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五人民醫院普外肛腸科 寧夏 石嘴山 753000
淺談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結腸癌的遠期效果比較
周海生黃華東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五人民醫院普外肛腸科 寧夏 石嘴山 753000
目的:比較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手術治療結腸癌的遠期療效。方法選取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五人民醫院普外肛腸科的60例結腸癌患者,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對照組采用開放手術?;颊叱鲈汉髮ζ溥M行5年隨訪,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遠期療效。結果兩組患者手術后均取得較好效果,在生存狀況與病灶轉移復發率上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對于結腸癌的治療,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手術均能獲得良好遠期療效,但腹腔鏡手術效果更優,復發率更少。
腹腔鏡手術;開放手術;結腸癌對于結腸癌;傳統的治療方式為開放式手術治療;但是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其已被逐漸應用到結腸癌治療中。
本文通過對2008年2月-2009年2月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五人民醫院普外肛腸科的結腸癌患者同期行開放手術治療與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比分析相關資料,探討其腹腔鏡治療結腸癌的遠期療效。現將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五人民醫院普外肛腸科2008年2月-2009年2月的結腸癌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52.1±2.3)歲。癌變部位情況:乙狀結腸患者17例,左半結腸患者23例,右半結腸患者20例。病理類型情況:高分化腺癌患者12例,低分化腺癌患者28例,中分化腺癌患者20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患者30例。兩組患者均排除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與嚴重的血液系統疾病,在性別、年齡、癌變部位與病理類型上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術前均要進行常規護理與支持治療,保證患者在手術前擁有最佳的身體狀態。
觀察組30例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具體操作流程為:首先醫務人員要依據患者腫瘤所在位置取相應正確體位;再對患者實行全身麻醉,同時設置人工氣腹,腹壓值設定為13mmHg左右;于患者肚臍下方兩側采用10mm Trocar進行穿刺后,利用觀察孔置入腹腔鏡于患者腹部,采用5mm Trocar分別穿刺于患者上腹部左右兩側,于患者病灶部位通過操作孔置入手術器械;行腫瘤切除術時,依據患者病灶的大小、部位等,選擇相對應的結腸切除術,行清除區域淋巴結、游離結腸、切除腫瘤腸斷等手術操作;最后徹底沖洗患者腹腔并縫合切口。
對照組30例患者采用傳統的開放手術治療。具體操作流程有:其體位選擇與麻醉方式同于觀察組;于患者下腹正中行入腹切口,詳細探查患者腹腔內部情況;依據患者結腸癌的大小、部位選擇相應的切除術,同時完成相應手術操作;最后縫合切口并設置好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醫務人員于患者出院后,采用門診、家訪與電話的形式對所有患者進行5年隨訪觀察,記錄患者的病灶復發轉移與生存情況,進行分析與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對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總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x2檢驗;對比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隨訪發現,觀察組30例患者中,25例患者生存時間超過3年,占83.33%;9例患者生存時間超過5年,占30%。對照組30例患者中,24例患者生存時間超過3年,占80%;7例患者生存時間超過5年,占23.33%。兩組患者術后的生存狀況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關于術后病灶復發轉移,觀察組出現3例患者遠處轉移,總轉移復發率為10%。對照組出現5例患者遠處轉移,其總復發率為16.66%。兩組患者的病灶復發轉移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結腸癌是最為常見的惡性消化系統腫瘤之一[1],是在患者結腸黏膜上皮部位上發生的,由于受到環境與遺傳等多種因素發生的惡性癌變疾病。近年來,該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40~50歲的人群為易發人群,其類型主要有腫塊型、浸潤型、潰瘍型。結腸癌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排便不暢、消化不良、腹部包塊、水腫、腸梗阻與乏力等[2]。由于對結腸癌的預后復雜,同時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因此必須加強與提高治療結腸癌的遠期效果。
腹腔鏡手術是在微型攝像頭鏡下進行手術操作的治療方式,有其創口小、恢復快、痛苦小、預后好等特點。開放手術是臨床應用較多的治療方法。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對于生存狀況與病灶轉移復發率上無明顯統計學差異。
綜上所述,臨床上治療結腸癌,采用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手術進行治療均能取得較好的遠期效果,但腹腔鏡手術效果更優,復發率更少。
[1]江弢,孫晶,裘正軍等.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結腸癌的遠期療效比較[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1,38(3):211-215.
[2]馬麗.開腹與腹腔鏡手術治療結腸癌的遠期療效比較[J].實用醫藥雜志,2012,29(7):582-583.
R735.3+5
B
1009-6019(2014)12-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