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韶++朱志勝
北京市海淀區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密集程度在國內首屈一指。截至2011年,海淀區現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142家,占到北京全市的65%和全國的10%左右,海淀園內入選中央的千人計劃42人,“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海聚工程)82人,占北京全市的50%左右,“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高聚工程)87人,占中關村示范區的70%左右。
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課題組對海淀區上述三類海外高層次人才進行了問卷調研,回收有效問卷200份,同時抽取其中41人進行了深度訪談。
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就業創業及滿意度
1.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業的原因
職業發展是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業的最重要原因,91.9%受調查者看重國內職業發展空間而選擇回國。其中,國內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待開發的新興市場以及政府的“引才”政策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最大。
2.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后的就業創業情況
以新生物工程、新醫藥等為主的高新產業是海歸高層次人才的主要就業領域。受調查者中受雇于新生物工程、新醫藥及節能環保行業各占33.3%,新能源、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行業各占16.7%。
約67.6%的受調查者受雇于本土民營企業,僅有32.4%的受調查者受雇于海歸高層次人才創立的企業;在受雇企業中,擔任高層管理者的占67.6%;從事技術研發崗位的占67.6%,從事生產或運營崗位的占32.4%。
3.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就業創業資源獲取情況
不同類型高層次人才的資源獲取存在明顯差異,屬于“千人計劃”的受訪企業,國內技術資源、人才資源和政府資源獲取所占比重均最高。
技術資源獲取方式:企業內部研發及與國內大學、科研機構及企業的合作研發是回國海外高層次人才所創企業最主要的技術資源獲取方式,而從國外企業、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合作相對較少。
人才資源的獲取情況:所有受調查者創立企業的海歸員工占比均低于50%,其中占比25%及以下的占93.5%。
企業資金獲取方式:主要是來自個人及國內渠道。
4.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業滿意度
海歸高層次人才對當前國內的創業環境總體較為滿意,對企業自身社會形象、客戶滿意度及競爭地位的滿意程度要顯著高于企業市場發展及利潤方面,因為良好的社會形象及市場地位是企業開拓國內新興市場的基礎。
海歸高層次人才對國內市場環境滿意度一般,對國內市場誠信度和銀行資金獲取方面的滿意度最低;對回國創業政策扶持的總體滿意度要高于市場環境,偏向比較滿意水平。
相關扶持政策中,最令回國創業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滿意的是居留與出入境方面的政策,其次是子女教育、醫療保障及配偶安置;最不滿意的是住房保障政策、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及企業進口稅收減免政策。國內政策執行方面,滿意度最高的是政府廉潔,其次是政策透明度,最不滿意的是各項行政審批手續的辦理。
政策啟示
1.注重職業發展激勵,搭建創新創業平臺
重點要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及前景、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優惠政策,打造功能完備的創業載體,建設具有“人性化、專業化、社區化、國際化、信息化、平臺化”特征的科技園;加快園區升級,建設一批機制靈活、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創新創業孵化器,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知識信息平臺、融資平臺、服務平臺、產品發布平臺、檢測平臺等;建立多種途徑擴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業的資源獲取能力及獲取范圍,特別是資金獲取渠道建設;做好稅收結構調整和減免工作,特別是個人所得稅及進出口稅的征收方面;探索以股權獎勵、股權出售、股票期權等方式的股權激勵和以科技成果投資、對外轉讓、合作、作價入股的項目收益分成方式的分紅激勵。
2.做好環境激勵,規范制度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和生活環境
構建一套明確、靈活、具操作性的制度化和常態化的政策法規體系,將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及管理納入法制化體系;著重完善市場建設,鼓勵技術成果向市場轉化,激發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創業熱情,重點建設創業必需的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加大力度建設良好的市場運作機制、包容的市場退出機制;政府應提供“梯度分明、配置合理、配套齊全、生活便利”的人才公寓供應和保障體系;借鑒發達國家經驗,興辦國內和其僑居國雙重承認的國際學校,緩解海外留學人才回國后子女教育問題;完善高層次人才的社會保障待遇和醫療待遇等。
3.注重情感激勵,強化愛國主義情感和自我實現情感
通過適當的民族情結教育和親情感化喚起海外高層次人才,特別是親友留在國內的那部分海外人才的鄉土情結;注重回國海外高層次人才的自我實現需求,建立常態化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榮譽制度、典型人才宣傳機制、參政議政制度等,提高海外高層次人才在國內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
(摘自《改革內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