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0)
翻譯理論范式目前多元共存,同時新的范式也不斷產生,這既是翻譯學研究的特點,也是翻譯教學實踐者的困擾所在。翻譯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制約、影響翻譯過程的諸多因素,形成分析和解決翻譯問題的認知模式[1]49-50。“如何教”和“教什么”是翻譯教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前者有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框架下的合作學習法、基于任務的教學法、基于翻譯項目的教學法等;后者則是依據何種翻譯理論來培養學生對影響、制約翻譯過程因素的意識問題。在不可能采用全部,也不可能窮盡各種理論的情況下,如何解釋受諸多因素影響和制約的翻譯決策過程,是翻譯教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勞舍爾(L?rscher)、凱拉里(Kiraly)、雅克萊寧(J??skel?inen)等人曾采用發聲思維、認知心理實驗等方法進行過實證研究[2][3][4]71-82,然而并未提出一個能指導翻譯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的翻譯過程模式。這主要是由于實驗性研究僅局限于雙語轉換的認知過程的某個方面,而受諸多異質性因素制約的翻譯過程,并非是一個可以拆分、拼接局部的集合體,反之,它是譯者在系列主、客觀因素作用下的連貫、動態的策略選擇過程。這樣,如何探究譯者的翻譯決策過程是翻譯教學乃至應用翻譯研究面臨的問題。
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主張,通過觀察某一個范疇內的多個成員,可發現其彼此間的聯系、相似之處以及它們構成的整個系列[5]31-32。基于此,針對翻譯及翻譯過程的不同定義和理論,鐵木志科(Tymoczko)提出了“邊看邊思”的描寫研究方法。該方法的實施,首先要確定直轄所描寫對象的高級范疇(superordinate category),對描寫對象進一步范疇化,之后依據某一參照系,通過廣泛觀察,歸納和概括對象之間的關系[6]1090-1091。誠然,盡管目前還不能對翻譯決策的認知過程作詳盡解釋,但仍然可采用“邊看邊思”的方法,對諸多翻譯理論所探討制約翻譯過程的因素,即系列主、客觀因素及其與翻譯決策之間的關系進行描寫性重構。雖然不同翻譯理論范式的視角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它們都論及了譯者翻譯決策過程的某個或某些方面[7]277-314[8]125。
有鑒于此,本研究采用“邊看邊思”的方法,試圖通過描寫這些解釋翻譯過程的多元翻譯理論,探究系列主、客觀因素與翻譯策略選擇的關系,從外部(所謂“外部”,是相對于采用認知、心理學方法探究翻譯過程的研究而言的)重構翻譯決策過程。如納迪(Nardi)所言,社會活動語境指影響、制約活動實現過程的各種主、客觀因素的總和[9]76。翻譯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是譯者根據不同翻譯問題進行策略選擇的過程。所謂翻譯語境,其實指影響、制約譯者進行翻譯決策的主、客觀因素的總合[10]301。這樣,本研究的目的其實是探究翻譯語境與翻譯決策過程的關系,以及該問題對于翻譯教學的意義。
目前,探究和解釋翻譯決策過程的翻譯理論大致可歸為五個方面:功能主義、翻譯的文化研究、描寫主義、翻譯的社會學和倫理研究。
功能主義主張文本類型是進行翻譯策略選擇的主要依據:由于文本功能的不同,翻譯過程中,信息類文本可采用側重信息內容再現的翻譯方法;表達性文本的處理需兼顧文本內容和形式;感染性文本需首先突出文本語境效果[11]20。功能主義的“目的論”(Skopos Theory)突出特定情景中體現翻譯行為目的的意圖性文本功能(The intended text function)對翻譯策略選擇的主導作用[12]60,強調情景性倫理關系對翻譯策略選擇的制約和影響。
