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修成,張澍軍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解析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成機理
元修成,張澍軍
大學生政治認同是大學生的一種內在心理機制,包括動力、發生、運行、調節與反饋等環節。同時也是一定的外在機理,包括教化、約制、引導、獎懲等內容。外在機理與內在機理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成和維系。我們要根據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和黨執政的需要,依據大學生政治認同形成的內外機理,加強對大學政治認同的教育,促進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養成。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要明確目標、構建內容、探索途徑、搭建載體、評估效果。
大學生;政治認同;內在機理;外在機理;政治認同教育
大學生政治認同關系到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對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1]把握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成機理,在此基礎上探索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具體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政治認同是“人們在從事公共政治生活中產生的對政治體系的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2],它表明人們對其所處的政治體系的自覺接受、支持和服從,政治認同一般表現為社會成員對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認同。大學生政治認同,是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對政治體系合法性的一種主觀認知和歸屬。在我國,大學生政治認同主要體現為大學生群體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大學生政治認同關系著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和階級基礎,影響著政治體系的穩定和社會的進步。
(一)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動力
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動力是指引導、激發和驅使個體接受、認同某種政治形態、政治價值或政治制度的力量和源泉,是個體政治認同的內在根據。需要是人從事一切活動的基本動力,人的需要具有“天然必然性”[3]。政治認同是大學生表現出的一種合目的性的認識活動,是在自身需要的驅動下進行和完成的,是主體對作為客體的能動反映。“在這樣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實現作為內在的必然性、作為需要而存在。”[4]個體只有接受、認同政治體系的基本規范,才能夠融入社會,才能享有政治體系給予社會成員的福利和權利,才會有歸屬感、安全感,才能得到其他社會成員的接納與尊重,實現自身精神的需要,為自身發展奠定基礎。因此,需要是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基本動力。
(二)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發生
政治認同的發生要受三個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一是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政治制度作用的強度,政治認同的形成與政治體系的制約、政治意識形態的灌輸密不可分,但這種作用具有兩面性,如果方法得當會引發大學生的共鳴,如方法不得當則會引起大學生的反感和抵觸情緒。二是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政治制度與大學生需要的契合度。政治體系與大學生利益需求的契合度越高、一致性越大,其被接受程度越大、認同度越高。三是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識與能力。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發生,是人所處的政治體系“對人的感官系統產生刺激,引起人的大腦的注意、觀察、思考,繼而形成相應的觀念形態”[5]。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產生是在其已有觀念和意識基礎上,有目的、主動地、選擇性地接受某種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政治制度的過程。
(三)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運行
政治認同的運行,包括認知、選擇、整合、內化等既相互連接又依次遞進的環節。認知是大學生對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政治制度的感覺、解讀、認識、記憶過程。選擇是大學生根據自身需要和利益,在認知基礎上對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政治制度所作的判斷和選擇。整合是指大學生將經過選擇進入大腦的零星信息進行加工、統合,或者使其與已有的價值觀念進行相互銜接、重構,從而打破原有的思想觀念形成新的思想觀念,或者使原有的思想觀念得以豐富、升華的過程。內化是指經過加工整合,大學生將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政治制度轉化為新的認知結構,并融入情感、心理和態度,對已經選擇的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政治制度產生由衷的接受和認同,并使之成為自己工作、學習、生活的內在組成部分和堅定理想信念,這是政治認同的最高境界。
(四)大學生政治認同的調節與反饋
大學生政治認同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社會環境、個體成長、政治發展進程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一些不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認同會被削弱,一些滲透力強的政治價值、意識形態會導致大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進而形成了對政治認同的調節。同時,這種調節會以信息傳播的手段反饋給現存的政治體系,二者形成信息的交互。大學生接受、認可了某種政治體系后,會按照該價值標準指導自己的行為,而這種行為的結果是否得到其他社會成員的肯定、贊賞、鼓勵,會形成一種信號,反饋到主體那里,從而去強化對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政治制度的認同;反之,去改變、修正已形成的政治實體、政治工具、政治制度認識,產生新的政治認同,以適應社會的要求。
(一)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教化
教化,“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內容、行為準則轉化給對象的過程。教化按字面解釋是教育和感化,就是教人如何做人”[6]。對大學生的政治認同而言,教化就是通過理論灌輸、輿論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實現大學生群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認同。其中,理論灌輸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向大學生講解我國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和政治制度的有關理論,使大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國情和現實發展狀況,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各種思想文化激蕩,對大學生群體影響深遠,注重教化能夠使大學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念,從而形成與鞏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二)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約制
約制是指用強制性手段,促使社會成員接受一定政治體系和意識形態,并按其觀念、價值規范行事的過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約制主要是通過規定和批判來實現。規定是指利用法律的方法,依靠國家強制力,依靠組織、命令、條例、規范等手段,通過權威使體現國家意志的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和政治制度得到大學生群體的接受和認同,并被貫徹、執行。批判則是指國家通過對反政治體系的意識形態、理論宣傳進行揭露、批評,使大學生自覺抵制不良思想意識的侵蝕和影響,最終達到對現存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和政治制度的認同。
