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君,陳夢揚,董維武
(1.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2.平安集團南京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3.江蘇河海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98)
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以來,我國的農業生產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流動,以家庭為經營單位的帶有小農色彩的經濟模式不斷顯現出種種弊端。而發展專業合作社便是應對措施之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合眾弱以抵寡強,是農民與市場相對壟斷主體博弈過程的自救行為,其本質是對市場無效(市場存在相對壟斷)的民主救助[1]。我國專業合作社發展勢頭迅猛,特別是在2007年開始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近年來,許多地方在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的實施中鼓勵移民發展專業合作社,形成與一般意義不同的“水庫移民合作社”,其特點是不僅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的傾斜支持,還有政府在資金、技術上的支持。從實踐來看,水庫移民發展專業合作社有力地促進了移民擺脫貧困,走上致富之路。與以往關于專業合作社研究不同,筆者從實踐社會學的角度出發,更加關注移民專業合作社運作的實踐邏輯,以實地調查為起點,以3個案例為文本試圖論述水庫移民專業合作社運作的實踐過程,梳理出溫州水庫移民專業合作社實踐運作的邏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推廣這一思路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本文資料來源于筆者與課題組在2010年7、8月對溫州地區農村水庫移民的實地調查。在當地相關部門的配合下,筆者深入水庫移民合作社進行實地訪談,獲取“口述史”的第一手資料,包括規模、經營范圍、成員名單、經營效益等。
農業規?;?、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要求政府采取適當方式把分散、孤立的農民組織起來,發展合作經濟。移民專業合作社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移民自愿組成的生產經營聯合體。這類組織以生產合作為主,較多地實行于畜禽、水產、養殖和林果栽培等多種經營領域,采用土地、資金入股的方法,兼帶勞動力的合作。勞動合作采用記工和工資分配形式,凈收益按股分配[2]。據統計,目前溫州有79家由移民建立的專業合作社或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移民企業。那么移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踐運作到底如何,筆者選取實地調查的3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分析。
平陽縣是溫州的農業大縣,在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推動下,農業生產已不再單純依靠手工勞作,而走上了機械化生產之路。2004年,該縣移民QYG(文中對人名做了技術處理)認識到發展農機設備的重要性,隨后他聯合其他9名移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首批購買了6臺拖拉機、3臺收割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在當地政府和移民部門對購買農機具加大補貼和貸款貼息的鼓勵下,其他幾家農機具合作社也發展起來。2009年3月27日,在移民QYG和其他21位移民的共同發起下,該縣騰農、利民等5家移民農機合作社兼并成立了浙南農機專業合作社,有183戶移民戶參與。該社注冊資金為320萬元,農機總量達到了218臺。
在基于主導產業的同時,該社不斷更新經營策略。2009年該社完成機耕13.5 hm2,水稻機插480 hm2、機收821 hm2,油菜機播33 hm2、機收35 hm2,服務農戶2 866戶,全社共創收746萬元,可分配盈余572萬元,社員人均純收入3.1萬元。隨著合作社的實力不斷壯大,合作社也不斷提高社員的福利,2009年合作社給每個社員都買上了保險,300多個社員實行工資制度。
2007年3月,在溫州樂清市移民WXC領導下成立了樂清市順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當時登記在冊成員7人,出資總額20萬元。2009年,該社擁有核心基地20 hm2,擁有8 m標準鋼管大棚13 hm2,社員達到140多位。合作社種植的農產品主要有西紅柿、茄子、黃瓜等經濟作物。
