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菊琴,倪 晨,徐 立,孫付華
(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環境意識是人們對環境和環境保護的一個認識水平和認識程度,又是人們為保護環境而不斷地調整自身經濟活動和社會行為,協調人與環境、人與自身相互關系的實踐活動的自覺性[1],其作為環境行為的驅動因素和環境事件的根本誘發源頭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近10年來,我國水污染事件頻發,水污染事件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引發了“搶水屯水”等社會恐慌情緒,同時還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淮河水污染前后投入600億人民幣耗時10年治理污垢,沱江“3·02”特大污染事件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19億元,水污染問題的長期存在一直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此類事件的頻繁發生更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研究關注。
目前,國內外針對城鎮居民日常生活環境意識貨幣化計量的研究較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針對環境意識評估方面。張海清等[2]對番禺市民的環境意識評估主要通過抽樣調查,對樣本進行問卷訪談,通過專家打分法,分級評分,同時從環境態度、環境行為和環境知識3個方面設計指數模型。趙磊等[3]對太湖流域農村公眾環境意識的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得出數據,并利用意愿調查價值評估法(CVM)對居民環保支付意愿(WTP)進行計算分析。而針對城鎮居民污水排放意識方面的研究更是缺乏,國內學者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工業污水排放、農業污水排放以及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技術等的問題。侯京衛等[4]對農村生活污水來源及污染物進行分析,在對國內外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的研究進展進行系統總結與評價的基礎上,提出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研究的建議。許振成等[5]以北京、上海、廣州、蘭州、昆明等5個城市30個中等收入城市家庭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家庭規模、家庭結構對生活污水排放特征的影響,結果表明,城市家庭生活污水中各污染物排放隨家庭規模增大而增大,其中受家庭規模經濟影響。吳克霞[6]通過調查研究和技術分析,指出小城鎮的污水采用生態處理技術,包括生態塘系統、地下滲濾系統和人工濕地形式,同時將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結合起來。可見,國內對水污染事件的社會影響研究大多集中在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而針對環境意識的影響進行的貨幣化損益計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對城鎮居民日常生活環境意識的變化研究就是從根本上探索水污染事件對居民日常生活、消費等環境意識及環境行為的機理影響,而通過貨幣化計量分析則更為直觀地展現水污染事件對社會影響中居民環境意識的影響程度。考慮到環境意識所包含的層次較復雜多變,本文以太湖藍藻事件為例,主要以無錫市城鎮居民日常生活環境意識中污水排放意識為切入點,通過運用調查評價法、費用評價法和問卷調查法對無錫城鎮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量的變化進行貨幣化定量分析。
太湖藍藻污染很重要的一個來源是面源污染,這與城鎮居民的生活污染及農村化肥污染極其相關,而城鎮污染源主要來自于城鎮居民的排放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成為太湖藍藻污染的重要原因在于污水中含有的氮、磷、氧成分,即氮化物,氧化物、磷化物等,這3類化合物是微生物、藻類生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因此,在溫度等外界因素適宜的情況下,當這類物質含量過高時,微生物、藻類生物就極易繁殖。藍藻事件的暴發,使得越來越多的居民對太湖藍藻暴發的原因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并開始關注太湖地區的環境問題,考慮在自身能力范圍內為緩解水質繼續惡化能夠采取的行為,居民的環境意識因此發生改變。
城鎮居民的污水排放意識主要體現在綠色消費意識及生活用水循環使用意識。藍藻事件對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意識的影響途徑主要來自政府引導和媒體和相關社會團體的正確宣傳。
