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蕓
湖北省荊州市中心醫院產科 湖北荊州 434020
淺談產褥感染的護理
楊蕓
湖北省荊州市中心醫院產科 湖北荊州 434020
產褥感染是在分娩時或產褥期細菌侵入生殖器官產生的炎癥。表現為腹痛、發熱、惡露等癥狀,還有的產婦出現產后抑郁。此病發病急,死亡率高,嚴重威脅產婦的生命。這就要求我們醫護人員對異常產褥病人制定護理計劃和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
產褥感染;護理
產褥感染是指分娩時及產褥期生殖道受病原體侵襲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癥變化。發病率約為6%。產褥感染具有起病急、發病快、死亡率高的特點,一旦發生如不及時治療或護理不當,最終細菌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引起敗血癥,導致感染性休克,對產婦的生命構成威脅,是常見的產婦死亡原因之一。由于產褥期產婦機體解剖生理的變化,身體虛弱,抵抗力降低等因素,容易并發一系列的感染。
產褥感染的致病菌主要為寄生于生殖道和腸道的需氧或厭氧菌如厭氧性鏈球菌、腸球菌、類桿菌屬和大腸桿菌,還有來自外界的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等。分娩造成的子宮胎盤剝離面、宮頸、陰道和會陰的創傷是細菌入侵和播散的途徑、生長和繁殖的場所[1]。產婦體質虛弱、營養不良、孕期貧血、孕期衛生不良、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慢性疾病、產科手術、產程延長、產前產后出血過多、多次宮頸檢查等,均可成為產褥感染的誘因。
2.1 病史評估產褥感染的誘發因素,了解產婦的健康史、是否有貧血、營養不良或生殖道、泌尿道感染的病史,本次妊娠情況、有無妊娠合并癥與并發癥、分娩是否有胎膜早破、產程延長、手術助產、軟產道損傷、產前出血、產后出血史及產婦的個人衛生習慣等。
2.2 身心狀態評估產婦全身的身體狀況、傷口愈合及子宮復舊情況,觸摸宮底高度、硬度及有無壓痛及其疼痛程度。觀察惡露量、顏色、性狀、氣味等。由于自身疾病造成產婦的不適感增加,同時擔心不能親自照顧、哺育新生兒,病人可能會有了心理沮喪、煩躁與焦慮的情緒。
2.3 診斷檢查
2.3.1 全身及局部檢查仔細檢查腹部、盆腔及會陰傷口,確定感染部位和嚴重程度。
2.3.2 輔助檢查B型超聲、彩色多普勒超聲、CT、磁共振成像等檢測手段,能夠對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塊、膿腫,做出定位及定性診斷。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8mg/L,有助于早期診斷感染。
2.3.3 確定病原體通過宮腔分泌物、膿腫穿刺物、后彎隆穿刺物作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必要時需作血培養和厭氧菌培養。病原體抗原和特異抗體檢測可以作為快速確定病原體的方法。
3.1 心理護理產婦發生產褥感染后,高熱、腰痛等癥狀使得產婦情緒低落。產后產婦需要從妊娠和分娩的不適、疼痛、焦慮中恢復,需要接受家庭新成員。此時,產婦的心理處于脆弱和不穩定狀態,并面臨著潛在的內在沖突和初為人母的所需的情緒的調整,隨之而來的家庭事業以及身體恢復狀況的擔憂,此時的心理指導和支持尤為重要,護士要以真誠的態度,溫和的語言耐心地講解。生產是人生要經歷的生理過程,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可以達到健康的目的,使其精神放松,保持良好的心境。
3.2 病情觀察密切觀察產婦的意識狀態、產后子宮收縮及陰道出血情況,正確估計出血量并察看惡露的顏色、性狀與氣味,傷口有無滲血、紅腫、發炎、疼痛硬結,并做好記錄以便及早發現產褥感染。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注意產婦有無貧血、營養不良、慢性疾病等,嚴格控制感染,意識狀態及全身情況,注意惡露的量、顏色、氣味,傷口愈合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助治療。體溫超過39℃者給予物理降溫。
3.3 飲食護理產褥感染患者產后易發生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可以鼓勵產婦多飲水,攝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在哺乳的產婦應多進蛋白質和多吃湯汁食物,并適當補充維生素和鐵劑,食品要多樣化,富于營養,容易消化,不能多油膩。患者應該食用容易吸收的食物,要定時排大便,不能吃辛辣食品,患者一旦出現發熱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也可以采用靜脈輸液的方式。
3.4 會陰護理鼓勵和幫助產婦做好會陰部護理,每天清洗會陰兩次,應用消毒會陰墊,便盆及用具也應消毒。采取半坐臥位,促進惡露的引流,炎癥局限,防止感染擴散。鼓勵產婦適當做產褥期保健操,可促進腹壁、盆底肌肉張力的恢復,避免腹壁皮膚過度松弛。預防尿失禁、膀胱直腸及子宮脫垂。加強對感染產婦的隔離,避免交叉感染,所有用具、被褥均須消毒,床墊應在日光下曝曬,檢查者的手必須消毒。
3.5 健康教育協助產婦了解產褥感染的知識,告知其并發癥的癥狀及預防。給予產婦有關產后休息、飲食、活動、服藥的相關知識,提供產后性生活和有效避孕的具體指導,一般需通過產后檢查全面評估,結果正常后方可恢復性生活。告知產婦產后隨訪、檢查的時間。并提醒產婦任何時候出現不適及異常癥狀,需及時隨診。產婦在產褥感染后是非常痛苦的,這個時候需要醫護人員在護理上予以專業、細心、周到的照顧,同時在精神上對患者予以安慰。這樣才能幫助患者身體上和精神上早日康復!
[1]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第三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43-44.
[2]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6.
R473.71
B
1009-6019(2014)10-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