該合作社為移民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具體有4類:①組織采購,供應社員所需的生產資料;②組織收購、銷售社員生產的產品;③開展社員所需的運輸、儲藏包裝等服務;④引進新品種,開展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和咨詢服務。注重對移民社員的培訓也是一大亮點,該社多次聘請專家對社員進行培訓,同時提倡科學種植,引進種植新技術,推進機械耕種。比如,該社引進了2臺打孔器為社員服務,使合作社打孔地膜覆蓋20多hm2田地,從而為社員節約成本1.3萬元。此外,合作社引進坐壟機、打藥機、培土機等,為社員節約勞動成本達1 200元/hm2。
溫州泰順縣移民WYH在2006年3月動員同村3名移民一起發展生豬養殖,合資創辦泰順縣新民生豬專業合作社。當時投資50萬元,養殖場占地面積800 m2,生豬年存欄數500頭。當年該社獲益20多萬元,并且還解決了5名移民的就業,也帶動了周邊7戶移民戶發展生豬養殖,將移民就業與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隨著豬肉價格不斷上漲,市場行情大好,2007年初,該社擴大了投資和規模,注冊資金達到了100萬元,并且養殖場占地面積達1 600 m2,生豬存欄數達900頭,母豬飼養50頭,從美國引進公豬2頭,大大降低了小豬購買的數量和生產成本。
2008年,該社第二次擴大生產規模。負責人W吸納了12戶移民入股,在豬肉價格回調的情況下仍保持了生豬存欄數900頭,同時還發展黃牛養殖50頭,開辟5.3 hm2的魚塘和1 hm2的果園。該社2008年創產值340萬元,年收益60多萬元,安排移民就業15人。
該社在實踐中倡導并實行規模集約化、生態化養殖。筆者等人在實地調查中看到,該社的養殖場設有裝豬臺、場內外圍建隔離帶,生產區下區設有隔離舍、檢疫舍、尸體部檢及處理設施,生產區內設有消毒池,對進出人員車輛進行消毒,并有高壓水槍對豬舍內部進行全面沖洗消毒。同時,這些養殖場實行集約化經營,分段式飼養,穩定良種繁育體系,做到“全進全出”規?;曫B。場區內設有化糞池、果園區、魚塘區、發酵池、稻田區等。積極采用先進養豬技術,培訓高素質獸醫隊伍。對病豬、繁育母豬、公豬、健康仔豬建立相應防疫檔案、病理檔案。蓄水養殖場所在地周圍有雷竹園作肥料,實現了零排放,廢水經集水溝收集后流入豬圈邊的沼氣凈化池,再進入雷竹園內的池,用作雷竹園的肥料,從而達到良性循環利用的目的,已經初步形成立體式的生豬養殖場。
“移民逐步能致富”是移民工作的最高目標,而發展專業合作社是實現目標的路徑之一。從溫州農村水庫移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踐運作來看,移民發展專業合作社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市場的帶動、鄉村能人的引領等外部因素,也離不開合作社本身制度化規則的建構這一內部因素。從某種程度上說,移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踐也是政府、市場、移民相互博弈的過程。
一般認為,政府力量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立法規范、政策扶持和監督管理等方面[3]。但與普通的農村經濟合作社不同,移民發展專業合作社的實踐中政府力量更為重要,因為移民搬遷安置來到安置點后,原來的生產生活秩序完全被打破,恢復生產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正因如此,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2006]17號),有力地推動對移民的扶持。
2.1.1 出臺優惠政策并積極落實
溫州各級政府和移民部門對移民發展專業合作社提供了許多稅收、信貸、科技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比如縣級政府每年都會安排一定財政預算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用于表彰和補助移民創業致富帶頭人、種養殖大戶、年繳稅費超過20萬元的移民企業和接納移民就業人數20名(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費)以上的企業[4]。在與順民蔬菜專業合作社WXC談及政府的幫助時,他說:“像今年連月的陰雨天氣,對我們樂清蔬菜種植業造成一定的影響,樂清市移民辦、農業局等單位的領導相當關心,不僅多次前來視察,還協調農業站到田間幫助處理陰雨天氣對我們造成的損害,并及時組織有關專家對陰雨天氣造成損害的植物進行藥物防治,把損失降低到最低”。
2.1.2 形式多樣的扶持方式
政策扶持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運作中的重要一環,然而在移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還有其他形式的扶持。在本文關注的溫州當地,許多縣市區的政府和移民主管部門對合作社在技術培訓、市場信息、資金支持等方面提供支持。一是為合作社提供技術培訓,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班,或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合作社進行指導;二是為合作社在項目選擇、購置設備、租用土地、市場信息等方面提供幫助;三是為移民提供資金支持[5]。平陽匯合園藝專業合作社JYH說道,花卉基地和合作社發展得這么快這么順利,跟政府的扶持有很大關系。政府經常請專家來對我們的種植技術進行輔導,還在移民貸款貼息解決了資金上的后顧之憂,每年各級政府還有一系列獎勵政策。
