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子然

云紋銅禁通高28.8厘米,長103厘米,寬46厘米,因四周透雕的多層云紋做裝飾,似天空飄浮的朵朵白云而得名。為了彰顯尊貴,銅禁上部攀附著12條龍形異獸,它們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銅禁的中心,從而形成群龍拱衛的壯觀場面。
在中國文化里,喝酒是一件再常見不過的事,不少文人雅士、王公貴族都喜好喝酒,但喝酒也常常誤事,所以為了警醒世人,歷朝歷代都頒布過禁酒令。在河南博物院,就珍藏著這樣一件和禁酒令有關的銅器——云紋銅禁。
上世紀70年代,河南淅川縣的一位村民路過丹江邊的龍山,發現退潮后的江岸邊,有一坨奇怪的東西從泥土中冒了出來,他上去扒開一看,發現竟然是青銅器。而淅川縣文管會的工作人員在得到消息后,組織了考古隊前來勘察,他們很快在這座叫龍山的山下,發現了一個春秋時期的古墓群。
出于安全考慮,淅川縣文管會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從中挖出了很多青銅器物,其中有一件吸引了眾人的注意,這是一件非常罕見的青銅器——酒禁。
“禁”原本是中國古代傳說中承載酒具的案臺,它的得名和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禁酒令《酒誥》有關——頒布《酒誥》這項法令的人是西周王朝的周公旦,他認為夏、商二朝都是因國君沉湎于酒色而亡國,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下令王公諸侯不到祭祀時不得飲酒,普通百姓也不得聚眾飲酒,凡是違反禁令的都要治死罪。于是,原本只是承載酒具的案臺就此得名“酒禁”,喻意著“禁止飲酒”。
淅川楚墓出土的這件酒禁,可謂來頭不小,根據同一墓坑出土的銅鼎上的銘文,專家斷定它的主人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楚莊王的兒子子庚——子庚所處的時代是楚國“公子執政”的時期,眾多的楚國王室公子紛紛出任地方及朝廷的行政要職,形成一個以王室公子為主的統治集團,徹底架空了當時的楚王,而子庚正是“太子黨”的領頭人,職位為令尹(相當于宰相)。
作為統治楚國的實權人物,子庚的隨葬品無論是數量和鑄造水準都十分驚人,云紋銅禁是其中的代表。為了顯示墓主人的尊貴與權勢,云紋銅禁采用了失蠟法(熔模工藝)鑄造,四邊和側面裝飾有多層立體透雕云紋,下部有10個昂首前行的虎形器足,禁面四側攀附著12條龍頭怪獸,呈現群龍拱衛的藝術場景,厚重而莊嚴。
云紋銅禁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用失蠟法鑄造的年代最早的銅器,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100年。不過遺憾的是,云紋銅禁最初被發現時并不是完整的,根據散落在它周圍的銅梗和墓的情況,專家推測這個古墓曾被盜墓賊光顧,惶急的盜墓賊在拿走云紋銅禁上的兩尊龍耳方壺時,不慎將銅梗掉落,打碎了云紋銅禁,而這件珍貴的銅器,也因此才得以繼續留在它的主人身邊,直到重見天日。
為了將破碎的云紋銅禁復原,號稱“中國青銅古器修復界三大圣手”之一的王長青,帶著他的4個徒弟沒日沒夜研究拼接了4年,才將其修復成功。隨后,修復好的云紋銅禁被邀請送到美國展覽,被國外專家視為古代熔模工藝的奇跡,引起了世界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