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沁源
“導演,我們想要的是那種愛人之間互相關愛的溫馨場景,要有吃飯時的歡樂景象,把我們的產品做前景,然后在桌上再放一個,你覺得行不?”
“導演,客戶覺得,母親騎自行車帶兒子去公園是很重要的段落,麻煩你拍的時候,讓母親騎車騎得感人一點。”
“導演,畢竟客戶花了錢,所以希望多看到自己的產品是可以理解的……”
“導演,產品在每個場景都出現一下……”
“導演……”
這就是現在大部分所謂的定制微電影或者商業微電影,這種東西,基本上跟電影沒什么關系。很多人一直對微電影的前景很悲觀,覺得微電影就是花了更少的錢拍了更長的廣告,說的沒錯,微電影這么弄,是沒有前景的。
微電影,本來就是人造概念,拿出來忽悠人的,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但是無所謂,名字怎么叫,只要東西拍得棒,這個概念就立得住。然而有些打著新媒體旗號的公司還是或多或少用著老概念,就是做廣告、做宣傳片的理念——一切為了服務客戶。這個理念放在原來,絕對沒錯,人家掏錢就是買個自己爽,不管觀眾愿不愿意看,好歹自己圖個樂呵。做這個,眼里不需要有觀眾,心中有客戶、有產品,就夠了。
說回微電影,這個概念立起來,好歹沾了電影兩個字,電影是什么,給誰看?說到這,問題就很明了了,做電影到底是討好投資方?還是討好掏錢買票的觀眾?
傳統的電影,投資方掏錢,但卻不是客戶,盡管投資方跟制作團隊也會有矛盾,也會跟導演、編劇鬧個不愉快,但是人家可不是圖自己爽(也有圖自己爽的神經病,基本都是賠錢貨),他們是生怕惹怒了觀眾,觀眾才是客戶。微電影呢,投資方變成了客戶,觀眾是什么?不知道,觀眾變成了身份難以判定的黑戶,他們具有電影觀眾的觀影屬性,但是沒有電影觀眾的消費屬性,既要讓他們看,但是看了也是白看,所以每一個做微電影的團隊都在面臨一個幾乎很難解決的問題——如何同時討好客戶和觀眾?
從制作動機的角度來看,不得不承認,微電影就是廣告,所以客戶還是老大,但是從傳播途徑來說,觀眾絕對是要討好的,否則,要么沒人關注你,要么大家看完討厭你。這個畫面多么熟悉,大家忍耐著看了十分鐘,發現一瓶飲料男一號喝完女一號喝,女一號喝完男二號喝,于是憤怒的注冊一個賬號,在評論區留下一句問候創作者家人的話,關掉窗口。
太明顯的植入,容易引起網民的不滿,所以微電影更適合做品牌理念的植入,商家或者代理公司總結一句自己品牌的核心理念,然后交給制作團隊(講故事的人),他們有了這個理念,就相當于有了命題作文,故事不難編,產品盡量少放進去,劇情需要,合理露出—下。假設得到了XX可樂的宣傳口號“愛,存此刻明了”,就可以設計一段“暗戀學姐很久的學弟幫著學姐修電腦,孤男寡女同處一室,屋里有點熱,學姐從冰箱拿出一瓶可樂,喝了一口,隨即可樂遞給學弟,學姐壞笑著看著他,學弟雖然心跳加速卻故作鎮定地喝下一口,旁白起:這也許就是我和學姐的初吻”這個畫面就沒有違和感,很青澀、很曖昧,××可樂只是一個小道具,而且推進了人物關系。故事講好了,片尾加一句“××可樂全程贊助。愛,在此刻明了”,多大氣上檔次,比在每個場景塞產品洋氣多了,不敢把贊助放在片尾的片子,說明連制作者都知道不會有人能忍著看到結尾的。
比較尷尬的事情,很多客戶可能是苦于完成年度任務,所以來不及總結概念就趕著要做一部片子,這個時候,制作團隊只能根據客戶說的“要感人”“要溫馨”“要大氣”來寫點有的沒的,然后著重寫上“此處拿著貴公司的產品,會有特寫鏡頭”。這就是怎么制作一部“商業微電影”的使用方法,呵呵,沒錯,就是這樣。
優酷網之前做的《十一度青春》《不可能的可能》等一系列基本上故事由制作團隊自己把控,客戶不會直接干預,影片以講故事為主,最后植入的是品牌概念,反響就不錯。2013年優酷主推的《萬萬沒想到》也是先做內容,再談植入。
如果說未來需要商業微電影繼續存在下去,更專業地存在下去,那么就需要制作團隊和贊助商更加了解網絡。制作團隊本身應該拋開傳統廣告服務客戶的方式,有義務向贊助商慢慢普及網絡視頻的特性,贊助商也應該多聽、多學習、多給出產品相關信息(產品輻射人群、產品特性等),少干預故事創作,盡量不要在創作之前盲目提出“指導性”的意見。
網絡時代,短片最重要的應該是,讓觀眾在片子放完之前不要關掉窗口,在片子放完之后主動分享鏈接,所以,做出有意思的內容是唯一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