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玲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東院急診 上海 201306
淺談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護理體會
曹曉玲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東院急診 上海 201306
目的:通過臨床護理及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減少相應并發癥的發生。方法:擇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間的因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而住院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由專職醫師護士對此100例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相關的危害因素進行全面的護理,并對比進行護理后6個月與護理前患者的各項生化指標和生活方式。結果:100例患者在接受了飲食控制、日常運動、定期檢測血糖、按時服藥以及健康教育等護理后,患者的ADL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調查中的各維度評分值均得到了明顯的升高。結論: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和健康教育能明顯改善其臨床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可推廣性。
糖尿病;高血壓;護理體會
近年來,我國患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疾病的患者人數正呈現出逐漸增加的趨勢,且發病的年齡也在逐漸提前,特別是高血壓并糖尿病的發病率更是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嚴重影響到現代人的日常生活與身體健康。由此可見,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開展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十分必要。為此,文章擇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間的因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而住院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對此100名患者進行了臨床護理及健康佳偶,現將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間的因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而住院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護理的觀察對象,此100例患者的年齡范圍在38~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1±3.2歲,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的病程范圍為10個月~11年,平均病程為6.7± 1.2年。
1.2 護理方法
1.2.1 飲食護理
(1)對于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治療便是對其日常飲食進行合理控制,并進行長期執行。糖尿病產生的機理本身就與日常飲食有著直接性的關聯,因此在對其進行正確治療的同時,還應進行科學的飲食護理,以此增強其治療效果。患者只有對糖尿病的飲食宜、忌范圍進行熟悉掌控,才能以一個科學的方式去對待糖尿病的治療。進餐要準時、定量,這樣可使血糖濃度波動小,防止日進餐次數少而引起餐后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有利于胰島功能的恢復[1]。
(2)同時對于患者的高血壓癥狀,對于其科學的護理方式應是盡量避免如蛋黃等含有高膽固醇的食物,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瘦肉、魚等,選取一些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也能夠為降低其膽固醇提供幫助,促進老年糖尿病并發腦梗塞患者的病情恢復。
1.2.2 藥物護理
依照醫囑內容對患者開展藥物治療,對患者服用藥物時給予其正確的用藥指導,包括用藥時間、用藥劑量、用藥方式等。同時,在患者藥物治療期間嚴密觀察并記錄其一般情況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2.3 運動干預
督促患者進行適度的運動,運動應遵循"循序漸進、全面發展、因人而異、持之以恒"四大原則。運動方式以散步、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健身操及家務勞動等有氧運動為主。
1.2.4 心理護理
時刻保持親切態度,并結合患者實際情緒狀態,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工作。定期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引導其樹立正確思想理念,增強戰勝疾病的勇氣及信心。
1.2.5 健康教育
采取醫學講座、定期出宣傳板報、贈送宣傳畫冊、組織看錄像等形式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教育內容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的定義、病因、類型、發病機制及主要臨床癥狀,血糖正常值及波動范圍,治療及護理要點等[2]。
1.3 觀察指標
采用日常生活中的相關活動能力量表(ADL)以及生活質量的綜合評估問卷(GQOL-74),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實施有效評估,分數越高代表其健康狀態越好,即生活質量相對就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P<0.05表示為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護理,該100例患者的ADL以及以及生活質量的綜合評估問卷(GQOL-74)的所得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的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高血壓疾病以及糖尿病均是目前世界上危害人類較為嚴重的疾病,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約有糖尿病患者1.8億左后,加之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面臨的生活壓力又比較多,極易誘發糖尿病。而高血壓疾病又是糖尿病患者最為多見的一種并發癥之一。根據相關證據中顯示,糖尿病患者出現高血壓的危險性幾乎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左右,故臨床上對于該類患者采用較多且比較有效的治療與護理方法就是積極的控制患者的血糖與血脂,并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以有效提高其生活質量[3]。
本項研究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患者的飲食、用藥、對糖尿病的認知、以及其他生活習慣等方面實行護理,并經常組織患者開展關于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或緩解患者疾病的的惡化情況,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最終使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進行廣泛地推廣。
[1]周北凡,劉小清,武陽豐,等.我國中年人群糖尿病和空腹血糖異常對心血管病發病的預測價值[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1 (3):226
[2]路云,余峰彬.胰島素抵抗病的健康教育指導[J].護理研究,2010,18(8):1 335-1 336
[3]趙素平.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監測和護理[J].家庭護士,2012,6(4):902
R473.5
B
1009-6019(2014)10-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