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 劉風玲
寧夏自治區中醫醫院 寧夏銀川 750021
中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中醫護理技術指導
韓麗 劉風玲
寧夏自治區中醫醫院 寧夏銀川 750021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醫護理技術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又稱膝退行性關節炎,膝增生性關節炎,老年膝等。主要病變為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的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中醫學認為本病與肝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因肝腎同源,肝主筋,為丕極之本。腎主骨,筋骨相連。肝血腎精的盛衰對筋骨生長以及損傷后的康復起著主要作用。同屬中醫的骨痹范疇。2011年3月-2013年12月本科共收治該病98例,采用中醫護理技術指導,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匯報如下。
本組患者98例,男40例,女58例;年齡最小47歲,最大79歲,平均63歲。病程2個月-15年。雙膝發病27例,單膝發病71例(左側30例,右側41例);發病與外傷有關系者38例,寒濕陰雨疼痛加重者34例。本組98例患者,其中治愈69例,治愈率為70.4%;好轉25例,未愈4例。
在中醫辨證治療的基礎上,運用中醫辨證施護的技術,結合外敷,情志,飲食調護及功能鍛煉的指導,療效明顯。
2.1 氣滯血瘀型(38例)起病較急,有外傷史,膝關節有腫脹,行走不穩,靜息痛,有夜間痛醒史。痛如針刺,活動后加重,舌質紫或有瘀斑,脈沉或沉澀。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護理指導: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病人臥位時應抬高患肢,減輕傷肢腫脹,緩解疼痛,對疼痛明顯者,可口服鎮痛劑,并指導病人進行傷肢功能活動,以改善微循環,促進關節積液吸收。可消散瘀血。
2.2 風寒濕痹型(34例)膝部腫脹,酸重沉著,疼痛纏綿,陰雨寒濕天氣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膩,脈濡緩。治宜散寒除濕,溫經通絡,活血止痛。護理指導:居室宜溫暖、干燥、向陽、注意局部保暖,多加衣被。避風;注意防寒保暖,減少關節活動,可用護膝保護膝節。
2.3 肝腎虧虛型(27例)膝部酸痛反復發作,膝軟無力,伴耳鳴,腰酸,疼痛勞累后加重,舌質淡紅,苔少。脈細數或沉細無力。治宜滋陰補肝腎,強筋壯骨。護理指導:居室應溫暖,向陽,避風,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勞,痛重者應臥床休息,抬高患肢有利血循環,減輕疼痛,也可以按摩膝眼、血海、陽陵泉、委中等穴。
2.4 外治:根據病人的證型用不同的中藥熏洗膝部以達到補肝益腎、舒筋活絡、去濕止痛的作用。應用本院制劑根據醫囑進行治療。用12層紗布浸濕藥液敷于患處,再用保鮮膜包好,電療40-80分鐘,每日一次;或用TDP烤燈照射,溫度適宜,防燙傷;也可根據醫囑進行膝關節中藥局部熏蒸,每日一次一劑,再次40分鐘。
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最明顯的表現是股四頭肌萎縮和膝關節功能障礙。在進行膝關節練功時,首先要恢復股四頭肌的肌力,在肌力增強的情況下,逐步增加膝關節活動范圍。功能鍛煉有兩方面,(1)肌力鍛煉。主要是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在疼痛較甚時,指導進行不負重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即在膝關節伸直的情況下作靜力型等長收縮或等張訓練。(2)關節活動訓練。主要以不負重狀態下的屈伸關節為主,配合下蹲訓練,對急性骨膜炎滲出期,游離體形成時,要暫停鍛煉。(3)對年老體弱者,鍛煉時要注意安全。超體重宜控制飲食,增加活動,減輕體重。避免提攜重物,避免上下樓梯,不要穿高跟鞋最好穿松軟、有彈性的鞋,鞋后跟高出前掌2cm為宜,還必須有防滑波紋,以免摔倒。
飲食指導
患病期間,應加強補肝腎強筋骨之品,如牛膝,杜仲,同時給予藥膳當歸、黃芪燉羊肉、烏龜。對于風寒濕痹者,可食狗肉燉附片、桂枝。多食豆制品、堅果、牛奶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高蛋白、低脂食物。忌生冷肥厚,免風寒濕邪,同時也注意情志調護,消除不良情緒。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骨關節疾病。祖國醫學認為屬痹證范疇,分別從氣滯血瘀、風寒濕痹、肝腎虧虛三個方面來辨證治療。同時根據分型的辯治,同時配合中醫護理技術指導患者。如藥物局部熏蒸,電療均能將藥力透過皮膚直達任脈,起到治療的效果。
[1]童惠云,李秀彬.隔物溫和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針灸臨床雜志,2006,22(12):563.
[2]羅華,吳成富,張秀萍,等.聯合注射臭氧及透明質酸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護理.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8):84-85.
R473.6
B
1009-6019(2014)10-0093-01