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09金融海嘯全面爆發并迅速席卷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很快影響到實體經濟,世界經濟迎來了二戰后最冷的冬天。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提出了從“雙防”到“一防一保”,再到“保增長”和“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的一系列組合拳,綜合運用“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保障經濟平穩過冬,實現中國經濟宏觀調控的目標。
關鍵詞:中國經濟運行;貨幣政策;存款準備金;流動性
中圖分類號:F8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2-0108-02
1 央行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背景
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內外環境十分復雜,經濟增速放緩、總需求疲軟、通脹壓力增大,各種矛盾集中出現,這些矛盾和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1 經濟內生動力不強
傳統的“政府主導、投資拉動”的增長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過快的經濟增長背后隱藏著巨大的經濟泡沫和通貨膨脹的風險;經濟結構不合理,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國內需求受限于通貨膨脹的環境,居民消費能力縮水并持續疲軟,經濟內生動力不強。
1.2 國內消費市場不成熟
外部環境依然動蕩,尚未全面復蘇。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從2008—2009年底出現明顯衰退,2008-11—2009-02出口增速同比、環比雙雙下降,最高時接近30%.此時,在國內消費市場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投資拉動成為唯一的選擇。
一邊面對國內通貨膨脹的風險,要求收緊銀根;另一邊出口下降,急需投資拉動來補缺,穩物價、調結構與保增長的矛盾變得十分突出。
2 央行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情況
存款準備金是央行調整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具有規模可測、資金可控的特點,通過科學、合理、靈活的操作,既可以調控過熱,又能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存款準備金政策要求商業銀行把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拿出來作為準備金,放在中央銀行或以現金形式庫存,這樣做不僅有效控制了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而且還借此間接調控市場流動性。
針對這一時期經濟運行的復雜情況,央行大膽突破,采取了更為靈活的貨幣政策。通過系統使用工具,綜合考慮經濟發展下行和滯漲的雙重風險,針對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先配合4萬億計劃放松銀根,增加市場的流動性,隨后在確保穩增長的同時,及時調整信貸規模,防止通貨膨脹。
2.1 2007—2008-06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時期
2007-01-05,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本輪上調宣告開始。截至2008-06-07,金融機構累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8.5個百分點,達到了17.5%.
表1 2007-01—2008-06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情況
公布時間 生效日期 全部金融機構
調整前 調整后 調整幅度
2008-06-07 2008-06-25 16.50% 17.50% 1.00%
…… …… …… …… ……
2007-01-05 2007-01-15 9.00% 9.50% 0.50%
查看這一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采購經理指數(PMI)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等數據可以發現,2007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11.4%,CPI也從2006年的1.5%猛增到2007年的4.8%,再到2008年的5.9%,經濟增速明顯偏快,經濟增長轉向過熱。
在這樣的背景下,央行采取連續11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旨在預防通貨膨脹、穩定物價,同時適當調整經濟增速,防止泡沫出現,為經濟轉型發展創造條件。
此輪調控后,GDP增速逐步放緩,由2007年2季度的14.5%下降到2008年2季度的11%;PMI指數向50點移動,調控的主要目標初步實現,經濟增長回到合理區間。但CPI的調控并不理想,由2007年年初的2%飆升至2008-06的7.1%,物價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通貨膨脹,經濟壓力持續增大。
2.2 2008-09—2008-12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時期
2008-09-15,央行首先下調了小型金融機構1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金融危機以來第一次降準由此開始。這次降準歷時3個月,大型機構累計下調2個百分點至15.5%,小型存款機構累計下調4個百分點至13.5%.
表2 2008-09—2008-12存款準備金率下調情況
公布時間 生效日期 大型金融機構 小型金融機構
調整前 調整后 調整幅度 調整前 調整后 調整幅度
2008-12-22 2008-12-25 16.00% 15.50% -0.50% 14.00% 13.50% 0.50%
2008-11-26 2008-12-05 17.00% 16.00% -1.00% 16.00% 14.00% 2.00%
2008-10-08 2008-10-15 17.50% 17.00% -0.50% 16.50% 16.00% 0.50%
2008-09-15 2008-09-25 17.50% 17.50% 0.00% 17.50%. 16.50% 1.00%
本輪降準期間,我國各項經濟指標嚴重下滑。到2008-11,PMI指數已經跌至谷底(38.8%),制造業衰退風險增大。GDP增幅也由當年1季度的11.3%跌至4季度的9.6%,CPI指數在經歷2008上半年的快速上升后一路下瀉到2008-12的101.2,同比增幅由最高時的8.7%降至1.2%.
