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老君鎮獸醫站 723000
20世紀40年代末,人們發現四環素對動物具有促生長作用,從而開創了抗生素用于飼料添加劑的時代,成為目前飼料中用量最大和最廣泛的添加劑之一。然而抗生素在畜禽飼料中的廣泛應用,尤其是超標使用,嚴重影響了畜禽的健康狀況,進而威脅人類健康。
畜牧業中,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和沙門氏菌等過去并不嚴重或較少發生的細菌病,現已上升為家禽的主要傳染病,而細菌本身因素、抗菌藥物廣泛應用、缺少聯合用藥、低劑量用藥和通過食物鏈而造成的食源性污染是導致這種后果的重要原因。
大量抗生素被攝入機體后,隨血液循環分布到淋巴結、腎和肝等各組織器官,動物機體的免疫能力被削弱。抗生素還會導致抗原質量下降,直接影響免疫過程,從而對疫苗接種產生不良影響。
抗生素作用于病原菌的同時也會影響體內有益菌群生長,會使機體內菌群失調,微生態平衡被破壞,潛伏在體內的有害菌趁機大量繁殖,從而引起內源感染。二重感染也是由于施用大量抗生素殺滅某種細菌時,破壞微生態平衡,另外一種或多種內源或外源病菌乘機再次感染機體造成的。
藥物都有副作用,如青霉素、鏈霉素和磺胺類藥物等,易使人產生過敏和變態反應;氯霉素引起再生性、障礙性和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和肝損傷;四環素類有光敏性和胃腸道反應;喹乙醇是基因誘變劑;呋喃唑酮誘發動物癌變等。
抗生素添加劑的不合理使用,使我國動物產品出口面臨巨大壓力。2002年,我國有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技術壁壘限制,出口損失170 億美元,均高于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出口受技術壁壘影響的程度。其中,2002年食品土畜產品出口貿易在歐盟和日本因技術壁壘造成的損失分別為45.4 億美元和37.3 億美元。
國內在農副產品管理上,農業環節歸農業部管,流通環節歸商務部管,餐飲方面又歸衛生部管,多頭管理的弊端造成管理劃不清,出了責任又互相推,監管上出現真空,加強監管已是刻不容緩。
養殖者應當樹立“生物安全體系建立是基礎,免疫預防是保障”的理念,推進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增加動物自身的抗逆能力,才能真正減少抗生素的使用、保障動物及其產品的安全。實施生物安全措施,如養殖場的科學選址和區域隔離。改革生產方式,逐步從簡陋的人雞共棲式小農生產方式改造為現代化、自動化大型養雞場。實施全進全出制,雞場分區隔離,雞場人員駐守場內,人雞分離。加強消毒,消除病原體,中斷傳染鏈。實施科學的免疫接種,進行周密的免疫抗體監測,隨時了解抗體消長規律,指導免疫及疫病防制。同時注意殺蟲、滅鼠,處理好死淘雞,做好養殖場污水的消毒和排放等。
應用抗生素時,要嚴格掌握適應性,禁止濫用;合理并輪換使用藥物,注意給藥劑量、用藥時期及間隔時間;切實做到病畜禽隔離觀察治療制度,防止耐藥菌株的交叉感染;藥物預防可以多用中草藥方劑,減少抗生素作為預防藥物使用的次數,從而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1]梁運霞,宋治萍.動物藥理與毒理.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2]趙丹宇.食品中激素類、抗生素物類物質的殘留污染及管理[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3,15(1):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