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生國,任 宇,楊 坤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為了實現規模經濟效應,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供水企業往往實行自然壟斷。如果供水企業處于獨家壟斷地位,那么在價格上就能形成壟斷。但是由于獨家供水者的地位,企業供水成本的上升完全可以通過提高水價的辦法轉嫁給消費者,因此政府必須采取措施避免或抑制供水企業的這種行為。政府可以采取兩方面政策管制和增加競爭[1]。那么,可以根據政府對供水企業采取的不同政策將水價分為壟斷價格(政府確保其壟斷地位時)、管制價格(政府對其管制時)和競爭價格(政府增加其競爭者時),分別對應圖1上的PM、PR和PI。通過圖1對三種供水價格機制的直觀比較,供水方實行壟斷價格機制時,其具有水價最高,供水量最小,并且廠家獲得超額利潤的特點;實行競爭價格機制時,其具有價格低,產量大,MR=P=MC,效率損失最小的特點;而采用管制價格機制時,其水價和供水量介于壟斷和市場競爭之間,超額利潤變為0(因為收益與成本之差為0),但社會效益有所提高的特點。按常理說,為了實現水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其經濟價值,應該交由市場,通過市場競爭來決定其水價,但是世界各國都既不允許供水壟斷,又阻止市場競爭的進入,通常政府應對壟斷網絡實行管制特別是價格管制[2]。那么,政府這樣做的合理性是什么,同時,這種方法越來越受到詬病的原因又是什么?
1.1.1 與壟斷價格機制比較
管制價格機制是供水部門應取其全部成本(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并將這些成本攤到所銷售的水上。然后對各類消費者所消費的水,按分攤平均成本的辦法來收費,即:壟斷者被允許向消費者索取高到能彌補平均成本價格PR的價格。通過圖1發現這樣的價格機制和壟斷價格機制相比的合理之處有兩點:①減少了壟斷者的壟斷所得,消費者剩余與壟斷時直線PM、縱軸P及需求曲線D3條線相交形成的三角形相比增加了梯形PMPRRM,從而增加了社會效益;②管制價格PR與壟斷價格PM相比更接近市場競爭價格或邊際成本價格,從而使其效率更接近市場競爭時(MR=P=MC)的最佳效率。
1.1.2 與競爭價格機制比較
由于供水業屬于自然壟斷行業,如果采用市場競爭價格機制,盡管可以使其效率最大,但是由于此時水價PI如圖1所示低于平均價格PR,可能導致廠商因為長期虧損而倒閉。導致廠商虧損甚至倒閉的原因是供水業屬于自然壟斷產業,其存在著巨大的規模經濟,如果引進市場競爭價格機制,將導致其無法實現規模經濟,同時,多個廠家各自建立自己的供水系統,成本增加,資源浪費嚴重。所以,供水業作為自然壟斷行業,其采用管制價格機制與采用壟斷或競爭價格機制相比具有其合理性。接下來,就要回答現在的管制價格機制為什么受到詬病的地方。