隨著移民后期扶持開展的深入,特別是移民逐漸融入安置地的生活,恢復與發展生產成為移民的第一要務。其中,市場力量在移民謀求發展的道路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移民發展專業合作社所需要的場地、資金、勞動力、銷售渠道、產品價格等無不是市場的影子,可以說市場的力量一直嵌入在移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踐運作中。
2.2.1 借助市場力量的融資
資金一直是困擾移民發展生產項目的難題,畢竟依靠安置補償費用并不足以承擔起其他的生產項目。市場化的貸款便是一個簡便易行的手段,在本文研究的當地,政府部門與信用社合作推行了移民戶小額信貸項目。這種信貸模式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突出信用社在移民貸款中的主體作用。具體而言,主要做法是:一是根據與縣(市、區)信用聯社簽訂的《協議書》,信用社在移民創業貸款發放、貸款監督管理、貸款回收和風險責任方面發揮主要作用和承當主要責任,確保移民創業貸款的市場化運行和效益。二是5萬元以上的由縣(市、區)移民辦推薦。每年修訂一次由縣移民辦和縣信用聯社根據移民戶信用與經營項目效益確定的大戶貸款人員名單,當種植等大戶需要貸款時,由縣移民辦推薦,再由信用社按貸款辦理規定程序,通過對貸款移民戶的調查了解,決定是否予以發放。
2.2.2 與市場接軌的經營模式
面對日益競爭的市場經濟,許多傳統的經營方式,如手工作坊等并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不斷變革經營模式,與市場接軌是必然要求。筆者走訪的移民專業合作社基本上已經放棄了傳統的經營方式,轉而采用順應市場需求的經營方式,歸納起來,主要有:“專業合作社+移民戶”、“專業合作社+基地+移民戶”、“專業市場+專業合作社+移民戶”、“專業合作社+移民戶+市場”、“中介組織+專業合作社”、“訂單農業”等,形成以市場牽龍頭、合作社帶基地、基地連移民戶。例如溫州瑞安市民興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與溫州菜籃子集團簽訂購銷協議,成為溫州市菜籃子生豬養殖基地,年供應生豬1 500頭,飼養的生豬供不應求。
另外,發展規模經濟也是移民專業合作社的一個特點。國內外的成功經驗表明,規模經濟的發展可以大幅度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規?;洜I的溫州移民專業合作社,在實踐運作的不同階段都帶給移民社員完善的服務。在生產開始前,合作社可以提供專業化的設備、生產資料,大大降低購買環節的成本;在生產開展的過程中,合作社提供的標準化、規范化等生產程序,提高了生產的效率;而生產出來的產品的銷售又由合作社來負責,移民能夠獲取相應的收入。例如,溫州樂清的順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規模經營是該社在實踐運行中總結出的特色做法,該社發展出“市場+專業合作社+移民戶”的運行模式,開展規?;I化、標準化生產,比如在生產中,合作社實行五統一,即購種、病蟲防治、生產管理、銷售、統一結算。
專業合作社的內生制度化規則指的是在合作者主體意愿的基礎上,建構一套合作社運行的章程,保證合作社規范化、民主化的運作與管理。這種規則對化解合作中一般矛盾、維持簡單的合作秩序,以及保證合作者基本權益都具有實際意義[6]。
前文提到的3家專業合作社都建立了自己的《章程》,也建立了諸如理事會、社員大會、監事會等制度。比如浙南農機具專業合作社的《章程》共有11章,章程規定了合作社的業務經營范圍,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農機服務,比如提供機械耕整、機械播種、機械插秧、機械收割、機械烘干、機械排灌、機械植保、農田治理、農機維修等。由于成員入社是以貨幣和非貨幣兩種形式參與,因此,章程明確規定成員的出資額、出資方式及其對應的權利。同時,為了便于管理,章程還規定了成員資格、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組織機構及其產生辦法、財務管理和盈余分配等細節。順民蔬菜專業合作社每年召開社員大會3次,每月發起人開討論會2次。在決定合作社經營發展重大事項時,實行一人一票制原則,堅持民主化的運作方式。
高建中等[1]認為建立健全以理事會、社員大會、監事會為主的現代治理結構,可以從形式上建立規范的合作關系,可以有效降低組織內部的交易成本,促使組織內部資源的更合理運用。
梳理溫州移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踐運作,基本上都離不開某一個核心人物的牽頭與引領。他們是市場經濟中脫穎而出的經濟能人,因為個人的奮斗和經濟上的成功,在當地社會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號召力[7]。
這些專業合作社的發起人往往是“鄉村精英”,他們在某些方面擁有比一般成員更多的優勢資源,并利用這些資源取得了成功,為社區做出了貢獻,從而使他們具有了某種權威,能夠對其他成員乃至社區結構產生影響[8]。因此,“鄉村精英”之于專業合作社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鄉村精英”可以將自己的資源和資本投入到合作社的發展中,另一方面,“鄉村精英”的經濟上的成功經驗是合作社發展的重要財富[9]。
從實踐來看,溫州移民專業合作社幫助移民構建起合理的移民經濟產業,不僅有效提高了移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切實為移民找到了一條脫貧奔小康的道路,是對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具體實踐形式的有益探索。
