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理進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確診率顯著增高,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包括在內窺鏡下進行腰椎間盤切除手術,經皮穿刺術等[1]。本文對79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開窗術治療,患者手術用時,術中患者出血量及引流量,觀察分析開窗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及患者術后恢復狀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 年8 月-2013 年6 月江西青原區人民醫院收治的79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2 例(53.16%),女37 例(46.84%),年齡29~74 歲,平均年齡(47.1±5.8)歲,病程26 d~11 個月,平均(5.31±0.17)個月。其中16 例(20.25%)有外傷史,63 例(79.75%)無外傷史。79 例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腰腿部不同程度的疼痛或麻木對外部刺激不敏感,其中13 例(16.46%)患者腱反射有異常狀況,在活動過度時均有癥狀加重狀況,對患者腰腿部進行按摩或牽引后癥狀無明顯好轉。79 例患者X線片顯示椎間隙變小15 例(18.99%),并且腰椎曲度有變直趨向17 例(21.52%),側彎19 例(24.05%),核磁共振或CT顯示患者髓核顯著性的突出,壓迫硬膜囊。
1.2 治療方法 對79 例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或CT技術確定病椎所在的節段位置并做標記,以病變的腰椎為中心向后正中作
2.5 ~4.5 cm的切口,充分暴露出病椎間隙和病變節段。使用醫用髓核鉗將切口處剩余的軟組織進行清除掉,采用椎板咬骨鉗在保留外層椎板的同時進行清除下位椎板上部內層的骨松質,然后潛行椎板咬骨鉗至上位椎板并將其下半部位清除掉,將患者椎板間隙間的黃韌帶進行切除。對于側隱窩狹窄的患者為擴大側隱窩先將其關節突的內側部分切除掉,然后再除掉突出病變的椎間盤,剝離粘連在神經根周圍的組織進行放橡皮條引流,縫合傷口。觀察記錄患者手術用時,術中患者出血量及引流量,術后對患者進行2 年的跟蹤隨訪,觀察分析開窗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及患者術后恢復狀況。
1.3 診斷標準 (1)優:患者腰腿疼痛麻木狀況消失,可以從事工作;(2)良:患者腰腿疼痛麻木狀況基本消失,可以從事輕便的工作;(3)可:患者腰腿疼痛麻木狀況得到緩解,但工作后癥狀表現加重;(4)差:開窗術治療前后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或癥狀加重。
79 例患者行開窗術用時35~43 min,平均(36.7±3.1)min;79 例術中出血量39~93 ml,平均(53.7±4.6)ml,術中引流量11~62 ml,平均(23.6±6.3)ml。79 例患者均無手術創口感染狀況,手術過程中無神經損傷狀況的發生。術后79 例患者均無復發狀況,其中47 例(59.49%)患者術后評價為優,27 例(34.18%)術后評價為良,3 例(3.8%)術后評價為可,2 例(2.53%)術后評價為差,79 例患者優良率高達93.67%。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的疾病以中老年發病率較高,致病原因摔傷或長期的勞作等均可導致該病的發生,臨床癥狀表現為腰腿部不同程度的疼痛或麻木對外部刺激不敏感[2]。使用開窗術相對于傳統手術對腰椎間盤突進行治療具有切口小(2.5~4.5 cm),剝離范圍小(僅剝離病椎間隙),對患者肌肉損傷小,術后瘢痕小等優點。此外,手術過程中病變部位得以充分暴露,降低了壓迫神經的風險,遠期療效得到顯著提升[3-4]。行開窗手術需定位準確,操作過程中要精細,避免對患者神經及硬膜囊其造成損傷。術后3 d提示患者進行直腿抬高輕微活動防止神經根的粘連,術后7 個月內患者應進行調息避免繁重的體力勞作以及其他劇烈的活動。
本文對79 例患者行開窗術治療后優良率高達93.67%,并且手術用時短,術中患者出血量和引流量均較少,術前借助核磁或CT確定對患者病變部位準確定位,術中切口小,病變部位暴露充分但剝離時需精準,避免對神經的損傷,開窗術的使用對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1]朱中蛟,蘆健民,趙德偉.小切口小開窗手術治療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227 例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9,24(4):328.
[2]王子平,陸耀剛,王秀會.腰椎間盤切除術后腰椎穩定性影響的臨床研究204 例中長期隨訪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8,23(4):280.
[3]張宜新.小切口治療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J].當代醫學,2013,19(16):93.
[4]李永新,季衛鋒,馬鎮川.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外科微創治療及進展[J].浙江臨床醫學,2010,1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