圖1 管制水價與壟斷、市場競爭水價的比較
圖1縱軸從上往下分別為壟斷、管制和市場競爭的水價,橫軸分別是3種不同價格對應的供水量。4條直線分別為平均成本線AC、需求線DM、邊際成本線MC和邊際收益曲線MR。
1.2.1 缺乏激勵或起反激勵作用
從水資源供給角度出發的水價定價方法主要是基于水資源成本的水資源定價研究[3],如階梯式定價方法,其實質是固定成本+可變成本的成本定價法,筆者將這種管制方法稱為傳統的管制價格機制。傳統的管制價格機制將水價與成本掛鉤,價格跟著成本漲(如圖1廠商可以將PR往PM方向移動)。廠商通過提高成本來提高價格達到提高利潤的目的。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這是一個可以通過在你的辦公室鋪一張漂亮的東方地毯來增加利潤的方法[4]。現在電信、鐵路運輸、供水等自然壟斷行業其產品價格居高不下或者消費者處于被動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產品價格被動地跟著“成本”漲而最終由消費者來承擔。這樣就導致廠商缺乏采取技術革新和部門裁減等措施來降低其成本的動力,因為成本上漲由消費者買單。這與通過市場競爭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是相反的,它是通過提高成本來提高利潤,起到“反激勵”作用,最終很有可能導致水價“管制失靈”。
1.2.2 導致補貼的不經濟
按照庇古的稅收(津貼)理論,在存在正外部性的情況下,政府可以通過補貼來還原市場的激勵功能[5]。理論上,對供水企業進行補貼,可以將正外部性內部化,激勵其提供安全用水。但是在傳統的管制價格機制下,供水企業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比如蘭州自來水笨含量超標事件,由安全供水正外部性變為水污染負外部性,其原因是補貼的不經濟。第一、水污染事件最終常常由“政府買單”,造成廠商責任意識差,缺乏加強污染管理的動力;第二、政府補貼或“政府買單”的實質還是成本分攤,因為補貼來自消費者上交的稅收,無形中增加了消費者購水的價格;第三、政府補貼對象錯誤,消費者損失沒有得到補貼,反而要承擔自來水無法飲用而購買其他安全飲用水增加的成本。總之,這樣的補貼不能補貼消費者損失,也不能激勵廠家加強污染管控,反而使得消費者多負擔了因政府補貼而增加的稅收轉嫁和購買其他安全飲用水的成本,消費者實際承擔的水價高于如圖1所示的傳統管制水價PR,使得管制效果打了折扣,即這樣的補貼是不經濟的。
2002年10月1日開始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規定:“用水實行計量收費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筆者認為超定額累進加價(即階梯價)實質是“漲價抑制型”的價格機制,其目的是通過漲價“懲罰”過度用水的行為,來減少用水量達到節水的目的。但是這樣的價格機制實際效果往往與其目的相悖。為了進一步探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需要從這種價格機制對人們用水需求量的影響著手進行研究。經濟學上一般需要從短期和長期來考察產品價格因素變化對需求量的影響。同樣地,我們需要分別就“漲價抑制型”的價格機制對短期和長期的用水需求影響,考察節水效果如何。
因為水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和生產的重要要素,又缺乏有效的替代品,所以短期內水的需求量不會因為價格的上漲而減少。從圖2上可以看出水的短期需求曲線D1是垂直的,即需求彈性為0,短期用水需求不會隨著價格變動而變動。這表明盡管水價從P1漲到P2,其實際用水量仍然為Q1,“漲價抑制型”的價格機制很難在短期內影響人們用水行為,特別是考慮到收入的增加抵消了對過度用水的“抑制”效果,這種定價方式短期內無明顯效果。那么它會對長期的用水行為產生影響嗎?


圖2 漲價抑制型的水價機制對短期和長期需求的影響
簡而言之,“漲價抑制型”的價格機制不管對短期還是長期用水需求“抑制”效果不佳,缺乏激勵人們節約用水的動力,這樣的“漲價”變成了供水方增加利潤而又具有“欺騙性”的手段而已,值得做進一步研究。

通過對供水方的成本分攤的傳統價格機制和需水方的漲價抑制型的價格機制的經濟學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它們都缺乏激勵機制,前者因為價格跟成本掛鉤,導致缺乏減少成本的激勵;后者因為補貼政策、收入增長和相應社會管制的缺乏等因素,導致缺乏節水的激勵。那么,如何構建具有激勵性的價格機制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上文指出供水業作為自然壟斷產業,采取管制價格機制具有其合理性。但是通過分析會發現傳統的管制價格機制是被動的,因為此時價格隨著廠商的成本的增加,廠商掌握了很大的主動權,這就導致管制效果大打折扣。那么,管制價格機制由被動轉為主動就成為提高管制效果的關鍵。通過設計,得到一種“固定成本分攤”+“核定可變成本”的價格機制,代替傳統的管制價格機制。由于固定成本是確定的,廠商很難在固定成本上做文章,廠商只能在可變成本上做文章。在傳統的價格機制下,廠商有提高可變成本來提高整體成本的沖動,以達到提高價格的目的。而采用“核定可變成本”將可變成本的主動權由廠家向政府傾斜,政府基于績效角度,科學評估每個時期合理的可變成本,加上每個時期的固定成本分攤成為這個時期的水價。當廠商的成本高于這個價格時,就迫使企業降低成本避免虧損;當廠商的成本低于這個價格,就會獲得更多的利潤,從而激勵企業進行“低成本”運作,以保持以此而增加的利潤。
圖3 兩種不同價格機制的節水效果比較
參考文獻:
[1] 曾國安,王嵌.試論政府反壟斷政策的原則與手段[J].江漢論壇,1999(6):18-23.
[2] 汪瀛瀛.準公共產品價格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其管制政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1(24):3-4.
[3] 姜翔程,周迅,宋夏陽.我國城市水價定價方法研究進展[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5(3):51-55.
[4] 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M].蕭琛,蔣景媛,譯.18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5] 楊虎濤.論政府補貼的有效性:兼論庇古正外部性內在化的途徑和績效[J].淮南工業學院:社會科學版,2002,4(4):19-21.
[6] 孫建光,韓桂蘭.塔里木河流域未來農業水價調整的水價補償分析[J].水利經濟,2012,30(5):22-25.
[7] 邊慎,蔡志杰.期望效用理論與前景理論的一致性[J].經濟學,2005,5(1):26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