a.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規模經濟效益彰顯。溫州移民專業合作社合理有效地使用荒置土地,逐步開始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流轉機制,實現了承包權和使用權分離,有力地促進了土地相對集中、適度規模經營。
b.更新觀念,融入市場競爭。面向市場的運作模式有利于移民市場意識、市場適應能力的增強和市場開拓能力的提高[10]。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社,移民將生產和市場緊密地結合起來,而又規避了移民直接面對市場所承擔的一些風險,可以做到有進有退,生產自如。
c.移民脫貧致富的助推器。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溫州移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移民脫貧致富的助推器。一方面,移民可以通過政府和移民部門提供的政策支持和貸款優惠加入到合作社,以資金或其他方式投入到合作社的生產中,降低了生產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專業合作社的成功經營又反饋于移民,幫助移民提高收入,也提高了移民發展經濟的市場競爭力。
當然,移民專業合作社在實踐中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今后如何加強移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怎樣把移民后期扶持中的項目扶持與發展移民專業合作社完美地結合起來還需進一步的探討。歸結起來,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注意事項。
a.因地制宜,選擇發展合適的項目。專業合作社的專業性比較強,諸如種植業、養殖業等,這要求在開展專業合作社的項目扶持時必須因地制宜,結合安置點的資源條件、區位差異、市場等因素,同時,扶持專業合作社走規?;?、品牌化經營之路。
b.政策的配套與跟進。在扶持移民發展專業合作社時,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應主要側重于為移民提供資金、技術、科技等方面。比如,對移民開展實用的技能培訓,既可幫助移民提高生產技能,也有助于提升合作社的生產效率。
c.扶持專業合作社的自身建設。目前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治理機制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有些合作社的章程和制度形同虛設,在實際運作中并未加以執行,這就要求合作社不斷完善內部治理機制[11]。因此,在移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踐運作中,相關部門應引導合作社完善自身建設,充分發揮合作社幫助移民脫貧致富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高建中,孟全省.從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五個內在矛盾看合作社發展的趨勢與方向[J].農村經濟,2009(12):21-25.
[2] 許佳君.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路徑及其政策支持系統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8:119.
[3] 應瑞瑤.合作社的異化與異化的合作社:兼論中國農業合作社的定位[J].江海學刊,2002(6):21-26.
[4] 王沛沛,許佳君.水庫移民創業的困境與對策[J].水利發展研究,2013(1):51-55.
[5] 王沛沛.富裕之路:水庫移民創業支持及其行動[D].南京:河海大學,2013:42-43.
[6] 吳業苗.農民經濟合作組織與制度化規則的建構[J].閱江學刊,2010(2):67-71.
[7] 賀雪峰.村莊精英與社區記憶:理解村莊性質的二維框架[J].社會科學輯刊,2000(4):34-40.
[8] 項輝,周俊麟.鄉村精英格局的歷史演變及現狀:“土地制度—國家控制力”因素之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1(5):90-94.
[9] 王沛沛,許佳君.生計資本對水庫移民創業的影響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1):150-156.
[10] 許佳君.公司制農場:我國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路徑選擇[J].經濟縱橫,2006(6):5-6.
[11] 王勇.產業擴張、組織創新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成長:基于山東省 5 個典型個案的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10(2):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