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敬玲
摘要:近年來,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越來越大。面對衍生金融工具的挑戰,我國應根據中國國情制定會計準則;重構財務會計要素;重新制定會計確認標準;采取多種價值計量;完善會計報表;加強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會計監督。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會計風險;公允價值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2-0070-01
衍生金融工具,也稱創新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以合約為基礎。合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在簽訂合約之日起便基本確定;.其表現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具有高度的風險性、價值等特征。衍生金融工具所產生的收益,來自于約定價格與實際價格的差額,將隨著未來利率、證券價格、商品價格、匯率或相應的指數變動而變動。金融衍生產品種類繁多,可以根據客戶所要求的時間、金額、價格和風險級別等參數進行設計,讓其達到充分保值避險的目的。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信息披露
根據現有會計準則,大多數衍生金融工具為表外業務,無法在財務報表中加以確認和計量,但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巨大風險,又需要在報表中對其進行確認、計量和披露。因此,有必要改造現有的會計報表模式,對衍生金融工具相關信息進行充分披露。對每一類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不論其是否確認,都應該揭示出以下四類信息。
(一)關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圍及性質的信息
1.對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可能產生影響的重大條件和情況的信息。具體是指:衍生金融工具的面值、設定價值、名義本金和其他相類似的金額、名義利率,以及與衍生金融工具相關的擔保或抵押。
2.企業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所采用的會計政策,會計確認、計量、表述的會計準則。要重點闡述以下內容:對已經確認的衍生工具,說明確認基礎和計量屬性;對尚未確認的衍生工具,要說明未確認的理由。
(二)關于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的信息
公允價值是會計主體在公平、自愿交易的基礎上,交換資產和消除負債的價格。為了報表使用者能夠估計企業的整個財務狀況和未來現金流量,有關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應披露以下信息:一是會計報表日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二是取得公允價值的方法;三是取得公允價值過程中所運用的會計假設。
(三)關于信用風險的信息
信用風險是指衍生金融工具的一方未能履行合同義務,從而導致另一方發生融資損失的風險。對每一類衍生金融工具,企業都應該披露與其有關的信用風險。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當合同的另一方無法履行其義務時,在不考慮任何抵押品公允價值的情況下企業可能蒙受的最大損失額;二是企業對收回抵押品所采取的會計政策。
(四)關于利率風險的信息
利率風險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隨著市場利率波動而波動的一種風險,對于每一類衍生金融工具,企業應披露的與利率風險有關的會計信息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每一類衍生金融工具的賬面金額,都要依據一定的期限加以劃分,這個期限是從報告日到合約的再定價日或到期日;二是實際利率或者加權平均利率和市場利率。
二、面對衍生金融工具挑戰我國應采取的會計對策
(一)根據中國國情制定會計準則
面對衍生金融工具挑戰,我國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準則時,一方面要考慮國外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充分認識我國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和發展應該是漸進式的,使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國際會計準則相協調。
(二)重構財務會計要素
通常所說的資產和負債,與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在概念上有所區別,這主要是由于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不確定性造成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資產負債表上闡明這些區別。
(三)重新制定會計確認標準
在合同簽訂初,應當對金融資產負債進行首次確認;.對于已經確認的金融資產負債,到未來交易發生之前的這段時間內,因匯率價格發生了變化而導致公允價值發生了相應變化,因此需要再次確認。合約約定的交易發生時,企業也隨即喪失了相應的義務與權利,這時就應該確認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同時應當將賬面與實際金額之差計入當期損益之中。
(四)采取多種價值計量
對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計價,比較適用的辦法就是按公允價值計價,不論是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初始價格的計價,還是合約發生后的財務報表對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的計價,都適用于公允價值計價。由此可見,會計的計價基礎不再是單一的歷史成本,不同的會計計價基礎滿足了不同的經濟業務的計價要求。
(五)完善會計報表
為了適應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要求,可以對傳統會計報表進行優化,如資產與負債不但要按流行性分類,還要按金融資產和負債、非金融資產和負債分類;對于非金融資產和負債,可按照流動性排列,對于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則可以按照風險性程度來進行分類。對于優化后的報表仍然無法準確披露的信息,可以考慮增設附表,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系數、公允價值、類別等,從而讓報表的使用者更好地掌握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信息。
(六)加強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會計監督
1.事前會計監督。設立風險管理原則;及時收集與衍生金融工具相關的資料,并根據資料進行決策;建立完善的預警系統;建立全新報告體系,將表外業務納入監督體系。
2.事中會計監督。監督并要求交易中要遵循所設立的原則;監督交易中的有關指標要達到預警指標體系的要求;檢查并監督每項決策所產生的合約的法律效力。
3.事后會計監督。及時將相關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報表等內容反映在財務報表中;建立對上報的財務報告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活動進行審計的制度。在做好審計工作后,要及時將審計結果傳達給決策層。
隨著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會計人員不懈努力的研究及衍生金融工具的日益成熟與發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將更加的完善。
參考文獻:
[1] 葉永剛.衍生金融工具[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2] 高字峰.淺議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完善[J].金融會計,2007.
[3] 張明霞,李云鵬.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