翻譯的文化研究者認為,意識形態是支配譯者翻譯策略選擇的主要支配因素[13]137,“當語言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相沖突時,后者通常勝出”[14]39。為此,翻譯是一種拆解西方霸權,解構西方壓制、邊緣化異己手段的社會活動[15]171,也是一種反對性別歧視和限制的社會行為[16]102。翻譯過程中,譯者需“采用適當翻譯策略,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差異性”[17]197,或通過豐富與英語文化不同的因素,推進“文化創新”(promote cultural innovation)[18]10,或通過有意圖地選擇翻譯策略,讓女性的聲音(如男性一樣)被聽到[19]33-41。
描寫主義主張翻譯規范是制約譯者策略選擇的主要社會、文化因素[20]55。在此基礎上,翻譯的社會學研究者提出,翻譯規范以譯者習慣(habitus)為中介,支配譯者的翻譯策略選擇[21]1。
翻譯倫理研究是一個尚未明確界定的領域[22]130。廣義上講,任何制約譯者翻譯決策過程中價值判斷的因素均是翻譯倫理研究的范疇[23]14。而切斯特曼(Chesterman)提出的五個翻譯倫理模式,即再現、服務、交際、規范和職業責任,就包含了上述理論范式所探討翻譯語境因素的許多方面。但是,正如切斯特曼本人所說,這些模式并未能解釋當彼此發生沖突時的譯者決策過程[24]142。
這樣,可將上述翻譯理論所探討的翻譯語境因素歸納為:源語文本類型、意圖性文本功能、翻譯規范、意識形態、譯者慣習、譯者和委托人的情境性倫理關系、職業倫理。應該指出,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等文化視角采用的是倫理批評的方法,即通過批評意識形態操控下的翻譯活動,維護“公平、正義”的社會倫理價值觀。
接下來需對上述翻譯語境因素進一步范疇化。所謂范疇化,是“按區別性本質特征對客體進行概括和分類的認知活動”[25]1。范疇化的操作步驟可分為確立區別特征和進行概括、分類。
首先是確立區別特征。通過“邊看邊思”多個不同理論視角針對翻譯的解釋和定義,可以發現,“翻譯”至少包含三種定義:(1)翻譯即事件(event)或活動(activity);(2)翻譯即行為(action);(3)翻譯即行動(act)。比如,功能主義者將“翻譯”界定為一種目的性情景行為(action)[26]42。圖里、切斯特曼等人將翻譯定義為一種社會活動(activity)和認知、語言行動(act)[27]9,17[28]93。史坦納(Steiner)、貝爾(Bell)、古特(Gutt)則分別將翻譯定義為:一種提取和轉換意義的解釋行動(act)[29]186,一種認知語言行動(act)[30]46,一種解釋性使用語言的行動(act)[31]177。
可見,翻譯既是一種社會活動、一種目的性情景行為,又是一種語言、認知行動。這樣,可對三種翻譯定義下的翻譯語境因素進行概括和分類:首先,翻譯行動就是譯者進行雙語轉換和策略選擇的認知過程[30]46,譯者的認知能力、源語文本類型等是制約翻譯“行動”層面的語境因素[11]20。如諾德等人所言,譯者和委托人的情境性倫理關系、意圖性文本功能與翻譯的目的性情景“行為”直接相關[12]19-25;翻譯的文化、社會學徑向的研究者強調,翻譯規范、意識形態、譯者職業倫理,這些約束一定社團成員行為的規約性社會規則,均屬于制約翻譯活動的社會-文化類語境因素。
面對這些不同范疇的語境因素,譯者是如何進行翻譯決策的呢?雖然圖里等人主張翻譯既是一種社會活動,又是一個語言的認知轉換過程即行動,但他同時也認為兩者之間的距離太大(a gross exaggeration)[27]9。此外,如果翻譯僅是一種目的性情景行為,缺少社會倫理和職業規范的制約,譯者的行為便僅受自身利益驅使,這使譯者會面臨太多的倫理指責。為此,既然“活動”、“行為”、“行動”這三者同屬于“翻譯”這個集合,除了集合元素的離散性特點,它們之間還應該存在某些關系。
社會—文化心理學主張,由社會主體實施的任何社會—文化層面的活動,都是通過系列“目的”導向的行為(goal-directed actions)來實現,而“行為”則要通過受“條件”制約的具體“操作過程”(conditioned operations)即行動來實現[32]67。同時,“行動”受制于“條件”和“行為”目的:沒有“行為”目的作導向,“行動”是盲目和無效的;“行為”則受制于“活動”:違背活動層面的公約性規則,“行為”只是一種情境性個人舉措,沒有社會價值[32]65-68。