2.1.1 政府對城鎮居民污水排放意識的影響
由于太湖藍藻的突然暴發引起了一場供水危機,事件發生期間給無錫市居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事件期間政府的積極應對、快速反應和信息發布的及時性及真實性讓當地居民深入了解了藍藻及其相關環境問題方面的知識,更加確定了氮磷等營養物質超標是引發太湖藍藻暴發的主要原因,而日常生活污水對太湖營養物質超標的貢獻率尤為巨大,所以越來越多的居民們會主動減少對可能增加氮磷排放的用品的使用,環境意識因此得到提高。
藍藻事件后,江蘇省將太湖水環境整治列為解決民生問題的重點任務,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太湖水環境污染問題的地方政策法規。政府在2007年以后加大宣傳,積極鼓勵居民節約用水和生活用水循環利用的生活方式。可見,藍藻事件后,環境保護的宣傳在無錫市已被廣泛關注,關于太湖水環境治理和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也得到大多數居民的認同。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污水減排的政策舉措再次讓居民意識到生活污水減排的重要意義。
2.1.2 媒體和社會環保團體對城鎮居民污水排放意識的影響
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發生期間,媒體對事件的發生、政府的應對、藍藻對人類的危害等各方面的信息進行了及時和真實的報道,實現了民眾對信息的知情權。媒體在藍藻事件期間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輔助政府對事件的進展和相關的信息予以及時公布,以及對藍藻發生原因的宣傳,一方面實現了信息的公開和透明,為安撫民眾的恐慌心理,穩定人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廣大的居民對藍藻污染和太湖水環境治理的緊迫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另外,事件期間媒體真實和及時的報道,體現了政府部門的坦誠,建立了政府和媒體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也向公眾傳達了治理太湖堅定決心的訊號,有利于贏得居民對政府今后治理和保護地區環境措施的理解和支持,調動居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根據Ajzen計劃行為理論,這種公信力和通暢的信息傳遞使人們心里的知覺行為控制趨于有利的方向,而在知覺行為控制占據有利地位時,居民的環境保護行為才會發生。在問卷調查中,當問及“你得知太湖藍藻事件的主要信息來源”時,50.7%的被訪者選擇了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機構。這說明媒體在藍藻事件期間為居民環境意識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環境知識和信息基礎。
藍藻事件得到平息以后,當地政府把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和參與環境保護的任務提到了更高的層次。無錫市廣大的電視、廣播、報紙和網絡等新聞媒介,發揮其輿論監督和導向作用,長期對社會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并倡導將太湖流域水環境保護有關內容列入流域地區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增強公眾環境憂患意識,倡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在問卷調查中,當問及“什么因素最能促使您在藍藻事件后更加關注太湖水環境”時,73.6%的被訪者認為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的宣傳報道。可見,受藍藻事件的影響,媒體和各種社會環保團體長期以來對社會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使越來越多的居民對環境問題有了更深的認知,主動關注環境的意愿不斷增強,環境意識因而得到不斷提升。
太湖藍藻事件暴發后,通過政府引導、媒體和社會團體的宣傳,無錫市城鎮居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得到提升,且城鎮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意識也受到的較大影響,該影響主要體現在生活用水循環使用意識及綠色消費意識上。
2.2.1 居民對環境問題關注程度的變化情況分析
