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錚,王 琳,田 芳
鎮江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江蘇 鎮江 212004
隨著社會對環境問題及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入,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監測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數據的真實性和客觀性[1-3]。提高環境監測質量是一個重要課題[4-7]。然而目前中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還處于分塊分段管理模式,缺少一個能統領環境監測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對環境監測全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質量管理量化評價,對監測數據的準確性提供精確判斷。
根據近年來從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經驗,提出建立環境監測任務可信度評價體系的想法。該體系通過識別監測全過程中對監測質量產生影響的各分量,賦予每個分量一定的考核權重,通過質量檢查對每個分量逐條考核、分項評分,根據累計得分給最終的監測數據一個量化的信用數據。由監測數據的使用部門根據數據附帶的可信度數值來判斷監測數據能否用、如何用。
環境監測任務可信度評估體系只有考評監測任務的全過程才有意義,才能真正反映監測任務全過程的可信度,因此在識別引入對監測質量產生影響的每個分量時,需涵蓋監測工作的全過程。
在目前的監測任務可信度評估體系中,主要針對監測工作的流程設置各項內容。重點設置了監測計劃、現場監測、樣品管理、實驗室分析、分包方、監測數據、質量體系運行、重大質量不符合情況等8個環節。以一個竣工驗收任務為例,對整個流程的7個環節的考評分量進行演示,見圖1。
可信度評估系統實施的關鍵是對監測任務全過程進行監督,特別是對現有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的薄弱環節進行控制,因為這些一直游離于質量控制體系以外的分量有時會對監測結果產生重大影響。根據對每個分量的識別及權重考慮,形成了環境監測任務可信度評價體系評分表,如表1所示。
表1環境監測任務可信度評價體系評分表

承接任務單位名稱分值承接任務單位名稱分值監測計劃項目執行周期是否符合監測任務要求2項目的人力資源情況是否符合任務要求1項目的質控計劃是否符合任務要求2項目負責人的資格是否符合任務要求2提供的監測方案是否符合任務要求1項目實施時間的天氣是否滿足質量管理的需要2現場監測安全措施準備充分1采樣容器的準備與樣品數量相符1采樣容器的空白實驗符合要求1采樣容器符合相關質控要求,不得干擾樣品基質1采樣容器保存、運輸符合質控要求,保溫、安全1現場測試設備數量與工作量匹配1現場測試設備是否均通過檢定2現場測試設備是否按時校準2空白技術記錄完整規范,數量齊全1空白質量記錄完整規范,數量齊全1現場人員與計劃是否相同(尤其是項目負責人)2現場監測過程中廢氣及空氣采樣操作的規范性5現場監測過程中廢水及地表水采樣的規范性5現場監測過程中噪聲采樣的規范性5企業生產工況等信息的記錄3樣品管理樣品交接記錄完整2儲存及運輸是否安全和符合質控要求5實驗室分析分析項目是否全部通過CMA認可2實驗室樣品分析時限2實驗室水、氣等情況2實驗室分析試劑有效期檢查4實驗室分析儀器狀態檢查5標準曲線的有效性5分析人員操作的規范性8分析人員從事分析項目時限2分析項目月分析頻次2分包方分包方的資質情況1分包方的監測能力1分包方監測該任務所需監測資源的情況1分包方現場監測和室內分析的質量檢查情況5監測數據監測項目數據間的邏輯性1監測數據時空分布上的邏輯性1監測數據在不同監測頻次上的合理性1監測數據的溯源2質量體系運行情況是否有質量檢查記錄2對檢查情況和體系運轉的有效性是否評估及反饋2質量檢查的頻次是否符合要求2重大質量不符合情況虛構監測數據-100未按照要求接受質量管理部門的外部檢查-25虛構質控數據-50未按計劃要求的方法開展監測工作-50
3.1可信度評估體系的作用
建立環境監測任務可信度評估體系首先能夠完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信息鏈,建立涵蓋環境監測任務全流程,覆蓋任務完成全要素的單任務質量管理方式,并且將全過程的質量檢查結果進行加權考核;其次,環境監測任務可信度評估體系的建立把以往對環境監測數據是否可信的是否判斷變成了對監測數據可信度的量化評價,這一改變使得原來存在一定質量問題的部分監測數據能夠重新被利用在一些原來對監測數據質量要求并不很高的環節;環境監測任務可信度評估體系的建立能夠把原來質量管理的模式從發現不符合問題轉變成符合性驗證,即原本質量管理的主要任務是發現監測過程中存在哪些不符合技術規范的行為,現在可信度評估的主要任務則是對照表1對監測過程中各項監測工作的符合性進行審查,這種轉變有利于質量管理工作的開展,推進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從有罪推斷向無罪推斷轉變;環境監測任務可信度評估體系的建立能夠及時發現對監測數據質量產生影響的監測過程,原來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模式是分塊分段管理,即使知道在哪些環節出現了問題,也很難判斷這些環節是否最終對監測數據的質量產生決定性影響。而通過可信度評估可以把每個存在問題的環節識別出來并進行量化評分,最終根據得分來判斷監測數據的可靠性,并在同類監測任務開展之前加強易出現問題環節的事先控制,提高監測數據的準確性。
