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真性尿失禁是屬于排尿異常疾病中的一種,患者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給患者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影響。目前對真性尿失禁的手術治療方式是植入人工尿道括約肌,以輔助患者恢復自主排尿控制[1]。本研究對接受人工括約肌植入手術治療的患者臨床護理方法進行了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 年1 月-2012 年12 月真性尿失禁患者9 例,均為男性,年齡33~69 歲,平均(49.9±16.1)歲;其中有3 例患者因相關前列腺手術術后出現感染而導致尿失禁,有3 例患者在接受前列腺電切手術治療后出現尿失禁,有1 例患者因外傷導致尿道斷裂而發生尿失禁,有2 例患者因尿潴留和腎積水導致的神經源性膀胱出現尿失禁;患者在臨床上均表現為排尿功能異常,出現持續性漏尿,且膀胱保持空虛狀態,將其診斷為真性尿失禁,在經過相關治療后無效決定采用植入人工尿道括約肌手術來進行治療。
1.2 治療方法 患者均接受人工括約肌植入手術治療,所選用的人工括約肌為美國生產的硅膠彈性假體,由閉合袖套、儲液囊和控制泵三部分組成。在實施手術時讓患者取截石位,實施硬膜外麻醉。在患者會陰部采用縱行切口將患者會陰部組織切開,對球部尿道進行游離、貫通,根據患者尿道海綿體的周長來選擇相應長度的閉合袖套,然后將選擇的袖套用水充滿,以求將其中的空氣排出,再將水排出,然后將閉合袖套套在球部海綿體上進行固定;作下腹部切口,將儲液囊放置到膀胱前壁,并將其與袖套連接起來,在連接持續約30 s后用手術鉗將各自的連接管鉗夾起來;將控制泵裝置注滿水后放入患者陰囊內,讓陰囊皮膚對控制泵進行擠壓,將水從袖套擠壓到上部儲液囊中,反復幾次后將控制泵開關關閉,對切口進行縫合,并放置引流管導尿。在術后4~6 周后通過擠壓將控制泵的開關打開即可使用人工裝置。
1.3 護理方法 (1)常規護理,在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感染護理,密切觀察患者術后切口,預防切口感染。同時對患者控制泵裝置對周圍皮膚的腐蝕進行密切監測,一旦出現問題需及時聯系主治醫師進行處理;(2)心理護理,尿失禁患者因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常常會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注意適當加強對尿失禁患者的心理護理,調整患者焦慮、緊張情緒,尤其在術后開始使用人工裝置進行排尿時要多讓患者進行放松訓練,以恢復自主排尿,避免因緊張、焦慮等導致心因性尿失禁;(3)術后康復訓練,在患者拔除引流管后,護理人員就要開始實施相應功能訓練,讓患者早日恢復自主排尿功能。具體的功能訓練包括腹肌訓練和提肛訓練,其中腹肌訓練是讓患者學會使用腹部進行呼吸,當患者儲尿囊漲滿后,讓患者通過收縮腹肌,以提高腹腔壓力對儲尿囊產生壓力以使其排尿。提肛訓練則是通過在吸氣時收縮肛門來鍛煉肛門括約肌的肌力,通過肛門括約肌來控制排尿。在訓練期間要對患者每日排尿時間、尿量和次數進行記錄,并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來調整訓練康復計劃。(4)出院指導,將控制泵的使用方法教給患者,并囑咐患者在術后6 周左右開始使用人工排尿裝置,以便讓尿道在術后能夠完全愈合。指導患者在出院后不要騎坐硬物,不要騎自行車,以免損壞裝置。在術后恢復期間若裝置出現任何問題,需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更換相應裝置,以保證裝置的有效性。
在住院護理期間無1 例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均康復出院。對患者隨訪17~45 個月,并對其尿動力學進行測定,結果顯示患者在術后漏尿癥狀消失,自主排尿功能均恢復,排尿通暢。患者輸尿管和腎積水癥狀較術前改善明顯,膀胱穩定性和順應性良好。
尿失禁多發于男性老年患者中,真性尿失禁多是由于醫源因素如摘除手術、斷裂手術等導致的尿道或膀胱感染引起的,尿失禁不僅給患者的生活工作帶來嚴重不便,而且給患者的思想和心理帶來嚴重負擔[2]。人工尿道括約肌是新研發出來的治療尿失禁的有效方法,通過將人工括約肌裝置植入患者體內,以輔助膀胱和尿道對排尿進行控制[3]。在患者膀胱充盈后,裝置內的閉合袖套會增大壓力,使尿道關閉,讓膀胱能夠暫時潴留尿液,待患者打開控制泵后,使尿道開放,將膀胱內的尿液排空,這樣就實現了自主排尿功能[4]。
對其手術進行護理關鍵是預防再次感染和加強康復訓練。在術后護理人員要密切注意患者的手術切口,對患者體溫變化進行控制,并適當使用抗生素藥物來控制感染,若出現切口感染則應立即通知主治醫師進行處理,嚴重的患者可將人工裝置取出,待感染消除后再次實施植入手術。在本次研究中,9 例患者在住院期間均未發生感染。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加強對患者引流管的護理,保持引流管的通暢,并加強管口消毒工作。在術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可盡早將引流管拔出,以尿袋或接尿器代替,降低引流管感染的概率。再者,人工括約肌裝置中的控制泵對人體皮膚組織可能有一定的腐蝕作用,因而護理人員在護理時應該注意加強對控制泵的護理,并可采取靜脈滴注地塞米松的方法來防止陰囊水腫。
另外,護理人員還應該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減輕患者思想和心理上的負擔,消除患者緊張、焦慮情緒,讓患者能夠熟悉人工裝置的存在,習慣使用排尿裝置,恢復正常的生活工作[5-6]。同時,讓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態,以有利于術后尿道切口的愈合和提高人工裝置適應性。本研究中的9 例患者在接受本院的護理后,其自主排尿功能基本恢復,患者術后愈合良好,未出現嚴重感染等并發癥。在對其隨訪過程中,患者尿動力學測定結果良好,生活質量顯著提高,這說明對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能夠提高植入手術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加強對植入人工尿道括約肌患者的術后抗感染護理、心理護理和康復訓練能夠幫助恢復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1]廖利民,鞠彥合,謝克基,等.人工尿道括約肌植入術重建控尿功能的遠期隨訪效果[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9,30(4):274-277.
[2]嚴共全,黃海濤,廖利明.人工尿道括約肌治療前列腺電切術后尿失禁[J].中國男科學雜志,2008,22(7):35-37.
[3]彭艷玲.1 例人工尿道括約肌置入術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護理[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1,20(2):223.
[4]吳士良,周利群.男性壓力性尿失禁經會陰入路人工尿道括約肌植入治療方法優于經陰囊入路[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8,29(10):720.
[5]高玉娥,孔建英.急性腦卒中患者尿失禁的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12):1618-1619.
[6]黃燕,李華,丁瑞芳,等.人工括約肌植入術的護理配合[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