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翻譯活動本身也是一個分層次實現的系統:社會—文化層面的翻譯活動通過系列目的性翻譯行為來實現,而翻譯行為則是通過翻譯行動來實現的。這里,行動指譯者分析翻譯問題,采用適當策略解決翻譯問題,從而實現雙語轉換的認知過程。顯然,翻譯“活動”與“行為”和“行動”之間是逐層實現的關系。在此過程中,最基層的翻譯行動,即翻譯決策過程不但受制于“條件”,還受制于翻譯行為層面的語境因素即“行為目的”[32]67,而翻譯行為不但受制于情景“目的”,還受制于翻譯活動層面的“公約性規則”[33]78。換言之,翻譯活動系統內的高層元素要通過相應下級層面來實現,而相應下級層次的實現則又受制于上一層次[10]291。可以發現,翻譯活動的實現過程具有遞歸性特點。
從數學、計算機科學的角度來講,遞歸性就是反復調用自身的要素來定義或運算的一種方法。語言學領域對它的定義為:語言結構層次和言語生成中相同結構成分的重復或相套[34]10。遞歸性的前提條件就是某個系統或有機體的層次性,其次是某層次的要素在整個系統運行、生成過程中的反復被調用。翻譯活動作為一個分層次系統,它在實現過程中,自身的子元素即系列翻譯行為、行動以及翻譯活動本身反復參與,不斷被調用。翻譯活動的遞歸性特點表明,正是由于系統的分層次語境因素,影響、導向和直接促成了翻譯活動的基礎層面即翻譯決策過程的實現(見圖1)。
圖1既解釋了翻譯語境的結構,又明示了翻譯語境的功能。翻譯語境是由社會—文化活動層、行為層和行動層構成的一個分階層系統。具體來講,活動層面的語境因素主要指約束某一社團(community)所有成員行為的“規則”[33]78。該“規則”協調由譯者、委托人、出版商構成社團的不同聲音和利益分配,它既包含法律等強制性規則,也包括公約性規則即翻譯規范、職業倫理規范和意識形態。其中,翻譯規范不僅是譯者職業倫理規范的具體化[35]204-205,更是保護某一社團利益而形成的共同觀念體系即意識形態的直接體現[18]29。這些社會性規則影響、制約著譯者的翻譯決策過程,但這種作用是間接的、長遠的。

圖1.翻譯語境結構與功能
行為層面主要指情景因素和行為目的。翻譯情境因素包括目標語讀者接受譯本的時間、地點、場合,譯者、委托人和出版商之間的倫理關系等。翻譯行為的目的要通過在特定時間、地點具有特定認知期待的目標語讀者身上來實現,目的的制定是譯者、委托人和出版商之間協商的結果,而意圖性文本功能是翻譯目的的具體化。該功能與文本的規約化功能不同,具有情境性特點。比如,詩歌通常是表達性的,而嵌在廣告文本中,其功能則主要是感染性的。相對來說,行為層較社會、文化層面對譯者策略選擇的作用更直接,它使后者有了目的性,也就是說“導向”了社會、文化層面的影響、制約作用。比如2010年情人節前夕,在中國大陸首映的美國電影名Tourist,中文本來已有“游客、旅人、旅客”等對應表述,但考慮到該翻譯語境中文本的意圖性功能,譯者調整了策略,將其譯為“致命伴侶”。
翻譯行動層面包括活動所針對的對象(源語文本)和“條件”。前者的語境功能體現在其文本類型和功能上:針對信息性文本可采用內容為主、形式為輔的轉換策略;表達性文本需采用兩者兼顧的成就性策略;對于感染性文本則可采用旨在謀求雙語文本語境效果最大相似的替換策略[11]20[36]105;“條件”指主體、工具和活動對象之間的矛盾[32]67。制約翻譯決策過程的“條件”涵括:由于雙語文本在語言結構和文化內涵的差異而產生的翻譯問題,即規約性翻譯問題;譯者的語言慣習及其翻譯能力。這些“翻譯行動”層面的語境因素直接“促成”了譯者的翻譯策略選擇:文本類型和功能為解決規約性翻譯問題規劃了整體策略,譯者的自身翻譯能力和慣習促成了具有一定文體風格的目標語文本。
這樣,社會—文化層、行為層和行動層的翻譯語境因素,它們依次影響、導向和直接促成了翻譯決策過程。為此,依據上述社會—文化心理學“參照系”,可以進一步解釋翻譯語境與翻譯決策的關系,也就是說,采用“邊看邊思”的方法,描寫多元翻譯理論,是一條從“外部”語境探究譯者翻譯決策過程的途徑。