(三)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引導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20多年的市場經濟建設,我國已經進入一個多元文化時代,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多元化是一個客觀存在。因此,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加強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引導。引導是指統治階級利用自身的權威,或者通過充分展示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和政治制度的說服力、影響力和吸引力,以引導社會成員自發地接受、認同本國的發展道路、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引導實際上就是國家有關部門有序開展對指導大學生政治參與和政治社會化的指導,使大學生群體形成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發展成就的認知,從而產生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親近、認可和接受。
(四)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獎懲
獎懲就是通過一定的獎勵措施或懲罰性措施,來激發、引導社會成員自覺按照政治體系的規范、要求行事,或者避免、抑制違背政治體系規范、要求的行為,從而促進政治認同形成的方法。對大學生政治認同而言,獎勵主要是通過物質獎賞、精神鼓勵來激發大學生群體的榮譽感,強化政治認同。懲罰則是通過壓力使大學生群體形成政治認同。“人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7]在外界的壓力之下,主體即使不認同某種政治價值、政治實體、政治工具或政治制度,但是為了不脫離群體或者不成為嫌惡的對象,也會被動順從群體的意志、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而改變自己的立場和行為,最終達到認同的目的。
(一)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目標定位
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目標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形成和鞏固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認同。大學生群體應該承擔起黨在新時期賦予青年的歷史任務,做到擁護黨的領導、聽從黨的指揮,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第二,養成和維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要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認同上,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第三,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傳播者。大學生還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宣傳、解讀和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知行合一。第四,逐步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8]。
(二)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內容建構
我們要著眼于黨長期執政的需要和大學生群體政治認同狀況的具體實際,一是在強化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同時,充分挖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注重在理論闡釋方面的說服力、影響力、感召力和滲透力,使之成為大學生的基本政治信念。二是在國際比較視野中,充分發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文化資源,使大學生由內心產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自覺意識,進而產生強烈的自信精神,從根本上實現政治認同。三是要在政治認同教育的結構上科學設計,體現內容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要將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認同、政治實體認同、政治工具認同、政治制度認同相結合,在教育內容上統籌兼顧。
(三)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途徑探索
首先,我們要拓展理論教育途徑。理論教育的宗旨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當代大學生,培養造就千萬思想政治覺悟高、具有堅定信念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9]要探索多渠道教育和多途徑管理,發揮課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加強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創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第二,要拓展實踐教育途徑。要充分利用校園內外的各類教育資源,探索建立對口單位和實踐基地建設,發掘社會上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等資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加強對某些重大問題的認知。第三,拓展隱性途徑。政治認同教育中的隱性教育要遵循“最高的價值是最普遍的價值”的基本原理,注重將意識形態的最高價值轉化為日常生活的最普遍價值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無意識地獲得刺激環境中的復雜知識”[10],從而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理性的政治認同。
(四)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載體搭建
要提高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效果,就要推動教育載體和平臺的建設與創新。第一,管理載體的搭建。要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隊伍的建設,充分利用專職教育和管理隊伍,發揮思想政治課教師、輔導員、政工隊伍等主力軍的教育作用,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專業課教師、典型人物、校園管理等隊伍的作用,實現政治認同教育的全方位進入學生的管理工作中。第二,教學載體的搭建,要整合現有教學資源,注重政治認同教育在各個教學模塊中的實現,將政治認同教育作為教學評價與考核的重要內容。第三,媒介載體的搭建。我們的政治認同教育也要緊緊抓住傳播媒介變化的特點,充分利用新媒體打造新的教育載體和平臺。針對學生使用手機、移動互聯網的特點,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媒介,加強對學生信息傳播的監測,引導學生的輿論走向。
[1] 胡錦濤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2] 王成兵.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認同危機及其克服[J].社會主義研究,1996(1):89.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52.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8.
[5] 李淑梅.意識形態與人的社會認同[J].學習與探索,2005(5):22.
[6] 張澍軍,王立仁.論德育過程的內化機制[J]. 社會科學戰線,2003 (2):133-138.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8]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新華網. 2013-05-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 htm.
[9] 張澍軍,齊曉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關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34.
[10] A.S. Reber. 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50.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秦衛波]
2014-08-24
G641
A
1001-6201(2014)06-02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