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農廣校創建于1981年。30多年來,學校以加強內涵建設為抓手,搶抓機遇,不斷拓展教育培訓服務領域,從單純的廣播電視遠程教育,發展成一所集普通中專、職業中專、中等技工、多層次成人學歷教育、農民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和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引進示范推廣等多位一體的公益性教育培訓和農技推廣綜合機構,有效地服務了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建設,叫響了農廣校品牌,被社會贊譽為小舞臺唱大戲的“塞外小黃埔”,成為當地農民教育培訓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回顧總結30多年的發展實踐歷程,學校之所以能夠持續健康發展,關鍵是抓住了不同時期的政策機遇,適應了經濟社會不同發展階段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需求。
一、抓住農村富余勞動力專業技能提升的有利機遇,開展全日制職業中專教育
2003年9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指出,必須實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統籌”;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在開展學歷教育的同時,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將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標志著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重點正在發生重大轉移,同時也為農廣校指明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承德市農廣校敏銳地抓住這一難得發展機遇,充分發揮師資、場地、設施資源優勢,及時調整辦學思路,調整、充實師資隊伍,下大力氣改善軟硬件建設,率先探索并實踐了全日制職業中專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果,并得到了市領導及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肯定。經過積極努力爭取,市政府和市編制部門先后為學校加掛了“承德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承德科技管理工程學校”(職業中專)、“承德機電工程技工學校”(中等技工)等牌子。9年來,累計招收全日制職業中專或中等技工學生6000余名。學員經過2~3年系統性教育培訓后,獲得中職或中等技工畢業證書和相應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并掌握了在城市和非農產業就業必需的職業技能和就業本領。學員畢業后到北京、天津、青島等多家大型知名企業就業。由于學校堅持技能培養與素質教育并重,學員綜合素質較高,深受企業歡迎,瑞薩半導體北京有限公司、國家重點產業基地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數十家大型知名企業與學校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在學校設立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或冠名班。就業學員月收入達到3000~9000元,每年為農民家庭帶來勞務經濟收入2億元以上,實現了“培養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的社會經濟效益。學校多次被市政府評為全市勞務經濟先進單位、就業再就業先進單位,并被團省委、省人社廳確定為青年創業培訓基地。學校在農廣校系統率先闖出了實體化辦學、全日制教學的農村職業技能教育的新天地。
二、抓住國家實施惠農惠教的政策機遇,積極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民職業教育的重視力度,地方政府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惠農惠教政策,為學校開展職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學校積極開展聯合辦學,合作培養,服務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是爭取扶貧部門的支持。市扶貧辦將市農廣校確定為扶貧開發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對本校招收的全日制職業中專、中等技工班中的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每人一次性給予1000元扶貧資助金,2005年以來,950名學員享受到了扶貧資助。二是學校作為本市唯一一家實施“人口資源轉化素質提升工程”的辦學單位,開展了“青年創業培訓”助學行動,為計劃生育家庭子女搭建“青年創業”平臺。市計生委從計劃生育救助公益金中按每生800至1000元的標準一次性為計生家庭子女提供助學補貼。2007年以來,累計有1500名計劃生育家庭子女得到了補助,實現了就業、創業的夢想,也有效助推了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落實。三是爭取庫區移民遷建部門支持。承德區域內庫區眾多,是京津兩地的重要水源地,保護水資源和移民遷建難度較大,移民安置和再就業任務繁重。學校主動與市移民安置部門溝通,開展合作,被確定為本市庫區移民村家庭子女轉移就業培訓基地。市移民遷建辦公室從專項經費中為來本校就讀全日制職業中專的庫區遷建移民家庭子女給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就學補助,為庫區移民遷建政策的落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四是爭取人社部門支持。2008年以來,通過積極爭取,并經省人社廳及市政府批準,為學校加掛了“承德機電工程技工學校”牌子。學校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城鄉技能就業輔助計劃的有利機遇,開展中等技工教育,省人社廳每年直接為本校下達城鄉技能就業輔助教育培訓計劃200~300人,率先實行了零學費職業教育,近千名城鎮“零就業家庭”、“低保家庭”或人均收入在國家低收入人口貧困線以下以及病、殘、單親等原因導致貧困的家庭子女得到了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
三、抓住教育系統建設實訓基地的機遇,加快提升學校硬件水平
