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灌區末級渠系工程不僅可以改變灌區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狀況,而且還能使灌區更好地發揮自身效益。針對牧馬河灌區末級渠系建設管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索,同時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牧馬河灌區;末級渠系;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S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2-0084-03
1 灌區的基本情況
牧馬河灌區興建于1950年,橫跨忻府區和定襄兩縣(區)。全灌區共有耕地約20 733 hm2,灌溉面積10 200 hm2,其中,忻府區境內9 767 hm2,定襄縣境內433 hm2。灌區南毗陽曲,西鄰靜樂,東接定襄,北與忻府區云中河灌區接壤,途經忻府區和定襄縣的13個鄉鎮74個自然村,總人口21.06萬人,勞力有8.2萬人。農作物以玉米、高梁為主,交通便利,運輸業發達,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較為優越。灌區共有紅旗、五一、國慶、聯合、團結五大輸水干渠,五大輸水干渠及其以下渠道均為大斷面清洪兩用梯形土渠,均未進行過任何防滲處理。末級渠道總長817.92 km,共有渠系配套建筑物4 000余件。
2 灌區末級渠系工程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灌區渠道工程的管理模式是:干渠由灌區管理處和下設各管理站直接負責管理;支渠及其以下末級渠系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分別由受益鄉村管理。但由于末級渠系量大面廣,深入到田間末梢,與農業耕種田塊緊密相連,所以未納入灌區統一管理。20 世紀80 年代,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度的實行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土地分產到戶經營,以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
2.1 管理主體缺位,建設資金短缺
末級渠系工程屬于鄉村建管,這就使得管理主體缺位,管護責任不明,建管脫節,原來由村集體管理的公益性末級渠系在管理上出現“無人問津”的現象,有的村莊甚至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其帶來的后果就是出現了渠道老化失修、破損嚴重、渠系滲漏、調控能力差、排水系統不健全、水土資源未得到充分發揮、畝用水定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灌區的健康發展,使其自身效益不能充分發揮。
2.2 工程施工不規范且老化失修
工程修建初期,渠道走向、斷面尺寸等大多沒有經過論證,工程就開工建設了,施工人員主觀意志濃厚。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而且質量監督體系和保障措施也很不完善,致使工程質量得不到保證。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很多渠段的運行效率越來越低,且存在安全隱患。
2.3 建后管理不健全
在已峻工的末級渠系工程項目中,人為損壞和自然毀損現象比較普遍,且無人管護和維修,這嚴重影響了工程設施的正常使用。盡管各鄉鎮對項目都制訂了管護措施,但落實情況很差。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群眾管護意識差,只顧用不愿管;②沒有管護資金;③農村義務工和積累工取消后,難以組織力量進行維修和管護。
2.4 沒有建設占地補償和管護費
在末級渠系工程建設中,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少數農戶的承包田地,毀損其附著物,這都事關農民的切身利益。但是,項目建設經費中又未將補償和毀損附著物的資金列入預算,這就給項目實施帶來很大的阻礙。當事農民阻撓施工的現象經常發生,這成為項目實施的難點問題。竣工后,渠系工程都移交給村鎮管護,但村鎮沒有經濟來源,無力承擔工程的管護費用,導致工程無人管護,毀損嚴重,沒有很好地發揮工程建設的效益。
3 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加強末級渠系工程建設,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牧馬河灌區末級渠系工程建設之所以會出現一些問題,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投入資金有限
按照分級管理原則,牧馬河灌區支渠及以下一級的末級渠系工程建設管理應由鄉村政府負責,其建設投入也應由其承擔。但說到投入資金,無論是鄉鎮還是村莊,都是入不敷出,末級渠系工程改造所需的改造資金相對缺乏,致使灌區末級渠系灌溉工程呈現出“有人用、沒人管”的局面。這完全不能適應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影響了農業結構調整和優質高效農業推廣的順利進行。