通過實地調研和對調查問卷的信息分析(圖1)可以發現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前,超過50%的人對當地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極低,關注程度在3以下的人數比例均高于藍藻事件發生期間和目前的人數比例水平,但是這種差距隨著藍藻事件的發生慢慢地減小。在藍藻事件發生期間,當地城鎮居民關注環境問題的程度最高,強烈關注的人所占比例達到32.1%。就人們關注環境問題程度在4以上的人數比例而言,藍藻事件期間和事件后的比例均達到事件前18.1%的2倍以上,分別為55.4%和59.5%。可見,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的發生是觸動當地城鎮居民環境意識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總體上來說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較藍藻事件發生前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環境問題關注程度的提高表明城鎮居民的環境意識整體得到改善。

注:“0”表示沒有作答,“1→5”表示居民對環境關注的程度(由弱到強)。圖1 藍藻事件前后居民對環境關注的程度
2.2.2 對居民循環用水意識的影響分析
本文中城鎮居民循環用水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用水過程中,將水資源多次再利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水資源,減少廢水排放量,對水資源保護有重要意義。
受太湖藍藻事件影響,無錫市城鎮居民的循環用水意識有較明顯的改變。根據圖2調研數據顯示,在循環用水態度上,藍藻事件前大多數人在偏向于不贊同日常生活用水循環,或不會實施循環用水行為;而藍藻事件發生后,大多數人態度發生轉變,由原來的不贊同轉變至贊同,說明藍藻事件的發生確實對大多數人的用水意識產生了影響。藍藻事件使得居民認識到太湖水質惡化的原因與居民日常生活污水的排放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人們對循環用水的態度在藍藻事件前后發生了轉變,這將促使更多的人選擇節能減排的生活方式。

注:“0”表示沒有作答,“1→5”表示居民的循環用水意愿程度(由弱到強)。圖2 藍藻事件前后居民循環用水意愿
2.2.3 對居民綠色消費意識的影響分析
城鎮居民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氧,這些元素是導致水質富營養化的罪魁禍首,而城鎮居民購買的洗衣服、洗碟精等化學物品中往往是含有大量的氮磷,因此是否有意識購買綠色消費品、少含甚至不含氮磷等物質的日用品直接影響其排放的生活污水成分。居民綠色消費意愿直接引導其綠色消費行為,綠色消費的增加不僅有利于減少居民日常生活污水排放中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還有利于減少居民日常生活垃圾中非綠色產品中有害物質對環境的影響。
藍藻事件對居民綠色消費意愿的具有影響,藍藻事件期間和藍藻事件發生以后,無錫市城鎮居民對綠色產品的消費意愿得到普遍提高,居民對綠色產品的消費愿望在藍藻事件發生以后明顯高于事件之前(圖3)。

注:“0”表示沒有作答,“1→5”表示居民的綠色消費意愿程度(由弱到強)。圖3 藍藻事件前后居民綠色消費意愿
2.2.4 居民生活污水營養物質含量的變化分析
城鎮居民的生活污水導致太湖水域富營養化的主要成分除了總磷之外,主要是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這些成分導致水體內化學物質被氧化,生成的硝酸鹽類物質直接影響水域內各類水生生物并引發大規模的水質污染。而城鎮居民生活中大量被使用的清潔洗劑則直接導致廢水中COD和NH3-N的含量增加。
由表1可見,2005年,太湖流域城鎮生活污水排放中COD和NH3-N占總排放的比重分別為24.7%和19.1%。與國家平均排放比例相比,無錫市2005年到2007年的平均年COD排放量是國家平均排放量的1.03倍,NH3-N排放量是國家年平均排放量的1.12倍。可見該市城鎮居民生活污水營養物質含量超過國家平均排放水平。而2007到2011年度的平均年COD排放量是國家平均排放量相持衡,NH3-N排放量是國家年排放量1.07倍,可見該市自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之后排放的生活污水中的氮氧化物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表1 2000—2011年無錫市城鎮居民生活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
與意愿支付法相比,市場價值法的數據更客觀,能夠真實反映環境行為的價值,數據可以通過統計年鑒等渠道獲得。由于環境意識的影響是長期的,因此有必要利用收益法將各年環境意識提高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按照一定的折現率進行折現,保證數據結果的科學,防止高估環境意識提高所帶來的效益。
城鎮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意識受藍藻事件影響的貨幣化計量分析主要是結合太湖地區城鎮居民關于生活污水排放的環境意識變遷的數據分析,由于城鎮居民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主要來自于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學類生活用品,而居民對這類物品的使用情況受價格等外界影響較小,居民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排放意愿主要來自于居民自身的購買、使用、排放意愿。因此,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前后城鎮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意識變動可以通過對居民污水排放中污染物含量變動得到體現,即該事件對于生活污水排放意識的經濟損益主要是考慮2007年后居民污水排放中減少的COD和NH3-N的排放量即為藍藻事件對當地城鎮居民環境意識影響帶來的效益。