這一時期的經濟下行反映了在適度抑制投資拉動、排除泡沫干擾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真正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為配合4萬億計劃出臺,央行采取了靈活、寬松的貨幣政策,針對不同市場主體的需求,分批次、不同程度地釋放了流動性。endprint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有兩個特點:①比起上一輪連續15次的調整,此次調整歷時較短、總體規模不大,但單次下調力度較強,這充分顯示出局勢的嚴峻和政策的果斷、堅決。此外,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主要是通過政府對交通、基建、民生、生態和創新發展等領域投資、購買服務和轉移支付實現的。這表明,本輪宏觀調控實際上是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起配套作用。因此,在當時市場上流動性較為充足(2007—2008年M2同比增長都保持在15%以上,2008年M2/GDP為1.51%)的情況下,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意義大于實際作用。②這一輪調整更加靈活,貨幣政策重點是鼓勵向小微企業釋放流動性。事實上,小微企業特別是沿海地區中小型加工企業受危機沖擊最早、受困時間最長,抗風險能力也最弱。此外,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4萬億投資計劃難以惠及。
此輪連續較大幅度下調小型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極大地提高了小微企業過冬的信心。
2.3 2010-01—2011-06二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時期
存款準備金率經過歷時18個月的13次上調,中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達到了歷史的頂點,大型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為21.5%,小型機構為18%.
表3 2010-01—2011-06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情況
公布時間 生效日期 大型金融機構 中小金融機構
調整前 調整后 調整幅度 調整前 調整后 調整幅度
2011-06-14 2011-06-20 21.00% 21.50% 0.50% 17.50% 18.00% 0.50%
…… …… …… …… …… …… …… ……
2010-05-02 2010-05-10 16.50% 17.00% 0.50% 13.50% 13.50% 0.00%
2010-02-12 2010-02-25 16.00% 16.50% 0.50% 13.50% 13.50% 0.00%
2010-01-12 2010-01-18 15.50% 16.00% 0.50% 13.50% 13.50% 0.00%
2009—2010年經濟的快速恢復也帶來了以下問題:①國際資本來華避險,導致外匯占款快速增長,引發流動性過剩。②信貸投放增長過快,固定資產投資過熱情況重現,實體經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狀況。③流動性從制造、生態環保、高科技產業流入地產開發,推高了房價、物價,偏離了政府調控目標。
為了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利用危機倒逼結構轉型,緩解投資沖動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央行二次出手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此次上調的特點是:①繼續遵循“有保有壓、有扶有控”的原則,采取大、小型機構區別對待、分別調整的方法,小型機構首次上調直到2010年底才啟動。這一原則兼顧了資本密集型行業、大企業流動資金過剩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小型企業流動性不足的特殊情況,增強了資金支持的有效性和針對性。②“財政積極,貨幣從緊”是這一階段的另一個典型特征。這一反向操作實現了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豐富了貨幣政策的運用,對財政政策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此輪存款準備金率的提升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一時期的GDP增速放緩趨穩,從2010年2季度開始,GDP增速被控制在10%左右,制造業指數經過小幅波動也平穩下降,有效避免了經濟過熱的現象。但與第一次升準一樣,CPI調控并不理想,2010年CPI一路猛沖5.1%,到2011年初增長勢頭才趨于平穩。這主要是因為同期市場流動性過剩,未得到根本遏制。
2.4 2011-11—2012-05二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時期
2011-11-30第二輪降準政策開始,大型機構連續三個月累計降準1.5個百分點至20%,小型機構降至16.5%.
進入2011年,投資拉動的邊際效應明顯減弱。同年底,投資基本被市場消化,經濟增速明顯下降,9%,8%的警戒線不斷失守。
表4 2011-06—2012-05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情況
公布時間 生效日期 大型金融機構 中小金融機構
調整前 調整后 調整幅度 調整前 調整后 調整幅度
2012-05-12 2012-05-18 20.50% 20.00% -0.50% 17.00% 16.50% -0.50%
2012-02-18 2012-02-24 21.00% 20.50% -0.50% 17.50% 17.00% -0.50%
2011-11-30 2012-12-05 21.50% 21.00% -0.50% 18.00% 17.5% -0.50%
與上輪為財政政策降溫的調整相反,此輪降準恰恰是對政府投資淡出后的補缺,通過增加流動性來改善企業融資環境,降低融資成本,促進企業自主研發,擴大投資。
此次降準后,盡管GDP下降到8%左右,但制造業基本保持在榮枯線(50%)以上,在經濟運行中緩中求穩,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為后續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贏得了信心和時間。
3 結束語
與西方不同,存款準備金是我國央行貨幣政策的常用工具之一,它對保障國民經濟科學、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中的運用。
利用存款準備金率調節信貸規模和市場流動性,對抑制經濟偏快、偏熱有較好的效果。在投資需求疲軟、經濟低迷時期,使用降準來刺激市場,需要經過較長的傳導環節。此外,降準這一手段相對溫和,短期內效果并不明顯。但長期來看,有利于建立理性的市場環境和經濟秩序,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此次危機中兩輪降準的使用,在穩定市場、增強投資者信心、解決企業融資困難、保護和培育重點產業和特殊行業、保障經濟軟著陸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endprint
存款準備金率調控可以很好地配合財政政策發揮效用。財政政策對推進經濟發展作用直接、效果明顯,但財政政策(特別是政府直接支出)往往會帶來經濟發展偏快、經濟過熱的問題。利用存款準備金率來反向調節,可以有效遏制通貨膨脹壓力和投機行為,穩定物價,促進經濟良性循環。此外,隨著財政投資邊際效應的遞減,升準可以有效拉動政府投資淡出后的市場需求,推動企業研發,擴大民間投資,保障經濟的穩定發展。
使用存款準備金率成功調控經濟,堅定了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決心和信心,為逐步探索和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金融管理的經驗和辦法提供了經驗和參考。
參考文獻
[1]谷秀娟,張自廣.流動性過剩背景下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分析[J].理論探索,2008(1):82-84.
