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林

摘要:按照國資委的統一部署,中央企業已全面開展EVA 考核。EVA 指標考核主要目的是引導企業科學決策、謹慎投資,不斷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即提高經濟利潤水平,既要靠增加凈利潤,又要靠降低資本成本。在當前企業負債率水平較高、投資風險較大的情況下,尤其要避免盲目投資,減少資本占用。通過對EVA基本概念的學習并結合國資委對央企EVA考核的規定,進一步完善中央企業EVA考核辦法的措施十分必要。
關鍵詞:EVA;績效考核;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2-0067-02
一、EVA基本概述
(一)EVA的含義
EVA,是經濟附加值英文Economic Value Added名稱的縮寫,它是企業管理、財務會計領域的一個新名詞。EVA這個概念的思想主要來源于基于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基礎上的剩余收益(Residual Income)法。EVA與從會計角度獲得的利潤有所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企業不但要將所有的運營費用計入企業經營的成本,而且要將所有的資本成本計入企業的成本。這種資本成本主要包括向銀行家和債券持有者支付的利息、公司股東所投入資本的機會成本等。
(二)EVA的計算
經濟學家稱EVA為“剩余收益”,是稅后凈營業利潤(NOPAT)減去所用資本的成本的差額。由于EVA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利潤概念,所以又被稱為經濟利潤或經濟租金。其計算公式為:
EVA=NOPAT-WACC×TC
其中:NOPAT=稅后經營業利潤-EVA稅收調整
WACC=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相當于在同等風險條件下投資者在股票和債券的組合上所獲得的投資收益率。
TC=投入使用的全部資本=債務資本+權益資本
在實際運用中,EVA通常表示為:
EVA=稅前經營業利潤-EVA稅收調整-資本成本
從計算指標的角度來講,EVA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擴展。一是在指標計算時進行了許多的會計調整,進而將會計利潤轉化為經濟利潤;二是通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來計算權益資本的成本。在還沒有計算EVA之前,剩余收益沒有流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缺少一種有效而可靠的方式來計算企業權益資本的成本,進而無法使剩余收益轉向現實收益。
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企業可以通過提高現有業務的利潤率或資本周轉率、進行投資決策和資產管理,如投資于EVA為正的項目、處置毀損價值的資產等途徑來改善企業的EVA指標。
(三)計算EVA需要調整的項目
企業在計算EVA時可能調整的主要項目如表1所示。
二、EVA績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研發費用分析
國資委在EVA考核時將研發費用加回到稅后凈營業利潤,并不進行資本化,目的是為了鼓勵中央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實際上,該項調整對當期EVA的改善并無直接影響:研發費用投入一方面按(1-所得稅率)直接減少企業的凈利潤,也即等額減少稅后凈營業利潤,而在計算稅后凈營業利潤按(1-所得稅率)又予以等額加回,結果是對稅后凈營業利潤無影響;另一方面,由于沒有對累計發生的研發費用進行資本化,研發費用也不影響投入資本規模。因此,研發費用的大小與EVA的增加無關,對企業的激勵作用在理論上并不明顯。
(二)非經常性收益減半剔除分析
國資委為鼓勵企業集中精力發展主業,EVA考核時將非經常性收益予以折半剔除,而目前對非經常性損益的定義,大多采用證監會頒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釋性公告第1 號——非經常損益》的定義:即與公司正常經營無直接關系,以及雖與正常經營業務相關但由于其性質特殊和偶發性,影響報表使用人對公司經營業績和盈利能力做出正確判斷的各項交易和事項產生的損益。此類損益在企業財務報表中多以營業外收支或投資收益的形式予以反映。而國資委目前采取的非經常性收益減半調整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沒有完全剔除營業外收支對主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對經營者的考核形成一種信息噪音
EVA體系強調企業主要關注其主營業務的經營情況,而營業外收支反映公司在生產經營活動以外其他活動中取得的各項收支,它與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關系,它們的特征是具有偶發性和邊緣性,并不反映經營者的正常經營業績或經營決策。整體而言,目前非經常性損益對上市央企盈利的影響多數是正面的,即收大于支,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那么在非經常性收益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全額剔除營業外收支的影響,對突顯央企經營者的經營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不利于企業正確評價自身價值