城鎮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意識影響損益可通過下述公式計算:
Vwd=Q1CcodQ2CNH3-N
(1)
式中:Vwd為居民環境意識提高所帶來的經濟效益;Q1和Q2分別為藍藻事件后居民生活污水中減少的COD和NH3-N的排放總量;CCOD和CNH3-N分別為污水處理廠每噸水中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的單位處理費用。目前無錫市生活污水中COD的排放量占全市COD排放總量的50%左右,是造成太湖水污染的重要來源。所以城鎮污水排放效益的計算主要考慮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減少帶來的經濟效益。
如前所述,2007年后居民生活污水排放中減少的COD和NH3-N的排放量可視為藍藻事件對當地城鎮居民環境意識影響帶來的其中一項環境效益。根據式(1),首先要確定各變量的取值。
3.2.1 COD和NH3-N的排放總量
由無錫市2007—2011年公布的《無錫市環境狀況公報》可得到,2006—2011年無錫市城鎮居民生活污水中COD和NH3-N排放量統計及對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2006—2011年無錫市城鎮居民COD和NH3-N排放量對比 萬t
3.2.2 單位處理費用
在農村環境意識影響的損益分析中,江蘇省環保廳公布的數據顯示,化工企業削減1 kg COD處理成本為5.8元,印染企業削減1 kg COD處理成本為2.9元,造紙企業、釀造企業和其他企業的費用分別為1元/kg、1.3元/kg和2.5元/kg。由此估算得到COD平均處理費用約2 700元/t。污水處理的費用主要受進出水濃度、設計規模、削減COD和氨氮采用的工藝等,根據訪談,無錫市污水處理廠對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主要采用生化脫氧法,削減的成本費用約為900元/t。
3.2.3 藍藻事件影響下的經濟效益
根據上述變量取值分析,將2007年后城鎮居民生活污水排放中COD和NH3-N減少的排放量以及COD和NH3-N的單位處理費用分別代入式(1)得到5年的經濟效益,如表3所示。
由此得到,藍藻事件使無錫市城鎮居民環境意識提高后減少了日常生活中COD和NH3-N的排量,就此項效益而言,已達2 628萬元。

表3 藍藻事件影響城鎮居民環境意識帶來的污水排放經濟效益
無錫市生活污水占全市COD排放總量的50%左右,是造成太湖水污染的重要因素。藍藻事件對城鎮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意識的影響分析表明,城鎮污水排放效益的計算主要考慮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減少帶來的經濟效益。2007—2009年太湖藍藻事件對無錫市城鎮居民污水排放意識影響帶來的經濟效益為126萬元,而2009—2011年帶來的經濟效益則增至2 502萬元。可見水污染事件對城鎮居民環境意識的影響具有長久性,且其影響的具體效應具有延遲性。建議相關部門在制定環境意識相關的政策時可以利用這些特點,制定出更有效地促進居民環境意識增強的政策法規。
此外,此類水污染事件導致居民日常環境意識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同時這種改變是積極的。所以,在水污染事件發生后做到積極宣傳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環境意識、引導居民的環境行為,最終為水環境保護帶來長遠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民.環境意識概念的產生和定義[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4):86-90.
[2] 張海清,劉鋼,吳劍紅,等.番禺市民環境意識調查與評價研究[J].環境技術,2001(3):38-42.
[3] 趙磊,鄧維,朱繼業,等.太湖流域農村公眾環境意識案例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14(3): 272-27406.
[4] 侯京衛,范彬,曲波,等.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研究述評[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964-967.
[5] 許振成,王俊能,彭曉春,等.城市家庭規模與結構對生活污水排放特征影響分析[J].中國環境科學,2010,30(8) 1149-1152
[6] 吳克霞.小城鎮的污水排放現狀與處理政策[J].能源環境.2012(10):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