[2]楊琳.我國頻繁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原因及其效應[J].新金融,2010(07).
————————
作者簡介:張超(1988—),男,山西太原人,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本科)。
〔編輯:白潔〕
Application of the Central Banks Monetary Policy Tools“reserve”
Zhang Chao
Abstract: The 2008-09 financial crisis broke out and quickly swept the world, shock to the financial market will soon affect the real economy, the world economy has ushered i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coldest winter.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Chines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from“double protection”to“one against one guarantees”, then to“capital growth”and“steady growth,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to a series of”combination of boxing, the integrated use of“deposit reserve rate”and other monetary policy tools, ensuring steady economic winter, realize China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goal.
Key words: China economy; monetary policy; required reserves; liquidityendprint
存款準備金率調控可以很好地配合財政政策發揮效用。財政政策對推進經濟發展作用直接、效果明顯,但財政政策(特別是政府直接支出)往往會帶來經濟發展偏快、經濟過熱的問題。利用存款準備金率來反向調節,可以有效遏制通貨膨脹壓力和投機行為,穩定物價,促進經濟良性循環。此外,隨著財政投資邊際效應的遞減,升準可以有效拉動政府投資淡出后的市場需求,推動企業研發,擴大民間投資,保障經濟的穩定發展。
使用存款準備金率成功調控經濟,堅定了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決心和信心,為逐步探索和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金融管理的經驗和辦法提供了經驗和參考。
參考文獻
[1]谷秀娟,張自廣.流動性過剩背景下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分析[J].理論探索,2008(1):82-84.
[2]楊琳.我國頻繁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原因及其效應[J].新金融,2010(07).
————————
作者簡介:張超(1988—),男,山西太原人,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本科)。
〔編輯:白潔〕
Application of the Central Banks Monetary Policy Tools“reserve”
Zhang Chao
Abstract: The 2008-09 financial crisis broke out and quickly swept the world, shock to the financial market will soon affect the real economy, the world economy has ushered i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coldest winter.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Chines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from“double protection”to“one against one guarantees”, then to“capital growth”and“steady growth,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to a series of”combination of boxing, the integrated use of“deposit reserve rate”and other monetary policy tools, ensuring steady economic winter, realize China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goal.
Key words: China economy; monetary policy; required reserves; liquidityendprint
存款準備金率調控可以很好地配合財政政策發揮效用。財政政策對推進經濟發展作用直接、效果明顯,但財政政策(特別是政府直接支出)往往會帶來經濟發展偏快、經濟過熱的問題。利用存款準備金率來反向調節,可以有效遏制通貨膨脹壓力和投機行為,穩定物價,促進經濟良性循環。此外,隨著財政投資邊際效應的遞減,升準可以有效拉動政府投資淡出后的市場需求,推動企業研發,擴大民間投資,保障經濟的穩定發展。
使用存款準備金率成功調控經濟,堅定了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決心和信心,為逐步探索和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金融管理的經驗和辦法提供了經驗和參考。
參考文獻
[1]谷秀娟,張自廣.流動性過剩背景下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分析[J].理論探索,2008(1):82-84.
[2]楊琳.我國頻繁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原因及其效應[J].新金融,2010(07).
————————
作者簡介:張超(1988—),男,山西太原人,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本科)。
〔編輯:白潔〕
Application of the Central Banks Monetary Policy Tools“reserve”
Zhang Chao
Abstract: The 2008-09 financial crisis broke out and quickly swept the world, shock to the financial market will soon affect the real economy, the world economy has ushered i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coldest winter.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Chines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from“double protection”to“one against one guarantees”, then to“capital growth”and“steady growth,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to a series of”combination of boxing, the integrated use of“deposit reserve rate”and other monetary policy tools, ensuring steady economic winter, realize China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goal.
Key words: China economy; monetary policy; required reserves; liquidity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