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紀武
(云南師范大學,昆明 650500)
中華文化視野下的當代中國文化建設
楊紀武
(云南師范大學,昆明 650500)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思想源泉,積淀著一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數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維系著中華民族種族的延續和國家的統一與強盛。當今,中國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必須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傳承與創新,中國文化建設需要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并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同時,基于傳統和現實,中國的文化建設應當奉行中華文化為主體并尊重多樣文化的政策,而不是實行多元文化政策。
中華文化;文化建設;一元多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關于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研究有諸多成果。但是,以下問題尚有必要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其一,什么樣的文化才能最終植根于有數千年民族文化傳承的中國人的內心;其二,中華傳統文化對于當今中國文化建設的價值與意義;其三,中國的文化建設應當奉行一元化的文化政策還是多元化的文化政策。
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性的強國,不僅要擁有雄厚的經濟力、科技力和強大的國防力等現實性條件,還必須擁有民族國家自身造就的或繼承完善的,并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及其在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核心價值。在近現代,西方文化的崛起,文化全球影響力的擴展,伴隨著各個西方國家先后崛起的整個進程。近代西方文化興起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集大成于英國。20世紀美國的崛起,在文化層面上同樣依靠繼承和發展西方文化,美國之所以大力制作和推銷好萊塢大片,也是旨在推銷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保持對世界的文化影響力,維系其超級大國的地位。在古代,日本主要學習中國的制度和文化。近代以后,日本學習西方,為適應近代化的要求而改造自己的制度,促進了近代日本的崛起。但是,日本并沒有屬于自己的源遠流長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這是日本曾經一度崛起,但終究未能成為一個世界性強國的重要原因。
歷史上,中國的強大從文化層面上看,就體現為中華文化強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秦始皇“書同文,度同制,車同軌,行同倫”,建立起中央集權國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起統一的國家意識形態,奠定了國家強盛的基礎。而后所謂“漢唐盛世”,也是中華文化之盛世。數千年來,中華民族雖歷經滄桑,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認同使中國在大多數歷史時期里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實現了民族文化和種族的傳承。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曾經說過:“一個偉大的民族并不會因為數千年光輝歷史的重負就變得蒼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氣保持對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歷來具有的偉大本能,這個民族就能永遠年輕”〔1〕。中華民族的這種“偉大本能”就是強固不變的民族凝聚力,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則源于中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崇和傳承。炎黃子孫無論生活在本土,還是海外,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始終不渝,基于文化的認同而產生的精神動力生生不息。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先若后的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倫、印度、波斯、希臘等,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去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只有中國能以其自創文化綿其獨立生命,至今巋然獨存”〔2〕。
中華民族之復興,當以中華文化之復興為先。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思想源泉,積淀著一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如果離開文化傳統,割斷血脈,就會迷失自我,喪失根本。
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無數的史實都已證明,一個民族其文化的衰落,國人精神的缺失和道德的淪喪則將致亡族。
三十余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物質財富的快速積累,并未隨之帶來文化的復興,對中華傳統文化整體性認同的缺失,傳統與現代的脫節,簡單復古與盲目崇洋的交錯,加之外來文化和宗教勢力強力滲透,使我國的文化呈現出多元化態勢。多元導致一元的消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正受到強烈沖擊。歷史表明,由于價值觀的差異和文化認同缺失造成的社會裂痕,比僅僅由于收入差距造成的社會裂痕,影響將更持久,更具有破壞性。
談及中國的社會風氣,有一些年歲的人不免會回憶起20世紀五六十年代,認為那時的社會風氣很好。同時,對今天的道德狀況則倍感失望,并將造成此現狀的原因歸咎于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實際的情況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良好的道德狀況的重要基礎是政治信念,是人們對執政黨的信任、擁護及其對新生政權的熱愛,而非文化和道德的自覺。但是,政治教育畢竟不能等同于道德教育,也不可能替代道德教育。如果一個社會只有政治教育而無基于中華文化之上的道德教育,那么,當現實社會出現的諸如奢靡之風盛行等若干嚴重問題時,政治教育將顯得蒼白無力。而在人們的政治信念發生動搖時,基于政治信念的“道德”也將隨之崩潰。這也就是今天人們常言的所謂中國社會出現“道德真空”現象的重要原因。
