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虹
西雙版納州人民醫院心內科,云南西 雙版納 666100
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的治療
劉 虹
西雙版納州人民醫院心內科,云南西 雙版納 666100
目的研究分析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的臨床特點、發病因素和臨床診治措施,為其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76例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影響患者并發左室附壁血栓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探究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結果76例患者中有12例發生左室附壁血栓死亡,占同期AMI患者人數的8.4%,經研究分析高齡、大面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會增加患者發生附壁血栓的可能,研究中50~70歲的患者居多。結論左室附壁血栓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具有較大的威脅,加強對患者的臨床檢查、治療和預防十分重要。
心肌梗死;左室附壁血栓;發病因素;臨床癥狀;治療效果
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是臨床常見的病癥類型,附壁血栓的表面比較容易發生脫落,進而引發附壁血栓的發生,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嚴重威脅。近年來,隨著心血管事件的逐漸增多,臨床中發生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的機率逐漸上升,逐漸成為臨川治療中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減少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的發病率,該院回顧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76例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的臨床特點、發病因素和臨床診治措施,為其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該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對象是該院收治的76例心肌梗死合并左室附壁血栓患者,選自906例AMI后并發左室附壁血栓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6例;最大年齡82歲,最小年齡 34歲,平均(55.36±4.03)歲;所有患者均經過嚴格的臨床問診、影像學檢查、體格檢查等,并符合中華醫學會中規定的相關診斷標準[1];經心功能分級標準分級,Ⅰ級:患者可自由活動,從事活動時無氣短、心悸、疲勞、呼吸困難、心絞痛等癥狀;Ⅱ級:體力活動稍有受限,休息時無癥狀,從事一般的體力活動時有相應癥狀發生;Ⅲ級:體力活動受限明顯,休息時無癥狀,體力活動時有氣短、心悸、呼吸困難等癥;Ⅳ級:患者不能做任何體力活動。所有患者均在Ⅲ級、Ⅳ級之間;所有患者76例患者均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證實。
心動周期出現中室壁局部膨出,有矛盾運動,局部回聲增強、室壁變薄,瘤區呈現雜亂回聲、增強,診斷為腹壁血栓;經造影檢查發現局部室壁運動程2矛盾運動或消失,病灶位于梗塞區域,且與正常的組織有明顯的分區,為左室室壁瘤[2]。
所有患者均依照心肌梗死病癥行常規治療,其中12例患者發病后行靜脈溶栓治療3~6 h,將150萬U的基因重組鏈激酶加入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3例患者發病6~12 h后給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5例患者給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治療。所有患者均給與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41024955)、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和華法林抗凝或肝素治療[3],其中35例患者性擇期冠脈造影檢查,10例患者性擇期冠狀動脈介入治療,5例患者性冠狀動脈搭橋治療。
全組76例患者中有12例發生左室附壁血栓死亡,占同期AMI患者人數的8.4%,臨臨床檢出率不高,懷疑與患者接受早期溶栓治療等有關。其中4例患者是由于心力衰竭導致的,占5.3%,4例患者死于惡性心律失常,占5.3%,2例患者死于心臟破裂,占總病例人數的2.6%。經超聲檢查發現15.8%的患者有云狀回聲,63.2%的患者可見異常團塊陰影,21.1%的患者可見分層狀回聲。
經影像學檢查發現,患者的影像檢查結果需6~10消失后獲得,影像主要表現為分層狀回聲、異常團塊陰影、云狀回聲等,治療后其影像情況發生明顯好轉,陰影淡化,面積縮小,見圖 1、圖 2。

圖1 治療前的影像表現

圖2 治療后的影像表現
研究中的患者在50~70歲年齡段較多,且其患病程度的心功能分級以Ⅲ級、Ⅳ級居多,可見高齡和心功能對于疾病具有重要影響。
相關研究中數據顯示,AMI患者并發左室附壁血栓的尸檢率在30%~40%之間,患有前壁Q波心肌梗死并發室壁瘤的死亡患者中附壁血栓的發生率在50%~95%之間[4],而未發生室壁瘤的附壁血栓患者的超聲檢出率在20%~30%的范圍內。該組研究中76例患者占同期患AMI患者的8.4%,臨床檢出率不高,與文獻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差異,究其原因主要與AMI患者后期接受肝素或早期溶栓治療有關。有相關研究報道指出,心肌梗死后早期采用肝素治療能夠有效的減少臨床發生附壁血栓的機率[4]。
通常,附壁血栓發生于AMI患者梗死后的24~72 h,但是其在超聲心動圖上表現出來的時間需要6~10 h[5]。該研究的觀察結果與這一結果接近。在超聲檢查中發現有云狀回聲的患者占據15.8%,伴異常團塊影患者占63.2%,分層狀回聲患者占其中的21.1%,這與血栓形成的不同期變化相關。
經研究分析,附壁血栓的形成與患者的心梗范圍、年齡、心功能、是否經抗凝或溶栓治療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6]。從心肌梗死的部位看,依次為廣泛前壁梗死、前壁梗死、前側壁梗死、前間壁梗死、下壁梗死和右室梗死;從心功能的角度看,心功能Ⅲ級患者占42.1%,Ⅳ級患者占31.6%;從患者的年齡角度分析,50~70歲之間的患者多見。有文獻指出,年齡、大面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會增加患者發生附壁血栓的可能。
該組研究中經臨床確診后采用單純肝素治療的患者,治療后61.9%的患者血栓完全消失,23.8%的患者血栓減小,占85.7%,與文獻[6]中報道的結果(93.0%)相近。采用基因重組鏈激酶溶栓治療的患者,治療后有70.6%的患者血栓全部消失,23.5%的患者血栓減小,占94.1%。綜上所述,做好患者臨床期間的診斷,針對患者的疾病特點給藥治療對于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臨床重視。
[1]張光明.在阿司匹林和纖維蛋白溶解療法的基礎上加氯吡格雷治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 [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11,18(7):109-110.
[2]谷天祥,房勤,喻磊,等.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及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療[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2,13(4):198-199.
[3]Nayak D,Aronow WS,Sukhija R,et al.Com parison of frequency of left ventricular thrombi i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wall versus non-anterior wal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antithrombotic and antiplatelet therapy with and without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2,15(14):106-107.
[4]陳運清,謝芳,陳國洪,等.缺血性心肌病誤診為擴張型心肌病的原因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20(17):120-121.
[5]劉志躍,王金銳,李文秀,等.心肌梗塞患者左室壁應力和應變的研究[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1,11(22):195-196.
[6]A Rehan,M Kanwar,H Rosman.Incidence of po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left ventricular thrombus formation in the era of primary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and glycoprotein IIb/IIIa inhibitor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Cardiovascular Ultrasound, 2012,50(12):132-133.
[7] 李希楷.心肌梗塞 40 例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2,18(14):116-117.
[8]封學賢,郝松芝,孫淑波.心肌梗塞再發伴室速的一例報告[C]//中華醫學會全國第五次急診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11,35(12):110-111.
[9]劉景鐸.心肌梗塞及一般冠心病常用酶學檢查結果的初步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10(3):106-107.
R364.1
A
1674-0742(2014)05(b)-0080-02
劉虹(1971.8-),傣族,副主任醫師,云南西雙版納人,主要從事高血壓病的研究,郵箱:liuhong8914@126.com。
201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