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昌 廣東省興寧市畜牧育種輔導站 514571
蹄裂是指蹄殼開裂有輕微出血的一種肢蹄病,是豬的主要蹄部疾病之一,在公、母豬中都時有發生,致使豬場的種豬淘汰率達到一50%以上,經濟損失巨大。
豬的蹄部由死組織外殼和一些會產生角質素的活細胞組成,其構造包括非常堅硬的角質外壁、硬的蹄底和較軟的蹄球角。蹄球角包裹著蹄球,當豬只站立時蹄球可以緩和豬只蹄部所承受的壓力,使整個承受面延伸到前方。有著灰白色角質的部分是蹄底,角質壁后方帶有黃色的部分就是蹄球。蹄球會向后方兩側凸出,并在蹄球和角質壁的分界處與角質壁相連。蹄的角質外殼及角質生成細胞都沒有血管及神經,因此不能感覺疼痛,而真皮層則有血管存在,以供應角質生成細胞的營養。包藏在真皮層里面的則是一些支撐身體的系統,如骨骼、關節、韌帶及肌腱等。
(1)品種因素。瘦肉型品系的豬發生此病更常見,如杜洛克、漢普夏、大約克夏和長白等背膘薄、肢體纖細的豬最易患此病,而大部分的地方品種及其與外來雜交的品種極少發病。
(2)氣候因素。此病在每年秋冬季節氣候寒冷干燥時多發,春夏季節發病率相對較低。秋冬季節豬體的脂類物質分泌減少,蹄殼變硬變脆,極易出現裂縫,寒冷的天氣更容易凍裂蹄殼。
(3)圈舍因素。過于光滑的漏縫地板或是看不見沙粒的水泥地圈舍及過于粗糙的圈舍中飼養的豬蹄裂發病率較高。
(4)營養因素。飼料中鈣磷不足或比例不當,易造成裂蹄。缺硒容易引起足變形、脫毛和關節炎。維生素缺乏時腳墊易裂縫、出血,出現蹄殼龜裂、蹄橫裂并有時有后腳痙攣、脫毛和發炎等癥狀。維生素缺乏造成蹄角質變軟后,加上圈面粗糙更加劇了裂蹄,嚴重時導致裂口感染和跛行。
(5)疾病的影響。一些疾病,如口蹄疫和水泡性疾病,以對蹄部的損傷為特征。
(1)加強品種改良。通過對肢體結實度的選擇,改良肢蹄結構,并使整個肢體發生變化,從而增強抵抗此病發生的可能。采取淘汰的方式對于肢體過于纖細而且體形過大、骨骼負重過重、容易引起肢體損傷的個體。
(2)設計合理的豬舍。根據光線、圈面、通風和濕度等條件選擇設計合理的豬舍。如光線好,有效控制豬舍溫度并解決豬舍通風問題的豬場很少有蹄裂現象發生;相反在光線差、通風不好,又潮濕的豬舍中蹄裂病的發生率高很多。從光線、圈面、通風和濕度等著手,使圈舍坡度保持在3%~5%為宜,地面無尖銳物、無積水、不潮濕,并且光滑度適中;合理設計豬舍漏縫地板的漏縫寬度,如鋪一層干燥的墊草或者鋪一塊墊板。這些措施都有利于解決機械性和物理性因素對種豬蹄部造成的損害。
(3)改善飼料營養。飼料配制應營養均衡,保證鈣、磷足量和比例恰當,保證銅、鋅、硒、錳等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維生素的供給量。針對秋冬季節種豬發病率高的問題,可在飼料中增加1%~3%的脂肪粉或者大豆油。
(4)防治繼發感染。在運動場進出處設置腳浴池,每隔1 個月趕豬通過盛有5%~10%福爾馬林溶液的腳浴池1~2 次,預防和治療繼發感染。傷口處涂抹抗生素及抗發炎藥物,如紫藥水等。將病豬每日數次強迫驅趕活動,促進蹄殼的代謝與更新。在肢蹄發炎腫脹或繼發全身感染時,可先清除病蹄中的化膿組織或異物,然后進行局部消毒。用青霉素按豬體重5 萬單位/kg、鏈霉素50mg,混合用氯化鈉注射液20 毫mL 溶解后肌肉注射,每日2 次,連注3天。也可用磺胺甲嗪或磺胺-6-甲氧嘧啶,豬每千克體重首次量0.1g、維持量70mg 肌肉注射,每日1 次,連注3天。
[1]李衛兵.種豬裂蹄癥的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中國畜禽種業》2009年05 期
[2]劉芳宇,李盡陽,劉超良,伍剛強,孫衛紅.豬裂蹄病的防治《湖南農業》2012年07 期
[3]孟昭寧.豬飼料中莫忽略生物素[J];農村養殖技術;2008年21 期
[4]朱作民.生物素缺乏導致母豬蹄裂的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0年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