的確,對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稍有體察的人想必都不會感到滿意。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的、經濟的、教育的,乃至制度性的因素,但其中一點不可回避和否認,即我國文化和道德的建設沒有植根于我國的文化傳統和國民心理,以致部分國人中華傳統文化素養缺失,進而是精神空虛、道德淪喪。傳統文化的價值在于,它是固化于人們內心的積淀,基于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道德實質上是人們恒定的“文化自覺”和“道德自省”,它不易因現實社會的變化而發生根本的動搖。正所謂:世有道則兼濟天下,世無道則獨善其身。錢穆先生說:“中國文化,最簡切扼要言之,乃以教人做一個好人,即做天地間一完人,為其文化之基本精神者。此所謂好人之好,即孟子之所謂善,中庸之所謂中庸,亦即孔子之所謂仁。而此種精神,今人則稱之曰道德精神”〔3〕。
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歷史的存在,也是當今中國文化建設的現實土壤和源泉。中華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儒家思想的基本內容可概括為“忠、孝、節、義、信、禮、智、仁、廉、勤、毅、勇”十二個方面,其對于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意義有三,其一,儒家倡導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對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制度的構建,道德觀念的培育,政權和社會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二,儒家思想以其巨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增進了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了族群融合,進而維護了在大多數歷史時期里國家的統一;其三,儒家十分注重氣節操守,提倡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的精神。儒家倡導的氣節和忠勇的思想,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為拯救國家民族于危難而浴血奮斗,維系了中華民族種族的延續和文化的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中國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并非對立和排斥,而是并行不悖,甚至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關系。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中國傳播和發展,“不僅因為馬克思主義是偉大的科學真理,適應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需要,而且因為幾千年來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與馬克思主義在許多方面產生共鳴”〔4〕。譬如以“八榮八恥”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道德基礎,是人們對于榮譽和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也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八榮八恥”體現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仁、義、禮、智、信、忠、勤、儉”的基本要求,其植根于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積淀和道德傳承,因而易于廣大民眾認知和接受,并自覺地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規范。
時下,有部分國內學者認同中國文化多元的現實,甚至主張中國實行文化多元政策。筆者則不贊同在中國搞文化多元,而主張實行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同時尊重多樣的文化政策,即“一元多樣”的文化政策。所謂“元”,即“本源”“來源”之意。如《爾雅·釋詁》云:“元,始也”。“文化多元化”一詞,本為一國或一民族其文化來源多樣之意,其意強調文化之“本源”。但是,當今無論在西方語境還是中國的語境中,“元”則更多地表達為現實存在的“為首”“中心”之意。“文化多元化”一詞,即指一國家或一民族現實文化之“多主體”“多中心”。“一元多樣”的文化政策,是指在堅守和發展主體文化的前提之下,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并積極吸納其他文化優秀成果的政策。
之所以應當實行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尊重多樣的文化政策,這是因為,第一,采取什么樣的文化制度,取決于這個國家的歷史傳統和國家結構形式。自秦統一中國后,中國歷代王朝均實行文化一元,包容多樣的政策,這一政策維護了古代中國政治、思想和社會的穩定。從國家結構形式上看,實行文化多元政策的西方國家多屬聯邦制國家,而中國則自秦漢以來就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保障了在大多數歷史時期里中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一元化的文化制度是單一制國家的基礎性制度,符合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需要,其促成了國人對國家主體文化的認同及其共同民族認同的形成。第二,如上所述,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使中國人在大多數歷史時期里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實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和種族的傳承。沒有共同的文化認同,則不會有共同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并終將危及國家的穩定和統一。一國的主體文化如樹之主干,主干強勁,則枝繁葉茂,和諧生長;主干瘦弱則枝葉弱,抑或枝條茂盛,必遇勁風而傾。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即要求“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元多樣”與“多元一體”有著本質的區別,文化多樣與文化多元也不是一回事。在中國,多元必亂。那種搞文化多元或文化“多元一體”的主張,認為多元的自由發展的不同文化是不會相互沖突的想法,不僅一廂情愿,在中國缺乏實現的社會基礎,而且在實踐中將是十分有害的。
也許有人認為多元文化也有成功先例。多元文化政策首先實施是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國內部分學者認為這兩國的政策是成功的,值得中國效仿。但是這些人沒有看到,中國的情況與加、澳兩國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其一,加、澳兩國人口少,資源豐富,族群矛盾和社會矛盾不突出。我們中國則是一個族群和人口眾多,資源貧乏的國家。其二,加、澳兩國屬西方國家,建國以來尚無嚴重的外來威脅。中國則在近代以來屢受外敵侵略。至今,西方仍不斷尋機挑撥制造動亂,惟見中國分裂而后快。其三,加、澳兩國是典型的移民國家,其文化來源多樣,且其國內絕大多數族群沒有傳統的居住地。中華民族世代生息在中華大地之上,早已形成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文化格局。更何況,加、澳兩國實行多元文化政策不過二三十年時間,其多元文化政策將招致怎樣的惡果尚未可知。