3.2 對原建工程保護不力
在計劃經濟時代修建的末級渠系工程大都存在不科學性和不合理性,受利益驅使,人們對那些不能發揮水利功能的設施實行了最為直接的經濟轉換。例如,將啟閉設施拆賣,將水閘門拆除,損毀渠堤搞種植,更有甚者則把渠系配套建筑物上的石塊拆除挪作他用。
3.3 部分水利設施功能喪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明文禁止向水渠內排放任何污染水質的物質,同時也規定了渠系的保護和管理范圍。但在許多過村渠道,當地農民對生產后的農作物垃圾、生活垃圾、畜養物排放物、死尸等不作搬運處理,而是直接將其扔進鄰近的渠道內,這不僅堵塞了渠道,也污染了灌溉水質,留下后患。再有,在渠道保護和管理范圍內隨意種植、開墾、修筑建筑物等,破壞了渠道的運行安全,增加了水土流失,加劇了渠道淤積。洪水期,因渠系不暢通,排洪不及時,還會造成水毀。
3.4 管理制度落后
種田對農民來說已不再是增收手段,而只是作為其養家糊口的一種生活模式。各自為營的用水方式使水利設施疏于管理和維護,利用自然降雨和其他輔助設備來解決農田灌溉成為農民的普遍做法。如此一來,用水成本的增加,導致用水戶對輸水設施的管理更為松懈,最終的結果就是水利設施無人用,也無人管。投入后不能產生效益的現狀,會限制各方對水利設施的投入,用水、管水、建設過程中矛盾重重,造成惡性循環。
4 針對問題所采取的改進措施
灌區末級渠系工程建設和運行的好壞,不僅影響著受益區的農業生產水平,同時也影響著農民生活水平和生產條件。所以,在進行末級渠系建設的過程中,各有關單位的領導組織一定要強化觀念,千方百計地加大投資力度,要科學地引領農民群眾,讓他們明白興建末級渠系的目的和意義所在。同時,各有關單位也要精心分析現階段農村進行末級渠系工程建設存在的新問題,及時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建立新的末級渠系工程建設機制。
4.1 悉心引領,靈活組織
“在總的方針和政策確定之后,工作搞得好不好主要看領導”,灌區末級渠系工程的建設也不例外。灌區作為最基層的水利服務單位,直接面對的就是用水的人民群眾和輸水渠道。相關單位的領導對轄區的農業發展狀況相當了解,所以要根據每年農村末級渠系工程情況及時、主動地向上級水利主管部門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同時,還要抓住有利時機,組織、發動受益區農民群眾積極投身到建設末級渠系工程中。在工程建設中,一切要以發展農業和提高農民收入為根本,各有關單位要及時地同農民群眾進行溝通,不能強制農民群眾出工出錢,要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和宣傳力度,讓農民群眾自覺自愿地投入到末級渠系工程建設上來,使灌區末級渠系工程得以順利實施。
4.2 積極籌資,加大投入
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和部門的工程建設資金,如國家小型水利重點項目建設資金、國家農田灌溉渠系建設資金、省級水利項目財政專項資金和市、區有關配套資金;積極鼓勵有條件的農民、組織、團體、協會等出資興建灌區末級渠系工程;制訂投資扶持政策和激勵機制,力爭增加工程建設資金。
抓住農民群眾嘗到興建末級渠系工程帶來好處的有利時機,灌區各有關管理站和有關鄉鎮水管站應組織專門人員深入農戶,推心置腹地給農民朋友講清楚建設末級渠系的最終目的,科學引領,并發動群眾積極地投資投勞,讓他們明白:只有末級渠系工程建設好了,才能保障灌區農業的增產增收;只有農業增產增收了,農民群眾的收入才會增加。各級部門的投資畢竟有限,農民群眾才是末級渠系建設和使用的主體,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地投入到末級渠系的建設中。只有農民群眾自覺自愿地投入到末級渠系工程建設中,灌區末級渠系工程的建設才能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有條件的受益鄉村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和發展村級水利民營組織,鼓勵其對灌區末級渠道工程建設投資投勞。根據“工程不變,用途照舊,多投多得,不投不得”的原則,盡量使用好資金。
4.3 明確權責,革新機制
下大力氣從根源上徹底解決灌區末級渠系工程一直以來存在的權利和責任不明晰、管理權利和義務不規范、資金入不敷出、建設管理滯后等頑疾——屬于鄉鎮管理的所有權歸鄉鎮,屬于村莊管理的所有權歸村莊,同時還要建立健全灌區末級渠系工程建設的機制:水利條件相對較好、人員素質相對較高的村和鎮,組織成立若干農民用水戶協會,讓農民自己協商解決投勞、投資和收取水費等問題。
4.4 合理設計,精心施工
4.4.1 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勘測規劃
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同當地農民群眾一起進行科學的勘測和規劃。遇到問題應及時協商解決,不能只重視表面工作而致使效益降低,也不能貪多求快致使工程質量下降。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分清主次,反復推敲論證,確定灌區末級渠系工程建設的任務。
4.4.2 尊重工程建設的自身規律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要尊重工程建設自身的規律,不能頭腦發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不考慮工程建設的長遠和總體規劃,不能不顧水資源的承受能力,不能不顧當地農田灌溉的實際需求。應持之以恒地堅持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分組分批次地深入實地進行反復考察、論證,實現灌區末級渠系工程建設的利益最大化。