3.2評估體系建立中應注意的事項
3.2.1各考評項評分設置的合理性
各考評項評分設置直接決定了該考評項如果出現問題對最終監測結果的影響程度。如果考評項設置不合理,會導致最后可信度的評分不能客觀準確地反映監測數據的準確程度。因此各考評項評分如何設置還需經過一定量的各類監測任務收集信息加以完善。
3.2.2科學定義可信度數值與數據使用范圍之間的關系
根據環境監測任務可信度評估體系的設置,每個任務的監測結果后面都會附帶有該任務的可信度數值,但是可信度在什么范圍內的監測數據可以用于執法、在什么范圍內的監測數據可以用于例行監測等還需累計足夠數量的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并聯合業務管理部門加以區分。
3.2.3考核項目應全面避免重復和漏項
在環境監測任務可信度評估體系建立的初期曾嘗試通過“人、機、料、法、環、測”6個要素來建立考評打分表,但通過實踐發現,這6個方面雖然分布在環境監測的各個環節,但是在各個環節仍有重復的地方。比如監測設備,在監測現場、實驗室分析2個環節都會涉及到,如果按照6個要素設置一項監測設備的考評項,容易出現只在實驗室分析中考核監測設備或是只在監測現場考核監測設備,導致考核項目不全面或是漏項的情況。
4.1目前可信度評估應用領域
可信度評估引入的目的:人為地在測量數據中引入不同程度的隨機擾動,根據測量結果對比擾動的敏感程度(權重),判斷它們的性態(良態或病態),據此了解估計方程的性態;根據各參數估計值對病態奇異值的依賴程度,了解它們的可信度。目前,可信度評估應用較為頻繁的領域為數學理念、仿真學、信息系統,在環境監測領域尚未有應用。
4.2可信度評估建模的基礎
目前,國內環境監測系統不同監測任務在各監測站的工作流程基本一致,基本分為監測計劃(含質控計劃)的制定和下達,現場監測及樣品采集,樣品運輸和交接,實驗室內部分析,監測數據結果和涵蓋全過程的質量體系運行情況等6大重要環節,同時根據任務開展的具體情況,還有可能涉及到分包方的管理。這些相對固定的環節為貫穿監測任務全周期的可信度評估提供了穩健基礎。
4.3可信度評估數據獲取基礎及權重設置
根據《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技術導則》(HJ 630—2011)中的技術要點對環境監測的各個任務進行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通過內部和外部的質量檢查、技術人員操作考核、實驗室內部和外部比對等手段對監測計劃、現場監測、樣品運輸、實驗室分析、監測數據等情況進行質量核查。但以往的質量管理手段只能控制環境監測的某一個技術考核點,無法對監測的全過程進行質量控制,存在不同程度的隨機擾動。為了使各考核點被賦予的量化定值能夠客觀準確,以過去3年鎮江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發生的對監測結果產生影響的273項不符合工作進行分析,根據對監測結果產生影響的程度分別給予各個分量不同的分值,并設置了重大不符合工作的類別,用于對嚴重不符合工作的一次否決。根據統計分析,對考核點技術規范的符合性進行量化定值,特別是重點考核以往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中容易疏漏的環節,并根據監測任務完成的樣品鏈,將各考評點進行串聯,從而構建完整的監測任務可信度評估體系。
環境監測任務可信度評估體系是在原來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基礎上的一個新發展,可信度評估的基礎依舊是質量管理的各類技術規范和方法標準。建立環境監測任務可信度評估體系目的是能夠使出具的監測數據更加合理、科學,能夠使以前因為存在一些監測質量問題而無法使用的監測數據發揮一定的作用,提高監測數據的利用率,降低監測成本。
參考文獻:
[1]何錦英,歐敏萍.環境監測質量保證工作中的問題與建議[J].現代測量與實驗室管理,2006,14(1):22-24.
[2]侯文勝.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安全與環境,2007,25(11):24-25.
[3]周夢玲,文建輝.環境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在監測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36(4):11-14.
[4]楊永樂.淺析環境監測中的質量保證問題[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s1):55-57.
[5]柴蕊.基于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的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08,8(51):8-10.
[6]王潔屏.環境監測實驗室質量控制研究[J].管理觀察,2009,4(17):30-33.
[7]錢線.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幾點建議[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1(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