欲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亡其民族,必先亡其文化。在中國搞多元文化,消解中華主體文化,恰恰是西方所希望看到的。長期以來,西方國家有計劃地大力實施在中國傳播西方宗教文化的策略。早在1924年9月7日,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國民黨為九七國恥宣言》一文中即指出,帝國主義除了政治和經濟侵略之外,還有宗教的侵略,“他們用政治力和經濟力來掠奪中國人的物質還不算,又用宗教來耗奪中國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師倚仗著他們的國力,包庇教民,干預詞訟,欺壓信教以外的人,無所不至,受其虐者飲心刺骨”〔5〕。今天,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人正迅速遍布中國廣大城鄉。西方就是要利用其宗教在中國的滲透和傳播,達到奪我人心,滅我文化,亡我種族的目的。當今之狀況,令人倍感憂慮。
同時,多元文化主義是與少數族群的極端民族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相聯系的。發生在拉薩的“3· 14事件”和烏魯木齊的“7·5事件”便是由西方反華勢力幕后操縱,少數分裂分子發動的危害國家主權和社會穩定的嚴重刑事違法事件。但是,從文化認同的角度分析,缺乏對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也是暴力事件發生的重要的深層原因。要實現中國邊疆地區的長治久安,就應當大力推進中華民族的文化建設,強化國民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促進族群融合,消除狹隘的族群意識。
誠然,在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一元文化之下,可以存在文化多樣共存的局面,即“一元多樣”。但是,一元文化之下的多樣文化應當是多樣的先進文化,而不是多樣的落后文化。現今一些人主張“文化多元”,實際上是為保護和彰顯落后文化創造環境,也為西方文化撼動中華文化的根基提供了理論依據。
反觀積極推動發展中國家搞文化多元的西方國家,則有許多學者和政治家強烈質疑本國的多元文化政策。塞繆爾·亨廷頓認為:“在后冷戰世界中,人們之間最重要的差異,不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的區別”〔6〕5,“文明之間的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變化:西方的影響在相對下降;亞洲文化正在擴張其經濟、軍事和政治實力;伊斯蘭世界正在出現人口爆炸,這造成了穆斯林國家及其鄰國的不穩定;非西方文明一般都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價值”〔6〕4。亨廷頓告誡道:“拋棄美國信條和西方文明,就意味著我們所認識的美利堅合眾國的終結”〔6〕282。美國學者阿瑟·施萊辛格也對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可能助長國家分裂表示極度憂慮,他認為,美國這個文化大熔爐以美國信條為模塊重鑄了美利堅民族,但是,美國正面臨多元文化的沖擊。這種沖擊以歷史角度敗壞美國歷史,同時,通過過分主張少數群體的權利彰顯少數群體文化的差異性,這將極大地影響人們對國家的認同和凝聚力〔7〕。
2011年初,英國首相卡梅隆在歐安會上發表了譴責多元文化主義的演說,他指出,英國實踐的多元文化已經失敗。對不同文化的過度寬容,不但腐蝕了大不列顛的集體認同,而且孕育了仇恨現有的民主體制,漠視自由主義的狹隘信仰。卡梅隆說,恐怖主義的根源既不是貧窮,也不是西方的外交政策,而是極端的伊斯蘭意識形態。因此,英國必須采取強力的自由主義,加強文化融合,來反對伊斯蘭極端的政治理念。
西方學者和政治家反對多元文化政策的思想和主張頗值得我們中國人深思。
〔1〕馬克斯·韋伯.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108.
〔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2.
〔3〕錢穆.人生十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54.
〔4〕孫勇勝.試論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青海社會科學,2002(1):
〔5〕秦孝儀.國父全集:第2卷〔M〕.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165.
〔6〕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劉緋,張立平,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7〕阿瑟·施萊辛格.美國的分裂〔M〕.臺北:中正出版社,1994:47.
(責任編輯 楊斯斐)
The vision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YANG Jiwu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Culture is the soul and mind foundation of a nation.It accumulates the deepest ideological pursuit and behavioral rules of a nation.For thousands year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olds the continuousness of the Chinese ethnics and unity and strength of the state.Currently,the continuousn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should focus on inheriting as well as innovating based on existing cultural tradition.That means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needs the nourishing from and roots in the nutritious ear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Meanwhile,because of tradition and reality,Chinese cul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the policies of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as the mainstream and respecting multi-culture,instead of the policies of practicing multiculture only.
Chinese culture;cultural construction;multi-culture.
G03
A
1672-2345(2014)05-0009-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5.003
2014-01-27
楊紀武,教授,主要從事法學、族群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