翻譯教學需要以解釋翻譯能力發展及翻譯決策過程的理論為依據。雖然目前有大量針對翻譯能力構成的研究成果,但對翻譯能力的核心部分即翻譯策略能力的研究沒有突破性進展,而該研究是翻譯課程設計、實施以及翻譯能力測評的前提[37]86。翻譯策略能力的探究,需要以解釋譯者策略選擇過程的翻譯理論為依據。然而,目前各流派翻譯理論之間“缺少足夠的連接”,“無法構建連貫、統一的解釋性框架”[38]198。這樣,翻譯課堂上仍沿用通過經典譯文解讀、賞析、講解、操練翻譯技巧的傳統方法,而對學生譯文質量的評估,采用的依然是“忠實”、“通順”的經驗式標準。
如前文所述,圖1所示的翻譯語境模式,能為譯者的翻譯策略選擇過程提供解釋。為此,該模式也可作為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和解決翻譯問題、評定學生學業的一個理論工具。
首先,該翻譯語境模式可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操作化。由于翻譯規范指長期以來某一譯者社團,關于特定情景中翻譯行為是否正確、適當的價值和觀念[39]63,它是制約翻譯活動的各種社會、文化“規則”的具體體現,而意圖性文本功能是行為目的以及其它情境因素的直接體現。此外,翻譯行動層面的客觀語境因素包括文本類型和功能以及規約性翻譯問題,這樣翻譯語境可進一步操作化為:翻譯規范——意圖性文本功能——文本類型和功能、規約性翻譯問題。
所謂翻譯問題,指任何譯者施行翻譯活動時都須面對的客觀任務[39]36。按照翻譯語境的結構層次可分為職業翻譯問題、情景翻譯問題和規約性翻譯問題。當翻譯語境的第一和第二層出現沖突的時候,便產生了職業翻譯問題,具體說就是特定情境中的意圖性文本功能和翻譯規范不相符而產生的問題。比如,源語文本由于涉及知識產權、公共安全等內容具有高度保密性,而委托人則要求將其譯介給目標語的相關專業讀者群,這便產生了職業翻譯問題,它的解決要依據翻譯規范和職業操守。情景翻譯問題指意圖性文本功能和規約性文本功能不一致而產生的翻譯任務,該類翻譯問題的解決則要依據文本的意圖性功能,如上文所舉電影Tourist的英譯就是一例情景翻譯問題。規約性翻譯問題的產生是由雙語文本語篇結構和文化意義的差異所致。發現規約性翻譯問題的途徑是文本分析,即以目標語言和文化為參照,分析源語文本在宏觀、微觀表層結構及其文本意義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文本意義即語篇的宏、微觀邏輯語句,而邏輯語句則可下分為主詞和謂詞,前者在語篇表層結構表現為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后者則主要是動詞、副詞、形容詞和句子銜接手段[40]367,374。由于意義是某一社團在共同參與的社會活動中共享的經驗和知識[41]52-63,為此不同社團對同一名物的理解會有差異,這種差異屬于文化差異的范疇。通常,文化意義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概念性名詞,尤其是對專業術語、方言、習語、俗語、行話、俚語等的理解上。無疑,這些詞語或表述是分析語篇深層結構方面規約性翻譯問題的重要參數。簡言之,上文的翻譯語境模式,可作為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和解決翻譯問題的理論依據。
其次,該語境模式及其對翻譯問題的系統歸類,具有指導基于語料庫的學生學業評估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翻譯語料庫通常是由相同語言方向的翻譯文本及其源語文本構成的雙語平行語料庫。它可作為譯文評估、翻譯測試的資源庫,也能為相似語境的翻譯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也就是說,翻譯語料庫可作為翻譯教學的工具、手段和資源。一般來講,語料標記的內容決定了語料庫的用途,翻譯語料庫的標記參數至少需要包含翻譯語境、翻譯問題、翻譯策略,而上文的翻譯語境模式可為翻譯語境因素、翻譯問題和相應翻譯策略的標記提供理據。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依據該模式,對現有雙語平行語料進行標記,并參照對所標記翻譯語料庫的檢索結果,評估學生對相似翻譯語境中同類翻譯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可組織學生自己收集雙語平行語料,并參照該模式標記、建設翻譯語料庫,培養其依憑翻譯語料庫探尋相似語境中同類翻譯問題解決策略的自主學習能力。