EVA考核如果剔除了非經常性收益以及其他因素帶來的影響,企業就可以自我縱向比較,也能夠與其他企業進行橫向比較,從而能夠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清醒地看到自己與其過去比較以及與其他企業比較的優劣,找出自身不足,取長補短,確定改進和努力的方向。同時橫向比較有利于國資委對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進行考核,對下屬的中央企業進行排名。
3.對非經常性收益減半扣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出售資產增加利潤的短期行為,并不能完全消除這種影響
尤其是對于處在摘牌和戴帽邊緣的央企來說,非經常性收益減半扣除也能起到盈余的管理作用。從經營業績評價的角度看,上市公司的所有者關心的是經營者通過經營努力取得的經營業績,但經營者往往利用與自身經營努力無關的偶發性損益項目來粉飾經營成果,影響所有所有者對經營業績的評價。在凈利潤金額相同的情況下,經常性損益和非經常性損益的比例不同,它們所反映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是截然不同的。
(三)資本成本率的分析
資本成本率的制定應當充分考慮企業所處的行業與規模資本成本的高低,與公司所處行業、規模及其在市場中的信用等級、風險指數、投資人期望的投資回報以及資本結構密切相關。即使在一個企業集團內部,也會有不同的資本成本。而目前國資委將央企的資本成本率統一定為5.5%,就會造成EVA 考核的不公平。低風險企業的EVA 會因統一高資本成本而被壓低,高風險企業的EVA 則相反,進而會誘使央企將財務資源與戰略資本投向高風險的產業。
三、完善企業EVA績效考核的對策建議
(一)科學合理的處理研發費用
將研發費用在EVA計算時在凈利潤中予以剔除的前提假設是該項投入應該使公司能夠長期獲益,增加公司的長期價值,否則就是無效投入,計算EVA 時就不應剔除,應按無效研發投入×(1-所得稅率)減少EVA。另外,研發費用的投入,畢竟耗用了投資人的資本,為了抑制企業盲目研發的沖動,應當將確認為無形資產的研發支出未攤銷部分予以資本化,計算EVA時不應剔除。
(二)減少調整項目,簡化計算過程
采用EVA的公司通常采用10項以內的調整方案。計算央企EVA的變量共有9個,但如果計算調整項,則包括利息支出、研發費用、勘探費用(特殊企業)、減持具有實質控制權的所屬上市公司股權取得的收益、企業集團轉讓所屬主業范圍內且資產、收入或者利潤占集團總體10%以上的非上市公司資產取得的收益、轉讓股權(產權)收益、轉讓資產(含土地)收益、與主業發展無關的資產置換收益、與經常活動無關的補貼收入、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款項、應交稅費、應付利息、其他應付款、在建工程、專項應付款(特殊企業)、特種儲備基金(特殊企業)等共計18項,其用意是雖是為了更為精確地通過計算EVA考核央企負責人,以使央企的經營行為更為符合國資委的要求和預期,但企圖用EVA來解決所有問題不適合。因此,對于這些調整項,應進一步精簡。
(三)差異對待企業
1.反映實際業績EVA對所有央企總共規定了4個例外事項
①對于為獲取國家戰略資源,勘探投入費用較大的企業,將其成本費用情況表中的“勘探費用”視同研究開發費用調整項按照一定比例予以加回。②對于因承擔國家任務等原因造成“專項應付款”、“特種儲備基金”余額較大的,可視同無息流動負債扣除。③承擔國家政策性任務較重且資產通用性較差的企業,資本成本率定為4.1%。④資產負債率在75%以上的工業企業和80%以上的非工業企業,資本成本率上浮0.5個百分點。把不同的企業放在同一水平上考核,雖然名義上較為公平,但事實上,由于各企業情況不同,達到同樣EVA值的企業,以此為準繩有失公平。因此,在設計央企EVA時,應充分考慮到不同行業、不同基礎及不同規模的差異,對不同的行業設置不同的細化調整項。
2.對于債務資本成本而言,可以采用有息債務的實際加權平均成本來計算
3.對于權益資本成本,可根據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央企選取相應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作為確定權益成本的基礎
(四)出臺計算指引,明確調整事項EVA考核細則規定
對于為獲取國家戰略資源,勘探投入費用較大的企業,經國資委認定后,可視同研究開發費用調整項按照一定比例(原則上不超過50%)予以加回。究竟投入費用較大的認定標準是多少,調整項究竟按多少比例加回,考核細則未進行詳細說明;另國資委還規定了當面臨重大政策變化、嚴重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企業重組、上市及會計準則調整等不可比因素、國資委認可的企業結構調整等其他事項時,可以對EVA指標酌情調整。由此可見,為了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國資委保留了較大的自由裁量權,有可能造成考核中的不公平。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對于EVA計算的相關調整事項,有必要進行詳細的說明。另外,EVA計算復雜,將會使企業在實際計算時面臨較大的困難,國資委可另行出臺詳細的計算指引。
參考文獻:
[1] 謝東明.淺析EVA(經濟增加值)在我國企業業績評價中的應用[J].現代商業,2009(5).
[2] 王 薇,汪祥耀. 國資委實施EVA 考核的進步與不足[J].全國商情,2011(3).
[3] 劉麗紅.一種新興的業績評價方法——經濟增加值[J].科技信息,2010(27).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