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莊林
我在紐約住的地方離阿爾弗萊徳大學孔子學院大約有兩公里的路程,每次上班都要經過一條正在修建的街道。這條街在建院之初其實就已修過一次,只是那時限于資金,只在機動車道稍稍鋪了點柏油,兩旁也沒分非機動車道和行人道?,F在隨著城市的發展,紐約市政決定把這條街改成高標準約“三合道”大街(“三合道”是我們這里常用的一個術語,意思是街道分出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行人道),這段日子正處在挖路基的階段。一天,我從學院下班回來,發現工人們在原來街道兩旁各挖了一個至少有1.5米寬的坑道,我大為不解,工人杰克告訴我:“這是為了鞏固基礎,一般路中間要稍高些,這樣下雨時才能盡快排盡積水,這條街兩旁原先沒有柏油、水泥,被街中的雨水長期侵蝕,土質變得松軟了,如果不挖坑填充些石料,新的街道修好后,路面就有可能下陷,最后會毀了這條路?!?/p>
杰克的話使我感觸良多,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筑路者,我們每天都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修筑著自己的生命。自然之路的路基是沙石,生命之路的路基是一個人的品質、學識、智慧、才華;自然之路的路面是柏油或水泥,生命之路的路面是一個人從社會上得到的東西,比如職位、金錢、名譽。自然之路路基在下,路面在上,生命之路路基相對隱蔽,路面眩人眼目。
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自己擁有好的路面,路面畢竟是筑路的最終目的,然而,生命的路面一樣需要路基的支撐,一個人德才兼備,“路基”扎實,現在社會就會把你推到一個引人注目的位置,使你得到豐厚的物質回報,擁有輝煌的“路面”,這樣的“路面”是堅不可摧的。反之,如果你的“路基”不牢固,要道德沒道德,要能力沒能力,你即使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一時得到了那些想要的東西,你的“路面”也總有一天會開裂、坍塌。
我知道這樣一件事。阿南德和夏爾馬是哈佛大學同學,成績差不多,他們畢業后一同分配到一所院校任教。阿南德滿足于現狀,不學無術,閑時不是進夜店,就是泡舞廳,夏爾馬則抓緊時間復習功課,準備考研。夏爾馬在博士畢業的第二年評了教授,阿南德在那一年也通過關系評了教授。又過了幾年,夏爾馬做了博導,而阿南德由于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實在太差,在最近一輪人事變動中,被院校降為副教授。
阿南德和夏爾馬都在同一時間擁有了一種讓人眼紅的“路面”,只是一個在獲得“路面”之前,首先夯實了“路基”,這“路基”足以承載“路面”的重量;一個只想渾水摸魚,希望通過絢麗的“路面”掩蓋“路基”的疏松。生活是公正的,它給了誠實的筑路者以微笑,給了投機取巧者一記響亮的耳光。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筑路者,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獲得怎樣的“路基”和“路面”。在“路基”沒有夯實之前,放下“路面”的修筑,或者選擇不那么輝煌的“路面”吧,只有:“路基”和“路面”取得了平衡,我們的生命才會陽光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