需要補充的是,由于語料庫容的限制以及語境因素的復雜性,翻譯平行語料庫只能為相似語境中的同類翻譯問題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但并不能保證翻譯策略的最佳適用性。比如,文化語詞作為體現語篇深層結構翻譯問題的主要方面,有限的語料不可能對其作全面覆蓋。故此,教學中有必要以文本類型為參照,訴諸于業已使用的面向目標語的大型同質語料庫,檢驗學生譯文的術語表述和語言規范[42]345-364。
通過對多元翻譯理論范式所關注的語境因素進行范疇化描寫,可以發現:翻譯語境是由社會—文化層、行為層和行動層構成的分階層系統,這些分層次的語境因素依次影響、導向和直接促成了翻譯決策過程。盡管馬泰森(Matthiessen)、李運興基于功能語言學和順應理論[43]41-126[44]271,也構建了各自的翻譯語境模式,但他們所關注的是對譯文“文本環境”的靜態描述,并非是對譯者翻譯決策機制的探究。相比之下,圖1關于翻譯語境的解釋性模式,可作為翻譯教學初始階段的概論性課程設計的內容框架,也可作為研究生階段系統教授翻譯理論的一個手段,當然更能為語境化翻譯語料庫的標注提供理論依據。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是一項以應用為導向的描寫—解釋性研究,并非純理論研究,其在描寫、觀察過程中的局限性是難免的,同時解釋性模式構建本身也是一個使理論逐漸簡約化的過程,為此文中翻譯語境模式仍需完善。
參考文獻:
[1]KIRALY D.ASocialConstructivistApproachtoTranslatorEducation:EmpowermentfromTheorytoPractice[M]. Manchester: St. Jerome, 2000.
[2]L?rscher W.TranslationPerformance,TranslationProcessandTranslationStrategies:APsycholinguisticInvestigation[M]. Tübingen: Narr, 1991.
[3]KIRALY D C.PathwaystoTranslation:PedagogyandProcess[M]. Kent’Ohio: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5.
[4]J??skel?inen R. Focus on Methodology in Think-aloud Studies on Translating[C]//Tirkkonen-Condit S, J??skel?inen R.TappingandMappingtheProcesses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OutlooksonEmpiricalResearch. Amsterdam: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5]WITTGENSTEIN L.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s[M]. Tran. Anscombe G E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1958.
[6]TYMOCZKO M. Trajectories of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J].Meta, 2005, (4).
[7]JOHNSON R. The story so far: and further transformations[C]//PUNTER D.IntroductiontoContemporaryCulturalStudies. London: Longman, 1986.