現代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需要良好的實踐與示范基地和實訓場地設施,理實結合、產教融合,從而提高教育培訓效果。2004年以來,學校爭取政府及教育、財政、發改、人社等有關部門專項資金支持,用于學校教學實訓硬件建設。一是2002年以來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用于學校硬件建設,教學培訓用地2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近萬平方米。二是2008年以來,建設了數控加工實訓室,配備實驗教學培訓系統,現代化教學實訓設備;建設了機床電器維修實訓室、中級電工實訓室、電氣控制與PLC實訓室等,形成了完整的機電數控實訓體系平臺,為技能型人才培養奠定了硬件基礎。2012年,學校又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級電子商務專業實訓基地,投資280余萬元,購置計算機等硬件370臺套,應用軟件系統30多個,建設了電子商務綜合實訓、物流管理、網上支付等實訓平臺。三是建設了現代化市級重點農業檢測實驗室,購置了高精尖檢測實驗實訓儀器設備80余臺(件),為開展產學研協作項目提供了檢測數據支撐。建設了集圖像、聲音、文字于一體的遠程教育視頻會議系統,可融入省廳視頻會議網絡,覆蓋8所縣農牧局終端和學校主會場及各培訓教室,實現了與農牧系統、農廣校系統、校內主分會場的網絡信息融合,搭建了無線衛星小站與有線網絡雙路遠程教育培訓平臺,以此探索現代職業教育教學和管理新模式。建立教育培訓實踐示范和實訓基地,用于涉農專業教師教學實踐和成果展示,起到了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的良好示范作用。四是在市校的協調帶動下,8所縣分校年財政撥付572萬元,共有辦公、教學培訓用房面積6181平方米,教學用計算機600余臺;投影儀30余臺,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服務專用車12臺。學校的教育教學和實訓能力也發生了質的飛躍,為產教融合、理實結合開展農民職業教育活動奠定了較好基礎。endprint
四、引進示范推廣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引領區域農業科技進步
多年來,學校先后從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河北農大、中國農大、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合作引進新技術、新成果20多項,落實在產業園區、農戶田間、種養大戶,讓學員在干中學,在學中干,體現了農廣校農民職業教育特色,創造社會經濟效益3億多元。其中,2003年引進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與北京仲元公司合作研發的植物氨基酸礦質肥和液態肥施肥模式,在本市蔬菜、果樹上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成為綠色蔬菜生產的關鍵技術之一,該項目2007年獲承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從河北農大中國棗研究中心引進的酸棗改接大棗技術已在承德市適宜區域示范推廣,嫁接優質鮮食大棗100多萬株,過去酸棗坡,如今已變成農民的致富坡、花果山;學校組織編寫的《三優一化蘋果栽培技術》和《河北月光鮮食棗栽培技術》已由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頒布實施,《灰樹花仿野生栽培技術》已通過省質監局審核驗收,即將頒布實施。在2013年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中,省農業廳將壩下張承地區精特蔬菜技術推廣試驗站建立在學校,并組建了創新工作團隊,這在河北省農廣校系統尚屬首家。
五、勇于擔當,積極探索農民培訓之路
1. 敢于創新,率先探索新階段送教下鄉新路徑。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民對專業技術知識的需求愈加迫切。從2009年開始,學校帶領8所縣分校,率先在全省開展了送教下鄉活動, 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涉農專業農民中專學歷教育。在尊重農民意愿、適應農民生產生活規律和學習特點的前提下,改要求農民進校學為教師進村到家,送教下鄉、農學結合,方便農民就地就近就需學習。通過對農業主導產業聚集區域具有初中以上學歷的3990名青年農民進行3年系統性職業教育培養,使其成為了既有較高綜合素質、又有專業技能科技的致富雙帶頭人。由此摸索出的“依托主導產業定專業,優選師資教好課,健全制度嚴管理,培樹典型引好路”的農民職業教育模式、實行雙班主任制度、設立專職督學、常態化教學評估、理實結合、流程化管理等質量控制的經驗做法受到省農業廳、教育廳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廣。
2. 注重實效,探索陽光工程技能培訓績效管理的承德模式。2011年以來,通過多次深入基層開展農民科技需求調查,將外阜先進經驗與本市實際有機融合,不斷加以完善和創新,初步探索出陽光工程培訓與培育主導產業相結合、與重點農業建設項目相結合、與扶貧開發相結合、與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相結合、與基層區域站服務職能發揮相結合的“五結合”模式,運用固定課堂、田間課堂、流動課堂、空中課堂,帶動全市農業科技培訓達4萬人次,有效助推了區域設施蔬菜、食用菌、果品、肉(奶)牛、生豬、肉雞、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和玉米、水稻高產示范方創建、配方施肥、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等項目的落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3. 大膽實踐,趟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路子。2012年以來,根據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需求變化,學校積極主動到農業部和省農業廳匯報,爭取到承德、圍場兩個縣為全國100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隆化、平泉兩個縣為全省試點縣。隨后及時深入試點縣開展調查研究,征求基層意見,與試點縣農廣校一起共同探索制定出區域《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制度》、《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及管理辦法》,明確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和認定標準,摸索出技術專家與培育對象結對子、農民“點菜”,專家“下廚”的“菜單式”培訓模式。2013年6月28日圍場縣召開的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現場會上,市農廣校的典型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出臺了整合惠農資金,項目補貼集中傾斜、園區建設補助、貸款擔保貼息、土地流轉補償、農業保險等一系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真正實現了農民“培訓有機會,學習有榜樣,政策有支撐,創業有平臺”培育目標,初步探索出區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多年實踐使承德市農廣校深刻體會到:機遇稍縱即逝,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只有以戰略眼光不失時機地發現機遇,并準確把握利用好機遇,才能不斷增強農廣校發展后勁,推動農廣校辦學持續健康發展。
河北省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張學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