來又反對分散主義,重新肯定了“大權獨攬,小權分散,黨委決定,各方去辦”的領導原則。以后,黨政不分、以黨代政、一元化領導情況日益嚴重,以至“文化大革命”期間,黨的執政探索遭到嚴重挫折,給黨和國家帶來了重大損失。
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黨根據當時的國情和黨情進行了執政改革和探索。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黨的執政歷史也由此揭開了新的一頁。在這個階段中,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加強執政黨建設,不斷豐富黨的執政理論,不斷深化對黨的執政規律的認識,真正開辟了治國理政的新時期。這一時期,黨通過實行黨政分開、理順黨政關系,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等來改革和完善黨的執政方式;提出了依法治國、執政興國、執政為民等一系列執政理念。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根據自身所處的歷史方位、所肩負的歷史任務、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課題,從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需要出發,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充分表明我們黨對于中國國情的認識更加深刻,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更加明確,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標志著我們黨在執政方略上的日益清醒。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這一時期,是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加強執政黨建設,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的階段,也是黨的執政成效最明顯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探索為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回顧黨的執政歷程,我們可以看到,為了回答和解決執政這一重大的歷史性課題,幾代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未來我們黨所面臨的執政壓力和挑戰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而在歷史的回顧中,我們可以得到啟迪,提高政治智慧。
(一)必須要贏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道理在中國共產黨的實踐中再一次得到了證明。中國共產黨從局部執政到全國執政的漫長實踐,其歷史轉折就是全國范圍內的人心發生了有利于我們黨的根本變化。在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擴大會議即“十二月會議”上,毛澤東專門分析過“政治方面,人心變動了。蔣介石孤立起來,群眾站在我們方面。”他說,這個問題在長時期內沒有解決,內戰時期我們比較孤立,抗戰時期蔣介石逐漸失掉人心,我們逐漸得到人心,但問題仍沒有根本解決,直到抗戰勝利以后這一兩年來才解決了這個問題〔5〕。這個人心向背問題,是經過重慶談判、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和取締民主黨派活動、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歷史事件出現的。因此,毛澤東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得到各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廣泛響應,最后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權的得與失,全在于人民的擁護與否,離開了人民的支持,背離了人民的心愿與利益,就必然導致“人亡政息”的結局。“黨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6〕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7〕。今天,黨要保持長期執政的地位,依然是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不能變。
(二)要切實關注民生
近代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人民群眾最熱切的愿望,就是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改變廣大人民群眾貧苦的生活狀況。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得人心,最典型的,就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領導了土地改革。在中國共產黨決定奪取全國政權的時候,毛澤東根據黨歷來堅持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提出了三大經濟綱領,這就是: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這些經濟綱領,核心就是要解決中國的民生問題。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中央蘇區時期,黨真心真意為群眾謀利益,贏得蘇區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今天,黨要保持長期執政的地位,仍然要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把堅持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必須堅持以人民群眾為本,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要切實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首位,切實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社會各方面關切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真正把中央關心困難群眾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三)增強執政憂患意識
中國共產黨在執政的過程中,一直重視執政的憂患意識。毛澤東作為當時黨的最高領導人始終擔憂黨的自身建設問題。早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告誡全黨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在解放初期,毛澤東堅決清除黨內腐敗現象,決不允許黨員干部居功自傲、滋生腐敗。但總體來說,毛澤東憂黨內腐敗并不是主要的,他主要是憂黨的性質發生變化。鄧小平特別憂黨的威信的下降、黨的作風不正及接班人問題。江澤民受命于危難之際,接任于多事之秋,其對黨的憂患意識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際形勢變幻莫測的大氣候而不斷深化的,第一,憂黨內腐敗嚴重;第二,憂黨的作風不正;第三,憂黨的組織不純。胡錦濤對黨執政的憂患意識注入了新的內容。胡錦濤指出“在國際國內各種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的情況下,我們要把握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始終堅持求真務實,全面科學地判斷形勢,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克服困難,把加快發展的立足點放到真抓實干上”〔8〕。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他指出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要求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
總之,我們黨始終以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著高度的警覺和清醒的認識,并以其強烈的憂患意識,勵精圖治,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進入新世紀,我國開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歷史階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很不安寧的世界,黨所處的外部環境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加復雜;面對中國社會已經發生的和將要發生的深刻變革,黨所面臨的任務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加艱巨繁重。因此,不斷增強黨執政的憂患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9〕。
(四)治黨必須從嚴
從嚴治黨,是我們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優良傳統、寶貴經驗和一貫方針。我們黨從建黨初的50多名黨員發展到現在擁有8 200多萬名黨員的大黨,并成功地執政了60多年,在中國各族人民的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黨始終堅持和貫徹了從嚴治黨的方針。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核心的黨的四代領導集體和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雖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面臨的黨的中心任務和黨的建設的主題不同,但“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原則是一脈相承的〔10〕。
我們黨是在推翻了國民黨腐朽統治后走上執政舞臺的。可以說我們黨是在缺乏物質基礎,外部環境不利,沒有執政經驗,人民期望值很高的特殊環境下執政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黨要迅速站穩腳跟并迅速提高執政能力,就首先必須從嚴治黨,必須時刻注意黨的形象,保持黨的優良傳統,提高凝聚力和戰斗力,才能領導人民順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是全新的事業,黨能否順利地完成工作重心的轉移,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并在改革開放中抵御權力和金錢的誘惑,是對我們黨的思想水平、組織水平和業務水平的又一嚴峻考驗,為此必須從嚴治黨,鍛造一支能夠勝任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又紅又專的黨員和領導干部隊伍。進入21世紀,我們黨又面臨著新的執政環境,必須進一步從嚴治黨,才能提高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才能解決我們黨面臨的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兩大歷史性課題,開創黨和國家建設事業的新局面。
〔1〕柳建輝.從執政理論的高度認識和把握黨的執政經驗〔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5(3):16-19.
〔2〕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3〕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0.
〔4〕楊明清.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理論的探索〔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8(1):45-49.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1893-1949年: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721.
〔6〕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6.
〔7〕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8〕胡錦濤.在全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M〕∕中央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69-270.
〔9〕龍迎偉,易海濤.黨執政的憂患意識探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27(8):50-52.
〔10〕劉林元.論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3(1):72-82.
(責任編輯 楊斯斐)
The Reig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U Ruihua
(College of Marxism,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e reig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uld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stages:partial ruling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nationwide ruling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hina.Each stage has its own ruling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thought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ig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reveals the enlightenments we gain from historical reflection from four aspect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reign;exploration
D23
A
1672-2345(2014)01-0046-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1.010
2013-10-18
朱瑞華,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