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彬
原發性骨膜增生厚皮癥1例
焦 彬
臨床資料患者,男,23歲。面部皮膚增厚,四肢關節肥大6年。來我科就診。6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面部皮膚增厚,皮紋加深,雙手指及雙足趾增粗呈杵狀,進行性加重。2年前出現雙腕、踝、膝關節肥大,四肢增粗,無疼痛、晨僵,活動受限,無發熱、盜汗、體重減輕。于當地多家醫院就診,先后行關節腔穿刺,抽取黃色透明液體;化驗檢查: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可提取核抗原、抗環瓜氨酸肽等抗體均陰性;頭顱CT未見異常;診斷不明,靜脈注射青霉素實驗性治療后略好轉,1個月后癥狀反復,未診治。既往體健,父母非近親結婚,否認家族史,其他未見明顯異常。體格檢查:身高1.70 m,血壓112/75 mmHg。一般狀況可,面帶倦容、精神萎靡。心、肺、腹無陽性體征。雙膝、踝、足趾、腕、手關節肥大,無紅腫,無壓痛,杵狀指(趾)。皮膚科檢查:面部、前額皮膚及頭皮明顯增厚,前額及雙頰皺褶呈回紋狀(圖1),皮損表面可見油性分泌物,散發紅斑、丘疹、膿栓,少許囊腫。雙眼瞼浮腫明顯。雙手、足肥大,手掌、足跖多汗,雙膝及踝關節肥大、腫脹明顯(圖2)。腋窩無毛發、陰毛稀少。

圖1 面部、前額皮膚及頭皮明顯增厚,前額及雙頰皺褶呈回紋狀圖2、3 膝關節、踝關節肥大、腫脹
人院后查血、尿、糞常規正常,促甲狀腺素、游離T3、T4等均正常;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抗甲狀腺微粒體抗體(TMA)陰性;人生長激素、促黃體激素、血清泌乳素均在正常范圍。蝶鞍CT未見異常。雙膝關節、雙手、脛腓骨X線示骨皮質增厚。
診斷:原發性骨膜增生厚皮癥。
討論 骨膜增生厚皮癥(Pachydermoperiostosis,PDP)又名特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其發病機制尚不明了。1通常認為是一種具有不同外顯率的常染色體性遺傳病。國外文獻報道,約38%的病例有家族史,國內曾有一家族中11例患病的報道。2該病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為9∶1,初生及15歲是兩個發病高峰。
骨膜增生厚皮癥是一種罕見病,以面部皮膚增厚、出現褶皺和溝紋、面部多油、回狀頭皮、杵狀指、關節腫脹、手足多汗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可并發智力障礙。常在青春期后皮損及關節改變逐漸加重,持續5~10年后即終生維持原狀不變,亦偶有進行性加重。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完全(厚皮、骨膜增生、回狀皮紋)、不完全(厚皮、骨膜增生)和亞臨床(厚皮、未見骨膜增生或程度很輕)三型。皮膚損害可分為兩類:腺體異常,如痤瘡、多汗、皮皺等;另一種為軟組織增生,如杵狀指(趾)、面部粗陋、頭皮溝回樣改變。關節病變多侵犯下肢,膝關節最常受累,其次為踝關節、手關節和胸鎖關節。可表現為關節腫脹、活動受限。關節積液少見,積液為非炎性的白細胞減少的黏稠液體。關節穿刺及滑膜活檢對診斷與治療無幫助。X線檢查是重要診斷管狀骨可有程度不等的對稱性骨膜新骨形成,骨膜增生,骨皮質增厚,骨干對稱性增粗。該病診斷主要根據典型的臨床癥狀和影像學檢查,應注意與肢端肥大癥、甲狀腺性杵狀指等鑒別。
本病目前尚無根治的特效方法。主要為對癥治療。外用或口服維A酸類藥物可改善患者皮膚方面的癥狀,特別是痤瘡的皮損,但對于皮膚增厚尚無效果;多汗者可使用β-受體阻滯劑或行交感神經切斷術;關節疼痛者可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等治療;影響美容及功能者可行整形手術治療,國內嘗試用全面部除皺術。3,4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1496-1497.
2唐志學,屈全福,向建平.家族性皮膚骨膜肥厚癥.中華放射學雜志,1997,31(5):345-346.
3陶美姣,羅佐杰.骨膜增生厚皮癥的臨床特征及治療進展.內科,2009,4(2):288-292.
4劉文閣,劉玲,李素娟,等.面部骨膜增生厚皮癥的手術治療.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11,17(2):147-148.
(收稿:2013-03-12)
武警北京總隊醫院皮膚科,北京朝陽區,1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