4.4.3 成立工程項目部
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工程,需成立由各有關單位組成的工程項目部,負責整個項目的建設管理,包括工程施工技術、質量監查、財務活動等各個方面。各職能部門既要分工明確,又要互相配合,在技術管理工作中,實行總工程師負責制。要嚴格控制原材料的質檢工作,并實行工程驗收制度,實行工前訂措施、工后驗收制,不讓任何隱患或問題影響到下一階段的工作質量和進度。在工程施工中,要不定期地組織工前檢查、中間監督和后期驗收工作;要定期地組織有關總結會議,總結前期的經驗,指出前期的不足,嚴格質量監察制度,嚴格安全制度,使得工程在安全、穩妥的過程中如期完成,力爭做成精品工程。
4.4.4 做好技術服務指導和培訓
灌區每年要有計劃地通過發放資料和實地輔導,幫助各受益鄉鎮搞好末級渠系工程建設的有關技術工作,包括理論知識和實際施工技術。灌區還可以利用農閑時節舉辦一些水利技術培訓班,條件好的村莊可以培養幾名農村水利專業技術人員,從而更好地建設末級渠道工程。
5 建議
為了適應農村稅費改革后的新形勢,借鑒學習其他縣市末級渠系工程建設經驗,切實推進牧馬河灌區末級渠系工程建設深入發展,筆者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5.1 加強調查研究,及早提出應對措施
末級渠系工程建設是提高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保障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實際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牧馬河灌區是忻府區的產糧基地,加強末級渠系工程建設是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重要基礎,對于保持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借鑒學習兄弟縣市末級渠系工程建設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灌區要派出調研小組分赴各鄉鎮、村莊進行調查研究,要與鄉、村黨政領導干部、水利技術人員、農民群眾開展座談活動,了解基層干部和群眾對農田灌溉工作的想法,進一步統一思想,理清農建工作思路,提出切合實際的工作方案。
5.2 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農建投入
要進一步完善已有的末級渠系工程建設投入政策和獎勵政策,并鼓勵單位和個人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興辦末級渠系工程。要認真總結、借鑒和推廣近幾年末級渠系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好方法和好經驗,為末級渠系工程建設增添新的活力。
5.3 深化機制改革,建立農民用水協會
灌區要以建立農民用水戶協會的方式,讓農民直接參與用水管理和工程的維修養護及更新改造,促進灌區的良性運行。對效益明顯、受益范圍明確的工程,要積極支持和鼓勵個體、聯戶、法人單位去投資興建,真正實現自辦自有、自建自管自受益,真正達到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和永續利用水資源的目的。
6 結束語
末級渠系工程建設和運行的情況關系著灌區受益區的經濟發展,所以,積極制訂并實施末級渠系建管政策是很有必要的。它不僅可以使灌區水資源利用趨于科學化、合理化,而且節約的水資源還可以改變下游區域的生態環境,使灌區和受益區的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
————————
作者簡介:崔世霞(1974—),女,助理工程師,2011年7月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
Mumahe River Irrigation District Management Statu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Cui Shixia
Abstract: Irrigation District Irrigation project can not only change the abnormal, the situation, but also to make a better play to their 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Mumahe River Irrigation Distri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re explored,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s.
Key words: Mumahe River irrigation district; end canal; management;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