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駿
今年1月底,中誠信托旗下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托曾一直徘徊在違約的邊緣,雖然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曾明確表示,工行不會向購買了這家銀行所出售的一種基金產品并蒙受了相關損失的投資者提供補償,即不會剛性兌付,但是,中誠信托還是和工行一起通過“其他方式”做到了本金安全、利息損失的“兜底”。
一個多月后,真正的違約發生了。
2014年3月4日,是中國債券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天,*ST超日 (002506.SZ)當晚公告稱,公司因資金原因無法按時支付債券的到期利息,中國債券市場首次實質性違約宣告誕生。
國內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有限,通過信托或債券實現融資是個不錯選擇,但是這樣的成本實在太高。國內中小企業對工業增加值的貢獻已達 74%,但在全部銀行信貸資產中,非國有經濟使用的比率不到30%。信托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缺,然而信托的融資成本高達20%,國內企業不得不依靠高成本信托融資,然而這又給企業增加了負擔。
2013年全國共有68家信托公司,信托業資產總規模達到了10.9萬億元,是公募基金3萬億規模的3.6倍,再創歷史新高。企業對信托的依賴性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進入這一行業,兌付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隨著自身體積的膨脹,信托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顯現。比如信用體制不健全,社會信用嚴重不足;信托法規缺失,相關制度未成行業準則;監管不到位……而最嚴重的就是,信托內部不良資產比例過高。
雖然按照國內相關規定,信托產品并不需要剛性兌付,信托計劃說明書中也不會承諾,然而以往的信托都做到了兌付,這也讓投資者對所謂“剛性兌付”產生了很高的信任度,甚至認為這是信托市場的“潛規則”。
然而,一旦“剛性兌付”失效,中國信托業將出現史上最大的危機。目前大部分信托產品都不像股票、基金一樣能很容易地進行轉讓,如果不能剛性兌付,很多投資者將不敢購買信托產品,這將對信托業造成沉重打擊。
“剛性兌付”失效,不是一家信托公司的信譽問題,而是中國信托業的問題,甚至會拖垮整個中國經濟。到時候無論是投資者,還是中小企業都會蒙受巨大損失。中小企業本身就存在融資難,失去了信托的渠道,生存環境會更加惡劣。
美銀美林日前發布報告稱,*ST超日違約或將成為中國的“貝爾斯登時刻”。2007年美國華爾街原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旗下兩只基金倒閉,賬面縮水幾百億美金,引發投資者信任危機,之后雷曼兄弟的破產引發全球金融危機,最后美國政府出面“兜底”,避免了金融危機的蔓延。
中誠信托雖然只是一個小的信托,還有工行“兜底”,但如果中國的信托巨頭的其中一家出現違約,這將對整個金融體系帶來沉重打擊,甚至有可能引發中國的“金融危機”。
信托在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下,還需要剛性兌付,除保護投資者和廣大中小企業,更是穩定金融市場最基本的底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行做了一個表率,它在維系金融體系的穩定上當好了“老大”的角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