[8]蘇珊·巴斯內特.The Translation Turn in Cultural Studies[C]//蘇珊·巴斯內特,安德烈勒·菲弗爾.文化構建:文學翻譯論集.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9]NARDI B A. Studying Context: A Comparison of Activity Theory, Situated Action Model and Distributed Cognition[C]//NARDI B A.ContextandConsciousness:ActivityTheoryandHumanComputerInterac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1996.
[10]SANG Z. An Activity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for a Pedagogical Purpose[J].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 2011,(4).
[11]REISS K.Texttypundübersetzungsmethode:DerOperativeText[M]. Kronberg: Scriptor Verlag,1976.
[12]NORD C.Translation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M]. Manchester: St Jerome,1997.
[13]MUNDY J.IntroducingTranslationStudie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8.
[14]LEFEVERE A.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London: Routledge,1992.
[15]NIRANJANA T.SitingTranslation:History,Post-Structuralism,andtheColonialContext[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16]MAIER C. Issues in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Women’s Fiction[J].BulletinofHispanicStudies, 1998,(1).
[17]CRONIN M.TranslatingIreland:Translation,Languages,Cultures[M]. Cork: C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18]VENUTI L.TheScandalofTranslation:TowardsanEthicsofDifference[M]. London: Routledge,1998.
[19]FLOTOW L.TranslationandGender:Translationinthe“EraoftheFeminism”[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0]TOURY G.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 1995.
[21]SIMEONI D. The Pivotal Role of the Translator’s Habitus[J].Target, 1998,(10).
[22]PYM A. Introduction: The Return to Eth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J].Translator,2001, (2).
[23]KOSKINEN K.BeyondAmbivalence:PostmodernityandtheEthicsofTranslation[D].Finland: University of Tampere,2000.
[24]CHESTERMAN A.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TheTranslator, 2001,(2).
[25]王德春.論范疇化[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5).
[26]Holz-M?ntt?ri J.TranslatorischesHandeln:TheorieundMethode[M]. Helsinki: 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 1984.
[27]TOURY G. A Handful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and “Norms”[C]//Sch?ffner C.TranslationandNorms.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9.
[28]CHESTERMAN A. Description, Explanation, Prediction: A Response to Gideon Toury and Theo Hermans[C]//Sch?ffner C.TranslationandNorms.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9.
[29]STEINER G. The Hermeneutic Notion[C]//VENUTI L.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30]BELL R T.TranslationandTranslating[M]. London: Longman,1991.
[31]GUTT E A.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 Manchester: St Jerome,2000.
[32]LEONTIEV A.Activity,ConsciousnessandPersonality[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78.
[33]Engestr?m Y. Activity Theory and Individu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C]//Engestr?m Y, Miettinen R, Punamaki R L.PerspectivesonActivity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34]錢冠連.語言的遞歸性及其根源[J].外國語,2001,(3).
[35]GOUANVIC J M. Ethos, Ethics and Translation: Towards a Community of Destinies [J].Translator, 2001,(2).
[36]REISS K. 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C]//CHESTERMAN A.ReadingsinTranslationTheory. Helsinki: Finn Lectura, 1989.
[37]桑仲剛.翻譯教學研究:理論與困境[J].中國外語,2012,(3).
[38]CHESTERMAN A. Causality in Translator Training[C]//Ed. Tennent M.TrainingforNewMillennium:Pedagogiesfor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5.
[39]TOURY G.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 2012.
[40]VAN DIJK T A, KINTSCH W. Towards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J].PsychologicalReview, 1978,(5).
[41]TOULMIN S. Knowledge as Shared Procedures[C]// Engestr?m Y, Miettinen R, Punamaki R.PerspectivesonActivity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2]BOWKER L.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Evaluation[J].Meta, 2001,(2).
[43]MATTHIESSEN C. The Environment of Translation[C]//STEINER E, YALLOP C.ExploringTranslationandMultilingualTextProduction:BeyondContent. Berlin: Mounton de Gruyter, 2001.
[44]李運興.翻譯語境描寫論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